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璧城街道战高温:织密森林防火“防护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8:40 3

摘要:连续多日高温,璧山区璧城街道巡逻队员携带便携式扑火装备,穿梭于林区间,成为一道道“移动防火墙”。他们实行24小时两班倒无缝巡防,依托“135”预警机制实现快速响应,在进山卡点严格火源管控,借力“十户联防”机制推动群防群治——在这场与高温干旱的持久战中,璧城街道

连续多日高温,璧山区璧城街道巡逻队员携带便携式扑火装备,穿梭于林区间,成为一道道“移动防火墙”。他们实行24小时两班倒无缝巡防,依托“135”预警机制实现快速响应,在进山卡点严格火源管控,借力“十户联防”机制推动群防群治——在这场与高温干旱的持久战中,璧城街道正以全方位、无死角的防控体系,牢牢守护青山翠林的安全底线。

巡逻队24小时在岗:高温下的 "移动防火墙"

8月29日午后三点,太阳正烈,在璧城街道水天池林区,巡逻队员李奉均抬起手臂,擦了把不断淌到眉骨的汗珠。高温炙烤下的山林异常闷热,他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仍一步步踏查着责任区域,紧盯任何可能冒烟的角落。

作为街道森林防火的中坚力量,李奉均是街道精选出的60名骨干之一。这批队员来自机关、村居、民兵、专职护林员等,全员脱产、专岗专职,被编入4支巡逻队,每队定员15人,严格执行“两班倒”机制——白班自早8点至晚8点,夜班自晚8点至次日早8点,实现林区巡防无缝衔接和24小时全覆盖。

他们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在4个林区片区持续开展全覆盖、不间断实地巡防。“我们就像林子的‘眼睛’,有烟就报、见火就打,绝不让小火变大事。”巡逻队员李奉均一边整理装备一边说道。

135机制显神通:预警响应“分秒必争”

“叮——”璧城街道应急值班室内,林火视频监控系统突然发出警报,显示芋荷社区附近出现疑似热源点。值守员魏代君立即响应,1分钟内完成信息查看并调取实时监控画面;3分钟内,通过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初步核实无明火迹象,但仍迅速通知芋荷社区巡逻队员巫大美赴现场二次核查;5分钟不到,巫大美已骑摩托车携装备赶往点位,并在巡查群内实时反馈现场情况。

这是璧城街道严格落实重庆市涉林火情“135”早期处理工作机制的一次实战演练。街道安排4名业务骨干专职值守,与村社级林长、监管员、指导员和护林员构建“一长三员”联动体系,实行24小时应急响应。

一次凌晨两点的误报,值班员仍按流程通知巡逻队到场核查,“宁可跑空十次,不能漏过一次”成了璧城上下所有人的共识。“我们严格对标全市机制,不放过任何一个预警,不漏掉任何一条信息。确保每一环节责任到人、响应到位,真正实现了‘打早、打小、打了’,筑牢了森林防火‘第一道防线’”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

群防群治聚合力:防火意识“入脑入心”

清晨6点,璧城街道芋荷社区进山卡点已开始忙碌。身穿橙色马甲的卡点值守队员雷建民和余洪田一起拉上警示线,将森林防火二维码摆放在显眼位置。不一会儿,有进山的群众开着小车准备上山,雷建民立即上前:“老师,麻烦扫一下码,打火机不能带进去哦。”这样的卡点,街道在叶家湾、王家沟、温泉等主要进山入口共设置了9处。

每处卡点均配备3—4名工作人员,由街道干部、村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实行“早6晚9”值守制度。他们严格查验进山人员和车辆,开展火源收缴、信息登记和防火宣传。

与此同时,4支宣传队正穿梭于村组之间。他们敲开一户户家门,为老人检查房前屋后堆放物,发放防火手册,将“十户联防”责任牌钉在村头公示栏。线上,街道通过公众号、微信群不定时推送防火提醒和预警信息……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劝导,让防火知识真正走进生活、深入人心。

夕阳西下时,巡逻队的身影与晚霞交叠,值守点的灯光渐次亮起。在这场与高温干旱的持久战中,璧城街道用一个个扎实举措,把森林防火的种子播撒在每个角落。

来源:七一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