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教授岳松数博会开讲:给学生上思政课要先通情后达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20:38 1

摘要:8月28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现场,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山东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岳松,发表了题为“从‘迎合’到‘赢得’:融媒体时代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的主旨演讲,他在现场面向出版界与教育工作者揭秘了数字时代思政课的“流量密码”。

8月28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现场,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山东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岳松,发表了题为“从‘迎合’到‘赢得’:融媒体时代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的主旨演讲,他在现场面向出版界与教育工作者揭秘了数字时代思政课的“流量密码”。

岳松以“来都来了”的网络热梗直指当下大学教育中的课堂困境。“学生人在心不在,问题不在于课堂内容与知识价值,而在于大家的精力分配问题。”他指出,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精力都被手机占据了。

岳松提到,青少年作为“互联网原著民”,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身心解绑,即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体系,已经从单一转向多元;二是媒介赋权,学生已经从知识接收者变为内容共创者;三是供给升级,当代学生是比较抗拒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当教育者仍在用喇叭喊话的时候,学生早已在信息广场上自由穿行。”岳松在现场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岳松认为,思政课要和手机争夺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而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在现场提出了思政教育中的“Z—K—G—J”模型,来应对当下的“课堂困局”。“Z”代表知识,老师一定要结构化呈现自己课堂内容中的“干货”;“K”是快乐,课堂氛围要幽默轻松;“G”是共情,老师要善于做年轻人的“互联网嘴替”;“J”是节奏,讲课内容要善用押韵、段子等表达形式。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可能对于上好课、赢得学生的喜欢是个问题。”岳松讲到,给学生上思政课要“先通情,后达理”。他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在《行而有信》课程中的实践成果,从微博3.1亿浏览量热搜、“岳辩越明”等栏目案例,展示《行而有信》课程团队从“蹭热点”到“造热点”的思路转变,“思政课要先从情绪出发再到价值。”他比喻道,“思政教育不是Wi-Fi信号的强行覆盖,而是要做青春的‘路由器’——帮年轻人连接信仰的最强频段。”

演讲结束后,岳松在接受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记者的采访时提到,运用新媒体形式来丰富传统思政课,是为了应对新媒体碎片化信息的传播。“我们原有的传播方式、教学方式也要做一些碎片化的调整。”他说,“这其实就是一个甜品和正餐的区别,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去吃正餐,我们可能就要设计一些小小的甜品,把大家吸引到餐桌前。”

据介绍,《行而有信》课程是河南美术出版社开发的“技术+教育+思政IP”融合产品,旨在通过课程开发,让年轻人从“‘指尖滑动’到‘内心触动’”,助力出版业以“内容+科技”形式融合升级。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文 赵墨波 徐攀/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吕淑丽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