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8月24日播出了有关大理苍山《“采菌游”爆火之后的生态观察》节目,部分游客的无序滥采和破坏性行为,正对苍山生态构成威胁。近日,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理市苍山分局通报,4名人员因擅自进入苍山保护区被依法立案调查。
总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8月24日播出了有关大理苍山《“采菌游”爆火之后的生态观察》节目,部分游客的无序滥采和破坏性行为,正对苍山生态构成威胁。近日,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理市苍山分局通报,4名人员因擅自进入苍山保护区被依法立案调查。
(8月29日央视新闻)
4名游客因擅自闯入云南苍山保护区采菌、攀爬被立案调查,其行为不仅破坏地表腐殖层、威胁野生菌种群,更危及其他等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这起案例并非个例,随着“采菌游”爆火,部分游客的无序滥采正持续侵蚀苍山生态。苍山的立案调查,既是对“野游撒野”的有力震慑,更敲响了警钟:生态保护区不是“任性探险地”,任何个人乐趣都不能凌驾于生态保护之上。
在部分游客眼中,“进山采菌”只是贴近自然的休闲活动,但在苍山保护区,这种行为却暗藏多重生态风险。苍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是生态保护的“核心阵地”,地表腐殖层是维系植物生长、涵养水源的关键,游客随意踩踏、挖掘,会直接破坏土壤结构;无序采菌不仅导致野生菌种群数量锐减,更打破了“菌—树—土”的共生平衡,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更严重的是,苍山拥有苍山杜鹃、龙女花等众多珍稀植物,这些物种对生存环境极为敏感,游客的闯入可能导致其栖息地被破坏,甚至加速物种濒危。此前《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的“采菌游”乱象,已显现出无序旅游对苍山生态的威胁;此次4人被立案,正是对“生态保护无小事”的明确诠释——每一次“任性撒野”,都是对脆弱生态的一次伤害,绝不能因“看似微小”而放任。
此次立案调查,正是“末端惩治”的具体体现。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严禁擅自进入,违法者不仅要面临调查,还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违法必查、查则必究”的态度,打破了部分游客“偶尔一次没关系”的侥幸心理,也让“生态红线不可碰”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监管体系的升级,既是对生态的守护,也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苍山的案例,不仅考验着监管能力,更拷问着每一位游客的文明素养。近年来,“野游”“探险”类活动兴起,但部分人将“挑战规则”视为“个性”,将“破坏环境”当作“体验”,忽视了生态保护的责任。事实上,真正的亲近自然,是尊重自然规律、守护生态平衡,而非以“热爱”之名行“破坏”之实。
要杜绝“野游撒野”,既需要监管部门持续织密防护网,加大宣传与惩治力度;更需要每一位游客树立“生态优先”的意识——在出发前了解目的地的保护规定,主动拒绝违规“野游”,用实际行动守护自然。苍山的苍山杜鹃、龙女花,以及多样的生态系统,是属于所有人的宝贵财富,唯有每个人都守住“不越界”的底线,才能让这片绿水青山长久留存。
从4人被立案调查,到全链条监管体系的运行,执法部门正以实际行动捍卫生态红线。这一案例也应成为一面镜子,提醒所有游客:生态保护区不是“撒野场”,任何时候,个人兴趣都不能凌驾于生态保护之上。唯有敬畏规则、守护自然,才能让“亲近自然”真正成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美好体验。
来源:评底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