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楚霸王遇见婺剧:一场跨越千年的英雄对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6:50 2

摘要:在戏曲舞台的聚光灯下,一位身披铠甲、眉宇间刻着山河的男子正缓缓转身——他不是史书里冰冷的“西楚霸王”,而是带着体温、裹着爱恨的“人”。近日,由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打造的原创历史婺剧《乌江渡》,以一场颠覆性的艺术呈现,将项羽的悲壮人生重新推入观众视野。婺剧《乌

在戏曲舞台的聚光灯下,一位身披铠甲、眉宇间刻着山河的男子正缓缓转身——他不是史书里冰冷的“西楚霸王”,而是带着体温、裹着爱恨的“人”。近日,由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打造的原创历史婺剧《乌江渡》,以一场颠覆性的艺术呈现,将项羽的悲壮人生重新推入观众视野。婺剧《乌江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新编历史剧,也是戏曲舞台上首部全面表现西楚霸王人生传奇的古装大戏。

打破“脸谱英雄”:我们看到了一个会疼会怕的项羽

提起项羽,人们总习惯贴上“英雄”或“败寇”的标签:他是“破釜沉舟”的勇气象征,是“四面楚歌”的末路悲歌,却鲜少有人触摸他作为“人”的温度。《乌江渡》的野心,正在于撕掉这些标签,让历史人物从“神坛”走回“人间”。

婺剧《乌江渡》通过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的对诀,还原出项羽人生中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战巨鹿、宴鸿门、困垓下、死乌江,将那些躺在史书里的兴与衰、爱与 恨、善与恶、忠与奸、阴谋与权术,忠诚与背叛的搏杀充分暴露在观众眼前,深刻揭示王朝更替,诸侯攻伐下的人情与人性。通过项羽与奇女子虞儿的遇见与诀别,展现出一代英杰的真情、豪情与悲情。

在叙事结构上,该剧让人耳目一新。开篇是激烈的武戏,项羽与刘邦对峙乌江渡口,随后以回忆的方式切换到巨鹿之战、鸿门宴等历史“名场面”,最后又回到乌江渡口,项羽与虞姬悲情告别。三个不同时期的项羽轮番出现在舞台上,或意气风发,或骄傲豪迈,或悲怆纠结,性格层次分明,人物形象饱满。

导演王文龙说:“我们要让观众看到,英雄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恐惧时依然选择前行;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人性光辉的起点。”这不是对“英雄”的仰望,而是对“人”的共情。

传统婺剧的“现代变奏”:老腔调唱出新滋味

如果说剧本是《乌江渡》的“骨架”,那么舞台呈现就是它的“血肉”。作为婺剧这一古老剧种的创新之作,该剧既守住了“唱念做打”的本体精髓,又用现代舞台语言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对传统戏曲叙事与舞台美学的突破

作为一部新编历史剧,《乌江渡》在艺术表达上打破了传统戏曲的固有框架,实现了叙事与舞台的双重创新。突破传统戏曲 “线性叙事” 模式,采用 “戏剧蒙太奇”“意识流” 等手法,通过 “老中青三代项羽同场” 的设计,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回忆与现实交织,把历史人物的 “宏大叙事” 转化为 “个体情感叙事”。

戏曲创作超越历史的情感共鸣

《乌江渡》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对戏曲“写意美学”的坚守与突破,通过舞台语言的创新,让传统戏曲的“空灵”与“意境”被当代观众直观感知。

创新性地运用滑轨装置构建 “二重空间”,通过灯光切割、时空交错的调度,实现 “巨鹿之战” 的宏大与 “霸王别姬” 的细腻之间的无缝切换。既展现了戏曲武戏的程式美,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实现了“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的平衡。作为一部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的作品,《乌江渡》为历史题材戏曲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该剧没有为“创新”而摒弃传统,而是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入戏曲本体“一人多角”的写意精神,用“二重空间”延伸戏曲“虚拟布景”的美学逻辑。这种“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的创作思路,证明了传统戏曲无需“脱胎换骨”,只需找到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连接点”,便能实现“老树新花”的效果。

幕后“匠心团”:100余人的“文化长征”

《乌江渡》的惊艳,背后是100余名演职人员的“文化长征”。从编剧到舞美,从唱腔设计到武场鼓板,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行业顶尖人才的智慧与心血。

编剧王宏是国家一级编剧,曾创作《枫叶如花》《茶壶就是喝茶的》等多部经典剧目。为写好《乌江渡》,他翻阅了近百部历史文献,走访了项羽故里的民间艺人,甚至跟着考古队去了巨鹿之战遗址。“我要写的不是‘历史书里的项羽’,而是‘人心里的项羽’。”王宏说。

导演王文龙是国家一级导演、演员,执导过昆剧、越剧、婺剧等多剧种作品。为了呈现“倒叙+双时空”的叙事,他带着团队反复打磨舞台调度。“传统戏曲的舞台是‘流动的’,我们要让这种流动既符合戏曲的美学,又能承载现代戏剧的张力。”

唱腔设计王加南深耕婺剧音乐40年,为了让传统唱腔“既老又新”,他将婺剧“六大声腔”的特色与现代管弦乐融合:在项羽的唱段中加入大提琴的低沉呜咽,观众听到的是熟悉的婺剧味,却又能感受到时代的呼吸。

更值得一提的是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这个成立于1955年的“老剧团”,前身为金华徽班徐乐舞台,至今已走过70余载光辉历程。年均演出约300场,常演剧目达20余台,是基层戏曲院团的“标杆”。凭借卓越的艺术服务与社会贡献,中心曾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基层先进集体”称号,并两次荣膺义乌市人民政府集体记功、一次集体嘉奖。多年来,中心深耕戏曲创作,打造了《铁血国殇》《赤壁周郎》《鸡毛飞上天》《义乌高华》等多部精品剧目。《铁血国殇》摘得浙江省第二届婺剧节优秀演出奖、浙江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赤壁周郎》获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剧目大奖、浙江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受邀亮相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现代戏《鸡毛飞上天》作为优秀代表进京参演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开幕式,《义乌高华》成绩斐然,不仅入选浙江省党史学习教育推荐巡演剧目,还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扶持项目、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以及2020 - 2021年度浙产原创舞台艺术推荐剧目等多项荣誉。该剧先后登上“百年辉煌——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戏剧晚会”舞台,在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中勇夺最高奖项“兰花奖·新剧目大奖”,并于2023年参加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展演。2024年,梅林主演的《别姬》表现卓越,梅林本人荣获“2024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中心还曾赴韩国、土耳其、法国、瑞典、意大利、美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演出,用艺术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支“能打硬仗”的团队,用专业与热忱为《乌江渡》注入了最坚实的底气。

文化传承的“新注脚”:让传统戏曲“活”在当下

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希望通过《乌江渡》这部戏,让年轻人看到,传统戏曲不是“老古董”,而是能与时代对话、与人心共鸣的“活艺术”。它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传统的“激活”;它不是要把观众拉回“过去”,而是要让历史照进“现在”。

当00后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原来项羽也会哭”“虞姬的温柔比想象中更动人”。《乌江渡》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来都在于“被看见”“被理解”“被热爱”。

赴一场跨越千年的英雄之约

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到“不肯过江东”的遗憾;从“政治博弈”的权谋,到“儿女情长”的柔软——《乌江渡》用一场精彩的戏曲盛宴,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也为传统戏曲的创新表达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当你走进剧场,听到那声“乌江渡口草青青”的幕后伴唱,看到舞台上的项羽在时光里踟蹰前行。因为你将看到的,不仅是一部戏,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传承;你将感受到的,不仅是戏曲的魅力,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来源:喜欢历史的诺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