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心理博弈与情感沟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4 06:16 2

摘要:大家好,我是MissLee。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这看似简单的日常场景,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而深入理解这些知识,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孩子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大家好,我是MissLee。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这看似简单的日常场景,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而深入理解这些知识,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孩子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

先跟大家分享一段沈奕斐和一位连线家长的对话。

沈奕斐问家长:“你觉得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在乎一年级学生的成绩,这是不是很正常呢?”

家长回答:“正常。”

沈奕斐接着说:“老师在乎成绩,因为这关乎他能否评上优秀教师。学生成绩和他自身发展、工资都挂钩,对吧?那对你来说,孩子一年级的成绩重要吗?”

家长说:“不重要。”

沈奕斐继续追问:“老师为了自身利益,希望你配合他,现在你能理解老师的做法了吧?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要不要为了让老师获得更好的荣誉和津贴,而牺牲孩子的利益呢?”

家长回答:“不愿意。”

沈奕斐又问:“如果你不想这么做,那你要做的是什么呢?”

家长表示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

沈奕斐便引导道:“是不是要扛住老师(给你和你孩子)的压力?所以,每次老师给你压力的时候,你该怎么说呢?”

家长说:“不太清楚,不知道该怎么回复老师。”

沈奕斐给出建议:“不管老师说什么,他想要达成那些目标都是很正常的。我建议你回复老师时可以说:好的,老师。我知道了,老师。我会努力……记住,不管老师说什么,你最好都表示会努力。即使你在心里告诉自己说:这老师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绩效,想让我和孩子迁就他,没门,我才不要当他的帮手 做她的傀儡。你必须要清楚,老师的诉求(站在他的立场)是合理的,因此家长没必要去抵触老师。作为家长,我们理解老师的诉求,但也要清晰知道,家长和老师的诉求是不一致的,孩子的成绩对家长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孩子长远的身心发展才是关键,是最重要的,更何况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因此,家长没必要成为老师的工具。

所以,当我们扛住老师给予的压力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转身跟孩子说:说真的,老师给我打电话时我压力很大,你在老师那儿的压力是不是也很大?(这就是和孩子共情)你知道吗,刚刚老师打电话的时候我话都不敢说……诸如此类,把你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然后,孩子说不定还会支招给你怎么应对他们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要和孩子沟通的就是这些,如此一来二去,事情就被处理了,这就是情感支持。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同事或领导突然批评你,指导你怎么做,而你明明知道最后,事情成了的荣誉都会归领导,败了都将是你背锅,于是你就会苦恼生闷气。当你向另一个同事吐槽时,你会希望同事怎么回应呢?

如果同事说:“我觉得领导也是为你好,是为了让你发展得更好,你干嘛还这样呢?”你是不是会更生气,甚至不想再和这个同事交往了?

但要是同事说:“我也被他批评了,我也讨厌他,我觉得他今天就是吹毛求疵……”然后你们一起吐槽领导,这样一来,你们的关系是不是会变得更好?

对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与处理策略,如此处理,孩子也能得到支持。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告诉孩子:“你真的太不容易了,妈妈会帮你一起扛住这些压力的。”

——————✿——————

针对类似以上这些常见的老师、孩子、家长三方间的沟通与关系,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维度去进行深入、详细的剖析与理解。

在个体心理学中,强调每个人行为背后独特的心理需求与动机。

就如媒体曾报道的那位老师,每日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甚至占用课间休息时间来提高班级整体成绩。从深层次剖析,这是典型的职业发展需求驱动行为。在教育体系里,教师的绩效考核、奖金分配以及晋升往往与学生成绩紧密挂钩 。

对这位老师而言,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是获得学校认可、奖金激励与晋升机会的关键路径,这种外部激励因素促使他将提升学生成绩作为工作核心,甚至不惜以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代价。

反观家长,类似连线的家长关注孩子长远发展,这是基于对孩子个体成长的深度考量。一年级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启蒙阶段,家长深知培养学习兴趣能让孩子在未来学习道路上保持内在动力,良好学习习惯是高效学习的基石,品德修养更是影响孩子一生为人处世的关键因素,这些远比一时的成绩重要。

家长内心抵触老师不合理要求却不知如何应对,映射出个体在冲突情境下的心理困境。就像职场员工面对领导不合理工作安排,既不想违背自身职业操守与意愿,又担心因拒绝而得罪领导,影响职业发展,陷入两难。

这时,家长与孩子共情沟通是化解困境的有效方式。当孩子因学业压力情绪低落时,家长通过耐心倾听、表达理解与支持,满足孩子情感需求,有助于孩子塑造健康心理状态,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

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被责备,家长温柔询问孩子考试时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与关爱,孩子便能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从群体心理学视角出发,老师和家长分属不同群体,各自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与诉求。

▎老师群体在教育系统中,其职业特性决定了关注教学成果和职业晋升。教学成果是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而职业晋升关乎个人职业发展与成就。为达成这些目标,老师会将精力聚焦于提升学生成绩,采取增加学习时间、布置更多作业等方式。

▎家长群体则以孩子成长为核心关注点,他们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培养、人格塑造等全方位发展。这种诉求差异极易引发矛盾。

如某地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要求老师给学生加负,老师无奈向家长施压,家长却担心孩子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而抗拒。这是典型的群体间利益冲突,老师为职业发展,家长为孩子健康,双方立场不同引发矛盾。

而家长和孩子沟通应对老师要求的过程,类似群体内成员互动。在家庭这个小群体中,通过情感支持,如家长倾听孩子对学业压力的抱怨,给予安慰与鼓励,能增强彼此凝聚力和归属感。正如团队成员共同面对外部挑战时相互协作,家庭内部紧密的情感联系也能让孩子在面对学业压力等外部挑战时更具力量。

从社会心理学层面分析,这一教育情境深刻涉及社会角色与社会期望。老师作为教育者,社会赋予其提升学生成绩的期望。

相关调查表明,社会大众普遍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指标。这种社会期望形成强大压力,驱使老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成绩提升。

家长作为孩子监护人,期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涵盖学业、品德、心理、社交等多方面。当老师和家长互动时,双方角色期望产生碰撞。

例如职场妈妈,在工作中要努力满足领导与公司期望获取职业成就,回到家又要满足家庭对自己照顾孩子的期望。当老师对孩子成绩提出高要求,与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期望冲突时,家长就会陷入纠结。

家长与孩子建立情感支持关系,契合社会心理学中良好亲子关系构建对个体社会化的积极影响理论。良好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安全、温暖成长环境,孩子在其中获得情感滋养与引导,能更好适应社会,形成正确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比如孩子在学校遭遇同学排挤,回家向家长倾诉,家长给予理解与引导,孩子便能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融入社会。

从民族心理学角度来看,不同民族文化在教育观念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对孩子成长的重视是共通的。家长重视孩子长远发展而非一时成绩,极有可能受民族文化中教育深层理念影响。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将修身即品德修养置于首位,强调孩子品德、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而非单纯追求学业成绩。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会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等品德。

同时,家长与孩子情感互动模式带有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家庭注重家庭情感联结,长辈对晚辈关怀备至。孩子成长中遇到困难挫折,长辈会给予情感支持与经验指导,助力孩子成长。其他民族文化同样如此,如蒙古族重视培养孩子骑马、射箭等传统技能,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锻炼孩子体魄与意志,体现对孩子成长多方面的关注。

从佛教心理学思考,老师对成绩和荣誉的过度追求,反映出内心的“贪嗔痴”。

“贪”表现为对成绩和荣誉的无节制渴望,“嗔”体现为当学生未达期望时产生的愤怒不满,“痴”则是对成绩荣誉盲目执着,忽略教育本质与学生身心健康。有些老师为追求高分数、高排名,不断给学生施压,布置大量作业、频繁考试,使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家长面对老师要求时,应摒弃嗔恨心,以智慧理解应对。与孩子共情沟通体现佛教慈悲心,关注孩子内心感受,助其化解压力,平和面对外界要求。孩子因老师批评难过时,家长给予理解安慰,让孩子感受温暖支持,引导孩子以平和心态看待批评,反思自身问题。

从儿童心理学视角剖析,小学一年级孩子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认知上,他们好奇心旺盛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一般集中时间仅15 - 20分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过度强调成绩,如大量作业与频繁考试,易使孩子产生疲劳与厌烦情绪,抑制学习兴趣与探索欲。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此阶段孩子处于前运算向具体运算过渡阶段,需要丰富体验活动构建认知。如数学教学中,单纯让孩子做大量算术题,不如通过实物操作、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否则易阻碍其认知发展。

▎情感上,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孩子面临勤奋感与自卑感冲突。以成绩单一标准评判孩子,成绩不佳时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打击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如孩子考试成绩差被老师批评后,可能变得胆小内向,不敢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语言发展方面,一年级孩子正从简单词汇向复杂语句过渡,表达欲望强烈但表达能力有限。若因成绩压力限制孩子表达机会,如课堂上只注重标准答案,不鼓励孩子自由表达,会阻碍其语言能力提升。

▎社交发展上,孩子开始积极融入集体,渴望交友并学习社交规则。但过度关注成绩营造的竞争氛围,可能使孩子将同学视为竞争对手,影响正常社交,如出现成绩好的孩子孤立成绩差的孩子的现象,不利于孩子社交能力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成长是连续且阶段性的过程。一年级孩子处于童年早期向中期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对孩子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认知发展上,孩子思维从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需要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思维发展。过度强调成绩的教育方式可能固化孩子思维,限制其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发展。

例如科学课上,若只是让孩子背诵科学知识,而不进行实验探究,孩子难以真正理解科学原理,也无法培养科学思维。

▎在情感发展方面,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概念与自尊体系,外界评价对其影响重大。老师和家长过度关注成绩,会使孩子将自我价值与成绩过度绑定,成绩好则自信,成绩差则自卑,影响其情感健康与人格完善。

▎在社会性发展上,孩子逐渐扩大社交圈,同伴关系变得重要。成绩导向的教育可能扭曲孩子的人际交往观念,使其过于关注竞争而非合作与互助,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维度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绝非仅聚焦成绩。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具有多种智能,如语言、逻辑 - 数学、空间、身体 - 运动等,每个孩子智能优势组合不同。仅以成绩衡量孩子,会忽视其独特天赋,如擅长音乐的孩子可能因成绩不佳被忽视音乐才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老师应创设丰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但部分老师过度关注成绩采用填鸭式教学,阻碍学生学习与思维能力提升。如语文教学中,让孩子机械背诵课文,不引导其理解感悟,无法真正提高孩子语文素养。

教育评价体系若过度依赖成绩,存在很大局限性。它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及非学术领域表现。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色,但因考试成绩一般而被忽视其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动机理论表明,学习动机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过度以成绩作为评价激励手段,易使学生学习动机外部化,如为获得奖励而学习,一旦奖励消失,学习动力也减弱,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内在热爱。

——————✿——————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我们只有深入理解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才能更好地处理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分享再见。

来源:儿童数学蓝树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