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的适应性发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4 11:25 2

摘要: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正在经历从单向语言传播向跨文化互动、从标准化教学向差异化适应的重要转变。更好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通过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和教授模式革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更好融入不同文化语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正在经历从单向语言传播向跨文化互动、从标准化教学向差异化适应的重要转变。更好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通过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和教授模式革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更好融入不同文化语境,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认同建构的双重目标。

一、精准把握文化多样性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时代要求

多元文化沟通的复杂性需要国际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每种文化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价值观和复杂的社会习俗。文化符号的多重含义、象征意义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复杂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精准理解的难度。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沟通方式存在显著差异,非言语沟通也可能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这种复杂的差异不仅要求中文教授者具备深厚的语言教学基本功底,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和传播能力,能够在全面掌握在地文化、民族风俗等基础上,以本土化方式促进信息生动传达,让中文学习者不仅能听到、更要能听懂,不仅有感知、更要有共鸣。

文化交流互鉴的包容性需要国际中文教学具备兼容并蓄的鲜明品格。不同文明承载着各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精神价值,只有秉持开放包容,加强文明对话,才能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百花齐放、经久繁荣的美好画卷。国际中文教育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必须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精神,既要尊重差异、接纳不同,更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吸收在地文化元素,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在以心交心、情感交融中厚植在地发展基础,更好承担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形象塑造的时代使命。

中文传播范围的广泛性需要国际中文教育具备多元精准的资源供给。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过2亿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特点、教育政策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地区内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偏好、学习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国际中文教育必须在教学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不断加强针对性策略研究和多元化资源供给,要结合当前方兴未艾的区域国别研究,强化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中文教育生态谱系的全面深度把握,加快推动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更好提升教学效果和传播效能。

二、充分认识国际中文教育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短板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教学体系的日益完善,其在主动适应、助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补足提升。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以中国文化为主,虽能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文相关的文化元素挖掘不足。教材中案例选取多局限于中国本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中文实际运用场景的呈现不够丰富,难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一些欧美国家的中文课堂上,学生可能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兴趣不高,而更关注现代中国在科技、时尚等领域的文化表现,但现有教材在这些方面略显不足,需要结合学习者群体特点、需求变化及时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尽管国际中文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多样化教学方法逐渐被倡导,但实际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依赖传统讲授式教学。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如东方学生更习惯严谨的知识传授,西方学生则倾向于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习效果的提升。

师资队伍跨文化能力不足。国际中文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部分教师缺乏对国际多元文化的深入理解,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特点把握不够精准,对具体文化语境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掌握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文化融入紧密度、灵活性不够,有时仅在教学环节中简单添加一些文化活动或介绍文化知识,尚未将文化真正深度融合到教学各环节。这种表面化的文化融合无法真正促成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对提升交际能力作用有限。

评估体系未契合多元文化需求。现有的国际中文教育评估体系多侧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对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理解与包容等方面的评估略显不足。这种评估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也不能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效的反馈。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在语言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实际跨文化交流能力短板明显。

三、在多元融合中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应之策

以专业规划提升供给水平。国际中文教育涉及内外诸多因素,必须从现代化治理的高度,加强系统性规划研究,搭建国家语言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从语言本体规划角度看,要加强语言标准体系建设,这既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作为中文母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等相继出台,2024年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布了《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发展规划(2024-2027年)》,对该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进行了全方位谋划。后续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开发的必要性、紧迫性加快标准体系构建完善。要大力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积极引领中文国际化进程。同时,着眼文化安全,加速建立完善中文国际传播问题预警、规避、化解的有效机制,切实保障国际中文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他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注重文化交流对话,积极寻求中华文化与在地文化的契合点,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课程等方面加强在地化设计,打造教材、教师、教法、测试等一系列本土化范式,以可沟通的方式搭建可共享的话语空间。同时,加强中国文化系统性传播产品开发,用好共情传播等策略,更好以他者叙述视角让世界学好中文、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以多元主体促进在地融入。秉持共建共享理念,结合目的国教育政策,与当地政府、教学机构、学术组织、新闻媒体、出版行业等建立广泛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互利共赢模式。因势利导促进国际中文教育融入当地教育体系,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支持力度,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非官方化和市场化发展,进一步夯实在地基础,有效降低政策性风险和影响。积极助力本土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本地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以鲜明的在地化特色、丰富的资源供给提高中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以职业需求推动中文应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掌握专业技能和语言优势已成为职场中不可或缺的竞争力。有研究表明,经贸领域需求对中文国际传播存在一定正向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广度持续拓展,国际中文教育在宏观经贸领域和微观职业场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要一以贯之坚持外部需求导向,积极推动中文与职业技能双向赋能,更好满足学习者“学中文、考中文、用中文”的多元需求。近年来,“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特色孔子学院、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中文工坊等新型办学平台的相继涌现,正是主动适应中文职业化应用需求趋势的必然结果。

以数字技术提升传播质效。深刻把握网络时代分众化传播与多元化学习方式这一重要发展趋势,特别是主动适应“Z世代”中文学习者自主化、即时化的学习特点,以更加先进的数智化思维与模式回应时代之需、发展之需。用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构建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让更多学习者在便捷智能的资源生成运用中提高学习效率,在寓教于乐的智慧教育环境中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

总之,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融入多元文化,既是其主动适应调整、拓展提升的应对之策,也是其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彰显中华文化开放包容魅力、担当中国形象塑造传播使命的必然要求。面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必须主动识变应变,以多样供给、优质供给、精准供给更好助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向世界,更好服务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杨学良)

编辑:李旭平

审核:张绍彬

监制:窦兰芳

来源:中国民商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