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09:23 1

摘要:保险业与气象密切关联。用好气象要素,有助于利用金融杠杆对冲气象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近年来,保险业努力探索气象指数产品研发、气象灾害风险减量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有效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房文彬

保险业与气象密切关联。用好气象要素,有助于利用金融杠杆对冲气象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近年来,保险业努力探索气象指数产品研发、气象灾害风险减量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有效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全球气候灾难损失呈加剧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相关研究表明,1990年至2023年,全球90.1%的重大自然灾害、82.8%的经济损失和91.1%的保险损失都是由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的。

中国气象局预计,极端天气会在未来26年内使全球收入减少19%。为遵守《巴黎协定》,全球或需付出6万亿美元的成本,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或将达38万亿美元。

就保险业而言,慕尼黑再保险日前发布的2024年自然灾害损失记录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约为1400亿美元。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管理和理赔责任给保险业资产端和负债端带来双重压力,随着相关保险保障缺口越来越大,加大应对极端天气投资力度、提升保险业应对气候风险的综合能力迫在眉睫。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表示,金融与气象密切关联。用好气象要素,便于利用金融杠杆对冲气象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气象×金融”服务模式,就是要以气象高价值数据挖掘运用为指引,塑造气象与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链条,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杠杆作用。

做好早期预警 保险业靠前发力

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可以在灾害来临前发出警报,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是成本较低且能较快较易见效的防灾减灾手段。

近年来,保险业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日益紧密,通过加强风险预警、科技赋能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关键作用,有效提升了社会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中国人保与中国气象局2018年就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多年来,双方在预警联动、巨灾保障、农险融合、科技赋能、创新保障、服务民生、风险减量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推动气象信息在产品研发与理赔评估等环节的应用,共同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水平。

当台风“杜苏芮”还在千里外蓄力,中国人保的防线已提前激活——数千名查勘员、理赔专家、客服人员组成“应急矩阵”,1.5万辆理赔救援车辆、10余万件救灾物资和科技工具、904万条预警信息织成“数字护盾”。

这不是灾难片脚本,而是中国人保预警联动的实战记录。近年来,中国人保与气象部门紧密合作,结合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打造权威平台,通过多渠道传播方式,形成“气象预警—风险防范—保险理赔”的完整服务链条,提升防灾减灾精准度,织密民生保障网。从观天象到建模型,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中国人保用“气象+保险”的硬核实践,把古人的防灾智慧写成了现代答案。

春节前后,浙江省台州市气温起伏不定,受冷空气的强势影响,早晚气温急剧下降。黄岩是柑橘的重要产地,此次极端低温天气极易使柑橘树遭受冻害。中国太保产险浙江黄岩支公司借助气象平台提前获悉该潜在风险后,积极动员、迅速行动,向农户提前发布极端天气预警提醒,并在倒春寒来临前夕赶赴田间地头,帮助当地柑橘种植大户给柑橘树穿上了防寒保暖的“新衣”,增加柑橘树的抗寒能力,减轻低温冷害发生。

在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近日联合举行了“气象×金融”风险防控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三方将聚焦拓展气象巨灾保险合作、研发气象指数保险技术、探索气象灾害风险减量,推动金融保险气象服务技术创新,构建创新协同服务模式,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金融气象服务科研业务人才,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助力金融保险气象风险管控能力不断提升。

探索形成金融气象服务模式

近年来,各级气象和相关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已在保险、银行等领域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

据熊绍员介绍,中国气象局已经印发《“气象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金融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4—2030年)》,统筹布局金融气象数据服务、科技攻关和创新体系建设。此外,还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联合金融监管总局等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管理;发布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分领域、分场景构建近70种表征实体经济风险的金融气象指数体系。

例如,广东、海南、广西、江西、福建等地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台风、强降水巨灾保险制度,有力提升当地巨灾保险防范水平;浙江宁波、温州及云南建水等地探索开展“气候贷”,有效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等。

“但同时应当看到,金融气象服务对科技支撑要求高,涉及领域广,具有多学科、多行业交叉融合属性,需要多方合力聚焦重点领域,加强政策支持,理顺体制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探索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金融气象服务新模式,并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熊绍员表示。

接下来,应如何推动金融与气象的协作?

2024年12月,中国气象局、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业务协同、保障有力的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气象服务模式;到2030年,将营造有利于气象与金融深度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确保金融气象数据、产品、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的聚集效应有效发挥,基本建立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气象与金融协作的效率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其中,针对保险业,《指导意见》呼吁加强气象保险产品创新,推动巨灾保险市场发展,提高再保险市场的风险分散能力;同时完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地方优势作物、大宗粮棉油作物等保险产品研发、定价、赔付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