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一线绽放青春力量,团淮南市委为在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搭建基层实践平台。
实践正青春 淮南篇
聚青春
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一线绽放青春力量,团淮南市委为在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搭建基层实践平台。
“因需设岗”搭桥梁
7月1日,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生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的育肥羊舍,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羊饲科创小队”实践团成员吴延彬正身着防护服,为羊称重、采血。面对四处逃窜的羊,吴延彬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在老师和学长的细心指导和鼓励下,他认真学习,大胆出手,逐渐得心应手。
其间,该团队不仅完成了各项样本采集工作,还深入了解了羊的繁育、饲草料科学搭配、免疫驱虫、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调研养殖场日常经营管理技术,了解当地畜牧业发展及养殖场实际经济效益情况。
“从一开始的紧张无措,到现在熟练采集样本、记录数据,实践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让我收获满满”。吴延彬告诉记者,他在放暑假之前通过淮南共青团公众号,了解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便主动联系实践单位并参与其中。
活动筹备前期,团市委积极指导各县(区)团委围绕青年实践成长的需求和乡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因需设岗”为原则,协调40余家单位,涉及综合管理、社会实践、窗口服务等多种类别。同时,利用团属新媒体平台等多渠道开展宣传推广,各高校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以宣传讲解、技能培训、医疗义诊、爱心支教等方式走进各县(区)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校地间资源共享。
“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举办大学生‘扬帆计划’启动仪式、‘三下乡’团队见面会,主动推介淮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和优势产业,精心安排路线,全程提供服务,全心全意做好保障工作,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希望留住更多青年人才在淮发展。”团市委工作人员表示,社会实践大学生到岗后,由实践单位与大学生统一签订安全“承诺书”,购买保险、提供餐补,保障大学生的日常需求。
上好暑期“思政课”
“15天时间,我们运用3D建模技术为纪念林打造了沉浸式VR虚拟展馆。现在,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新四军的光辉历程。”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项目e站团队成员张政说。
“建模不仅要复原场景,更要传递铁军精神”。为深刻体悟铁军精神,该实践团成员在实践首日走进淮南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接受红色教育。
7月1日,该实践团建模组成员携带专业设备进驻纪念林。围绕“铜像、铜雕、铜钟”特色展陈,以毫米级精度采集现场数据,并同步开展老兵访谈、群众口述故事采集,为VR展馆注入鲜活故事。7月18日,淮南新四军纪念林VR展馆项目正式验收,实现纪念林“建筑——文物——展陈”三位一体数字化,建成安徽省首个支持全要素交互的新四军主题VR教育平台。
“我们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主责主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团市委工作人员表示,该市把“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体现育人作用。
实践育新人
“小手洗干净,病菌跑光光!”6月中下旬,在淮南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群青年志愿者正躬下身,握着孩子们的手,耐心地一遍遍示范“七步洗手法”。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搓着小手,认真听着志愿者的讲解。
这群青年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种星星的人”。6月,蚌埠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种星星的人”团队,通过课业辅导、绘画活动等方式,为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医教融合,星语未来”志愿服务活动。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科普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康健,更是心灵的阳光。”临别之际,团队成员黄佳芮依依不舍地说。
暑期以来,淮南市精心组织实践团队围绕不同主题、不同行业开展活动,如引导“三下乡”大学生深入淮南能源企业腹地,开展“双碳”目标专题调研,深入了解淮南能源发展现状和产业绿色转型过程;组织“三下乡”大学生前往淮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医疗卫生知识科普,深入宣传健康知识,为特殊儿童们打造别样的七彩暑假等。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力做好牵线搭桥、服务保障等工作,让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青年助力淮南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南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团市委工作人员说。
安徽科技学院学子在育肥羊舍采集数据
实践录
实践首日,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我看到模型枪管里藏着一颗不起眼的弹痕凹坑,这里的每道划痕都是活着的记忆。我记得在建模过程中,负责为展柜里的枪械建模的队员对我说:“画了好几张草图,两三天才建模出第一把枪。但一想到我们是在做这样有意义的事,一切都值得。”更记得,离馆那天,夕阳正红,三百多级台阶上,管理员拍拍我肩头的压痕:“你们这代人的长征,开始了。”
这个暑假,我们不仅自身接受了一次爱国教育的红色洗礼,更希望用代码保存新四军历史的印记,通过自身专业知识让抗战记忆和革命精神永流传。
□安徽师范大学 张 政
今年暑期,我作为实践团队队长,带着“如何让紫金砚在数字时代活起来”的课题,与队员们一同踏上这片孕育了紫金石的土地,收获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是对“传承”二字的深刻体悟。四天实践让我明白,传承从来不是守着旧物不动,而是像匠人对待石头那样,既要敬畏其本真,又要读懂其变化。当数字技术遇上传统工艺,碰撞出的不仅是创新方案,更是文化自信的火花。这束光,终将照亮非遗走向未来的路。
□安徽财经大学 朱明晗
作为“碳”路先锋团队队长,我带领团队深入淮南能源企业腹地,开展“双碳”目标专题调研。在机器轰鸣的厂矿间,我们见证了传统能源城市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三天的实地走访,让课本里的“双碳”战略化作眼前鲜活的产业变革。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减碳不是生产的“减法”,而是技术创新的“加法”。返程途中,队员们热烈讨论的场景,正是实践给予我们最宝贵的收获。
□安徽理工大学 李 灿
书记说
以实践为桥 赋能基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团淮南市委副书记 连 涛
今年暑假,省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纷纷来到淮南市,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等一线,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走访调研等活动,为淮南这座城市增添了青春活力。为做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工作,团市委坚持统筹谋划,搭建实践平台。暑假前,团市委坚持需求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推动“扬帆计划”“三下乡”“高考学子看家乡”等项目融合开展,面向全市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征集实践岗位41个,吸引来淮实践大学生600余人。坚持精心策划,强化服务保障。团市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校地双方,一方面积极协调各实践单位,为青年学子进入乡村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学生团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做好饮食、住宿、交通等相关保障工作。坚持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锁定淮南籍大学生群体,坚持每年发放《欢迎返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倡议书》,从学校前端带动更多在校青年来淮开展实践活动,同在淮高校加强合作交流,形成常态长效合作机制,持续擦亮“淮”才可遇品牌。
团市委将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继续发挥好联系服务引领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广大青年学子搭建成长实践舞台。当青年与基层“双向奔赴”,必将在广袤土地上书写更精彩的“青春答卷”。
来源:安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