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寻梦滇红》第二集《生境》将沿着澜沧江畔,深入凤庆的村寨与山林,解锁滇红与这片土地共生共荣的秘密——从满月宴上的茶香,到水力揉茶机的低鸣,再到千年古茶树的守护,每一处场景都藏着滇红茶独有的“生境密码”。
当春日的第一缕阳光
洒向澜沧江畔的古茶林,
嫩芽的舒展中,
藏着怎样的千年故事?
当一片茶叶
与救亡图存的使命交织,
一杯红茶
如何在过往的荣光之后
焕发新生?
4K镜头下的非遗传奇!
三集纪录片《寻梦滇红》,
带你读懂
一片茶叶里的山河与岁月。
《寻梦滇红》第二集《生境》
好茶的秘密,在于孕育它的土地。
《寻梦滇红》第二集《生境》将沿着澜沧江畔,深入凤庆的村寨与山林,解锁滇红与这片土地共生共荣的秘密——从满月宴上的茶香,到水力揉茶机的低鸣,再到千年古茶树的守护,每一处场景都藏着滇红茶独有的“生境密码”。
凤庆二道河的春天由一场满月宴开场。“背着篮子进茶地,一芽二叶要分清”,二道河的村民唱着自编的采茶歌,开始采收第一拨春茶。
此时的新鲜茶叶是餐桌上的珍馐,裹上面糊低温煎炸,外酥里嫩满是茶香;简单拌上调料,又成了鲜爽开胃的小菜。满月宴的仪式上,茶叶更是不可或缺的供品。
二道河村民世代种茶,茶叶早已融入他们婚丧嫁娶的日常,而这里更藏着滇红茶生产最初的“工业记忆”。
1942年,创制滇红成功的冯绍裘指导二道河村民,利用水磨坊改建出凤庆的第一套水力揉茶机,一次可揉捻20至30公斤鲜叶。很快,这项技术推广到凤庆全县,在电力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些水力揉茶机让滇红茶的制作效率大幅提升。如今,二道河的千余亩茶园,已撑起当地村民三分之一的收入。
在鲁史镇团结村,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员王兴华带领古茶资源考察队走进深山。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团结古村,家家户户的屋顶用天然石片搭建,古茶树就生长在村民房前屋后。在村子后山,保存有连片的古茶树林——这正是王兴华此行的目的地。测量茶树信息,挖取周边土样,王兴华将回到昆明的实验室做详细分析:“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是红茶风味的来源”。
凤庆现存5.83万亩古树茶和野生茶园,除了凤庆大叶种,还有大理苞红茶、勐库大叶种等,印证着澜沧江流域是世界茶树资源原生地。
小湾镇锦秀村的“锦秀茶尊”,则是凤庆茶史的活化石。这棵高十余米、胸径1.85米的古茶树,是至今已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树龄最长、植株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村里800多棵挂牌古茶树,与“锦秀茶尊”一起,陪伴着村民世代繁衍生息。
因为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锦秀村,已不再是过去“两三个月遇不到外人”的模样。茶正平家建起500平米的茶叶加工车间;外地茶人扎根这里,享受别具一格的旅居生活。客商往来、道路硬化,随着茶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锦秀村的鲜叶价格也水涨船高,茶农在家门口就能把茶叶卖出去。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涵盖近40家个人茶企,每年产出超过100吨的滇红茶、晒青毛茶等各类茶叶。
我国一共有47种茶树种质资源,三分之二为云南独有。这个茶的故乡,孕育了热烈悠远的茶文化,也吸引着八方茶客踏足探访。生生不息的人和故事,交织出新的茶乡歌谣。
节目播出时间
云南广播电视台
都市频道(YNTV—2)
2025年8月29日
晚22:20 敬请期待!
总编导:周雪萍
编导:马垠 李秋菊 曾欣瑜
摄像:金继坚 龙成栋 李锋 赵文翰 王杰 刀思扬 朱楠 郭挺 杨纪星 朱虹光 黄希
配音:徐权
后期制作:范顺喜 刘娜 熊震荣 杨睿
片花剪辑:曾欣瑜
包装:杨牧 念明党
编辑:尹双喜
责编:唐鹤嘉 王云
主编:苏菲终审:周雪萍 柏联
协助拍摄:凤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联合制作:云南广播电视台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中共凤庆县委宣传部
来源:都市条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