摘要:"这本关于美国过去的著作全面而冷静,它讲述的不是无情的进步,而是冲突和矛盾,理性与信仰、黑人与白人、移民与本地人、工业与农业的交织,荡漾在一个远未完成的叙事中"。——《纽约时报书评》
01
《分裂的共识》
“一个国家不能选择它的过去,它只能选择未来。”——吉尔· 莱波雷
★ 比尔· 盖茨年度选书★ Goodreads 高分图书★ 数十家媒体高度评价
“莱波雷写出了我读过的对我们国家历史最真实的描述。”——比尔·盖茨
"这本关于美国过去的著作全面而冷静,它讲述的不是无情的进步,而是冲突和矛盾,理性与信仰、黑人与白人、移民与本地人、工业与农业的交织,荡漾在一个远未完成的叙事中"。——《纽约时报书评》
“(莱波雷笔下的)历史优雅、可读性强、令人警醒;当急速的新闻周期从一个事件猛冲到另一个事件,让人头脑混乱、胃部不适时,它伸出了一只稳定的手。”——詹妮弗·萨莱,《纽约时报》
“这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建国之初时的故事,以及为实现‘这些真理’寻求方法的人们的故事。”——约翰·S·加德纳,《卫报》
“那些致力于对美国的过去进行真实回顾的人有他们的工作要做了。莱波雷的书是一个很好的开始。”——H.W.布兰兹,《华盛顿邮报》
美国当今极重要的历史学家吉尔· 莱波雷倾力之作!
以800余页的篇幅覆盖了数百年的历史,从哥伦布到特朗普,全面展现美国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分裂,暗藏着的讽刺与矛盾,去重新审视美国人的历史及当下的撕裂与挑战。
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将两个大陆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了一个不仅连接而且纠缠交织在一起的世界。本书以时间为序为我们展示了:
美国国家的创建及其经历移民、战争和发明创造后的扩张;陷入内战;卷入欧洲战争;成为世界强国以及“二战”后在建立现代自由国际秩序(法治、人权、民主政府、开放边界、自由市场)中扮演的角色;美国的对外冲突,对内面临的种族歧视问题;今日美国的分化与分裂。
美国历史是一场大型的人类政治实践,美国实践基于三个理念:
政治平等、自然权利、人民主权。本书记录了400多年来这场实践中有关起因、进程、后果的问题。“美国人缺乏共同的历史背景,并且,在充满裂缝的根基之上建立的共和国也很容易破碎坍塌。”
作者吉尔· 莱波雷用多元的视角还原逐渐破碎的美国梦的真实历史,希望指引读者找到这个国家的真谛,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的历史与现状。
“我们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必须对得起现在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人。”
02
《秩序四千年》
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
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
穿越时间,鸟瞰全球,
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历史上的统治者都用法律来维持秩序,但是法律不仅仅是权力和社会控制的工具,法律还让普通人有了表达个人期待的机会。
牛津大学法律人类学教授费尔南达·皮里追溯了古往今来、存在于世界主要文明的复杂法律体系的兴衰,同时展示了普通人是如何借助法律来定义社区、规范贸易和建设文明的。
皮里认为,真正将人类团结在一起的是我们对法律能够产生正义、对抗压迫、从混乱中创造秩序的信念。
03
《苏轼十讲》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一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04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明朝万历年间,也是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利玛窦从意大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从介绍神秘的西方记忆法开始,传播西方文化。终其一生,他都在试图打入热衷科举考试、重视背诵诗书的士大夫群体,他披僧袍,又着儒衫,通过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来打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史景迁从利 玛窦留下的 八个记忆碎片——四个汉字(武、要、利、好)和四幅圣经版画,搭建起这座记忆宫殿。步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他将利玛窦的事业视为16世纪晚期“欧洲扩张运动”的一部分,将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并立与西方世界内部的宗教论战相互映照,将十六世纪澳门商贸成败的细节与耶稣会士同明朝官员边界暧昧的关系相互勾连。
穿梭于十六世纪晚期的世界图景中,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和史实在史景迁的笔下连缀汇集。一览两两相望的欧洲与中国,通过利玛窦的眼睛,儒家与古罗马这两个伟大的传统相互汇聚。
★一部几近文学作品的全球史,一览十六世纪晚期中西方文明的全貌
16世纪末的欧洲,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枪炮推动下,野心勃勃地探索一个新世界;16世纪末的中国,在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中,为西方文化的传入悄悄打开了大门。彼时的中国与欧洲,远远相望,尚处于一种完美的平衡关系中,通过利玛窦这样的基督教中介,此后200年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世纪之交文明交流的显微镜,带我们回到儒家和古罗马两大传统汇聚的伟大时代。
★一个“畸人”的心灵史,以中国人的方式了解中国人,还原中国历史中的“局中人”与“外来者”
在探讨人生悲剧性的作品《畸人十篇》中,利玛窦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畸人”(“矛盾的人”) 。从里斯本到印度的航行长达六个月,需要两次穿越赤道,而从澳门进入内地的肇庆,利玛窦等了一年之久。此后余生,他都在试图打开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外表的改变与融入异域文化的努力,让他时而坚定,时而茫然。
“在这片未知的地域,利玛窦已经走得太远,远超他预料。他有时茫然无着,不知自己是否应该返回,自己是否还能返回。”
在欧洲与晚明中国之间,利玛窦铺就了一条真实可行的交流之路,使两个伟大传统的短暂相遇,成为后世不断试图返回的起点。
★一位诗人般的史学家,亦真亦幻,动人心魄
将利玛窦不平凡的一生,化作生动细腻的历史场景;在利玛窦的记忆宫殿中深入心灵世界,品味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时代下,诸色人物命运的尖厉。继《王氏之死》后,这是史景迁个人最得意的一部作品。
“真切摹写出人物的品性及其处境,史景迁亲切地带领我们走进这些人的生命,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仿佛跟他们有过直接的交流。”——费正清
“故事就围绕在你的周围,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重新体验历史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史景迁
★文明交流史书写巅峰,突破传统历史写作,令人拍案叫绝
跳出编年史和传记书写框架,拾起利玛窦的八个记忆碎片,史景迁搭建起一座记忆宫殿,生动还原时代背景,用丰富的层次与复杂的呈现描绘一幅时代肖像。
“描写一个时代的著作大多局限在全球一隅,而史景迁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野和高潮的写作技巧,成就了这本独具创造性、引人入胜的世界史著作……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和史实在他的笔下连缀汇集,让我们对利玛窦有了更新的认识;众多细节别具深意,也使得这本书成为认识明代、耶稣会和欧洲在亚洲扩张的必读书。”——卜正民
“一部非凡的杰作,一部文学作品,广泛运用史料。令大多数业内人士望而却步的写作方式。”——费正清,哈佛大学
05
《隋唐五代史》
《隋唐五代史》分上下两册,共百余万字。对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盛况作了详尽的阐述,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较多篇幅叙述了隋唐时代空前繁荣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为同类著作所不及。充分反映了国内隋唐五代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来源:笔墨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