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娃直呼“一辈子都忘不了” 全民阅读大会上演“文化奇遇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20:37 2

摘要:2025年8月29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第二天,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热闹非凡,在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展区内,“知行合一”综合课程体验区吸引着一波波小读者前来。

2025年8月29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第二天,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热闹非凡,在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展区内,“知行合一”综合课程体验区吸引着一波波小读者前来。

活动现场拼装明代宫灯

这里不再是传统的“看展”模式,而是化身充满趣味的“文化游学营地”:孩子们或揉捏泥巴制作非遗泥咕咕,或拼装明代宫灯,用彩纸浆粘贴出立体画,更有“穿越”到1000多年前的南唐,化身“密探”破解古画密码的互动游戏。出版豫军以“图书+课程+文创+游戏”的融合形式,为读者打造了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体验乐趣的文化盛宴,让参与体验的孩子直呼“一辈子都忘不了”。

8岁娃首次捏制泥咕咕,跟妈妈感慨“一辈子都忘不了”

“妈妈,我的泥咕咕画完了,你看看怎么样!”8岁的郑子昱举着刚完成的泥咕咕,手上沾着未干的泥巴,语气里满是骄傲。他的妈妈王女士正钻研着自己眼前的泥咕咕,一笔一画地描补着翅膀上的花纹,此时已是下午4点多,周围体验泥咕咕的观众早已散去,母子俩仍在耐心打磨作品。

“逛展就得慢下来,才能品出味儿。” 王女士笑着说,家住二七区的他们一早开车赶来,原本以为数博会“和科技馆差不多”,却被这场“能动手的文化体验” 惊喜到,“孩子平时在一家阅读书屋上课,老师推荐了这个展,来了才发现不只是孩子喜欢,我跟着做手工、看古画互动,比孩子还投入”。

郑子昱手中的泥咕咕,并非普通玩具,而是源自河南浚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红胶泥为原料,捏制成小鸟、十二生肖等造型,焙烧后上色,吹响时能发出“咕咕”声。

“以前买过现成的泥咕咕,吹两下就放抽屉了,但这次自己动手,从揉泥、塑形到上色,每一步都有意思。”王女士回忆,孩子完成作品后认真地说:“妈妈,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让她格外触动。

这场泥咕咕体验,源自文心出版社打造的非遗课程《泥咕咕奇遇记》。该课程共14节课,重点围绕泥咕咕制作流程中的“捏制”和“彩绘”技法展开教学。通过课程,学生们不仅可以系统体验斑鸠、燕子、公鸡等泥咕咕经典造型的捏制及彩绘过程,还可以学习简单的人物捏制,并运用传统的泥咕咕纹样,如菊花纹、水滴纹、孔雀尾纹等,完成书签、团扇、纸盘、宣纸、海报等创意绘画作品。

这样的文化体验,让王女士十分欣赏:“光干巴巴地讲,孩子可能记不住,之前也买过,但吹两下就放那儿了。亲手做一做,印象就会更深刻,变成他心里的文化印记。”

12岁小学生成“神探”,破解古画密码获6枚勋章

“我是神探!”12岁的方云喆在任务手册上郑重写下这句话,手册上已贴满6枚“密探勋章”。旁边,11岁的刘承志正认真听讲解、看视频,试图找出下一个线索。

《韩熙载夜宴图》密探行动沉浸式研学课程现场

这是河南美术出版社打造的《韩熙载夜宴图》密探行动沉浸式研学课程现场,孩子们化身“密探”,穿越到这幅传世名画中,寻找线索,解开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秘密。

“太烧脑了,但特别有意思!”方云喆说,他以前从不知道《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更没玩过“在古画里破案”的游戏,“我们分成谜案推理组和器物解谜组,推理组要根据画里的细节回答问题,还要找隐藏在画面里的符号。上课的时候根本不会跑神,全程都在思考,感觉自己真的在南唐当密探!”

据了解,这一研学课程源自河南美术出版社的“读懂中国画”丛书,核心是让孩子“走进古画、读懂古画”,用“深入韩熙载府邸的一次密探行动”作为剧情主线,带领孩子们一起穿越回那段五代十国的纷繁历史。推理任务则结合画中故事设计,通过“听乐辨主”“观舞辨帽”“休憩探衣”“管乐清吹”“宴散送别”五大幕让孩子深入认识这幅画作,并借此掌握礼仪、乐器、服饰、舞蹈等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体会这幅连环画独特的叙事魅力。

体验结束后,刘承志、方云喆纷纷感慨,“如果将来语文课、历史课都能这么上,那可真是太有趣了!”

因体验反响热烈,郑子昱和妈妈在制作泥咕咕之前,就当场预约了次日的“夜宴密探”活动,打算第二天一早再来逛展,当“密探”。

孩子们迷上制作“明代宫灯”,纸文化从河南走向悉尼、伦敦

“像玩橡皮泥,但更有成就感!”6岁的郭蔓趴在桌子上,右手拇指和食指紧紧捏着镊子,将红色纸浆一点点贴在白色底板上,要完成一幅 “苹果图”。桌子的对面,几个小朋友正在拼装“明代宫灯”,当内置灯泡亮起,暖光透过纸灯上的花纹洒出来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哇”的惊叹。

这些有趣的体验,都来自河南物资集团研发的“妙纸生花”纸文化创新传播项目。自8月28日大会开幕以来,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前来体验的孩子络绎不绝。

孩子现场体验制作

该项目以“纸文化”为魂,“纸艺实践”为体,“环保再生”为翼,串联起从商代到现代的纸文化历史:用瓦楞纸仿制竹简,让孩子拼接后排序古诗,感受“无纸时代”的文字载体;在学习传统造纸术后,亲手制作可书写诗句的风铃;拿起唐代宣纸扇作画,体验古人的 “扇面文化”;将宋代首张钞票“交子”改编成文创,在玩乐中了解古代金融知识。

“我们不仅讲‘过去’,也讲‘现在’和‘环保’。”活动现场,项目团队工作人员王雪介绍,课程中专门设置“利旧与再造”环节,引导孩子用废旧纸张创作,比如拼搭榫卯结构的小家具、制作立体铅笔盒、用废纸浆捏制手工艺品,“既拓展了孩子对纸张功能的认知,也传递了环保理念”。

据了解,前期“妙纸生花”课程已在平顶山叶县、驻马店舞钢及黑龙江省嫩江市等多所学校开展试课,覆盖超1000名学生,反馈格外积极。此外,项目还通过展会、海外合作(如悉尼、伦敦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出单品材料包,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元素融入其中,让纸文化走出课堂、走向更多场景,备受推崇,还通过文化交流活动,销往悉尼、伦敦等地。

此次“知行合一”综合课程体验区的火爆,正是出版豫军探索以课程活化图书内容的缩影。在数博会主论坛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在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到,课程作为活化内容的载体,为出版人提供了全新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路径。它是有数智支撑、有场景构建的内容新形态,既可以满足受众知识服务的需求,也可以实现情绪价值,服务文旅研学,提供创意源泉。

从非遗泥咕咕到纸浆画,从“明代宫灯”到“南唐密探”,这些课程均以优质图书为基础,让阅读“活”起来,变得可体验、可操作、可分享,让文化从书本里走出来,走进生活里,吸引孩子们争相参与。想必这场充满趣味的“文化游学”,会成为他们暑假里共同的难忘记忆。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魏文杰/文 赵墨波/图

编辑 张磊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