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中国古代羁縻制度发展与归义胡人(2)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3:48 2

摘要:与秦朝不同,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打通河西走廊,将中原与西域连接起来,极大的拓宽了汉朝人的世界观,从而产生了朝贡体系的雏形:汉朝盛行感生帝学说,认为帝王先祖受太微五帝精气的影响而诞生,所以君权神授,天子有“保四海”的职责(《东都赋》:“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

在上篇文章中,笔者分析了羁縻制度产生的原因,并详解了秦代的羁縻制度。本篇笔者将介绍汉朝的羁縻制度与归义胡人。(共10070字)

汉朝的羁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呈现出种类多、范围广、有层次与系统化。

为了以示区分,笔者在本文中将都护府等直属于汉朝中央政府管理的羁縻机构包括入“化内”,将仅受册封的羁縻王侯称作“化外”

与秦朝不同,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打通河西走廊,将中原与西域连接起来,极大的拓宽了汉朝人的世界观,从而产生了朝贡体系的雏形:汉朝盛行感生帝学说,认为帝王先祖受太微五帝精气的影响而诞生,所以君权神授,天子有“保四海”的职责(《东都赋》:“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所以汉朝皇帝常常册封外国领袖为王侯,以示代天掌人间。(《汉书·西域传》:“于是远国蒙奇、兜勒皆来归服……赐其王金印紫绶。”即汉朝承认两国的王号,两国则在名义上进入由汉天子主导的天下秩序中)名义上,天子册封王侯与册封官员并无不同,都是只是他册封官爵。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家主权一律平等的思想是没有土壤的,天下只能属于由天子领导的帝国,羁縻王侯名义上也是帝国的一部分。所以,教化蛮夷并构建以天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是天子的责任。

但事实上,因为路途遥远与文化不同(蒙奇国只是遣使建立邦交关系,并非臣服于汉朝),派遣流官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必要性小,如蒙奇这样受册封的远国,与汉朝的关系仅仅是一个被册封的头衔,汉天子并无实际的管理之权。即是从汉朝开始,羁縻制度分化出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延续秦朝时的思路,在册封王侯的同时,派遣流官进行管理,目的在于快速同化与有效控制;一种则是仅册封王侯,而不进行管理,目的在于构建儒家传统以天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二者并非绝对泾渭分明,时常会因前者难度太大而转向后者,比如努尔干都司)

汉朝羁縻机构包括属国、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其属官等。遍布全国的边疆地区,不同的机构对当地少数民族控制力不尽相同,但都呈现出以军事控制为基础。

由于篇幅所限,为了更具代表性,本文将详解属国与护羌校尉。

由于被羁统治的对象生产生活方式与纳入统治方法不同,汉朝对统治下外族的控制力较秦朝显著减弱。但汉吏仍通过审理案件与征兵等方式进入外族生活,以期达成有效管理与缓慢同化的目的。

一.属国

(元狩二年)乃分处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汉书·卫将军嫖骑将军列传》)

属国制度延续自秦代的属邦制度,最初仅与县等同。元狩三年,昆邪王领河西四万匈奴部众来降,汉武帝设五属国安置:五原属国、西河属国、上郡属国、安定属国、天水属国。后又增设比郡属国:金城属国、北地属国、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辽东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广汉属国等,安置归义匈奴、羌人等。

1.职官与封爵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属官,九译令。(《汉书·百官公卿表》)

与秦属邦类似,属国同样实行“汉人流官+外族王侯”双轨制。

汉人流官方面,属国最高长官是属国都尉(属国都尉秩两千石与郡太守等同),下辖属国丞、属国候、属国千人等长吏。居延汉简记载:

1.张掖属国司马赵繁功一劳三岁十月廿六日渔阳守□尉司马宗室刘护

2.丞相史下领武校居延属国农部都尉县官承书

3.三月丙午张掖长史延行大守事肩水仓长汤兼行丞事下属国农部都尉小府县官承书从事

从第一条和第二条可以推测,属国还设有属国司马与仓长两位长吏。从第二条及第三条可以看出,张掖居延属国设有农都尉。农都尉是汉朝设置主管边郡屯田事务的官员,不受郡太守与属国都尉节制。

可以推测,一部分属国的汉人流官存在两个系统:主管军政事务的属国都尉与主管屯田事务的农都尉。

根据肩水金关汉简载“属国都尉属陈严”,可见陈严担任的官职是属国都尉的“属”(“属”是由长吏自行征辟的协治官员),根据《汉书音义》,“属”是“掾”的副官,所以属国都尉有“属”则有“掾”,有“掾”和“属”就可以推测有“曹”(由一个“掾”与数个“属”组成的部门,一个长吏下设有数个“曹”办工,“掾曹”就是分部门办工的前身)

摘自黎明钊教授《秦至西汉属国的职官制度与安置模式》

其秋,羌若零、离留、且种、皃库共斩先零大豪犹非、杨玉首,及诸豪弟泽、阳雕、良皃、靡忘皆帅煎巩、黄羝之属四千余人降汉。封若零、弟泽二人为帅众王,离留、且种二人为侯,皃库为君,阳雕为言兵侯,良皃为君,靡忘为献牛君。初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归义胡人方面,汉朝政府册封其首领为归义王、率众王、归义候、率众候等(册封为王、候、君,是依据其族群规模大小而定,之间不一定存在隶属关系)。各个被册封首领“依其故俗”治理部众,根据居延汉简载“出穈□三石二斗,征和三年八月戊戌朔己未第二亭长舒付属国百长千长。”,被册封的王、候、君帐下还有被册封为仟长与佰长的小头目,协助其管理部众。

相对于秦代对归义蛮夷的册封,汉代对归义胡人的册封显得更加细致。秦国仅将蜀国领袖册封为蜀侯,而汉代则分明姓族,对不同阶层的胡人首领册封以不同等级的封号。体现了汉朝政府对归义胡人内部情况之洞察深入(因归义胡人大都为游牧民族,这样做也许是为了增强控制力不得已而为之),笔者推测,其目的大约只有三点:

(1)尊重胡人原有等级秩序,争取胡人领䄂支持。汉朝廷依据胡人原有等级,依次赐予王、侯、君、仟长、佰长等封爵。原有的部落领袖获得高等级封爵,仍然可以统领部众。

(2)表示合法性转移,促进同化进程。封爵由传统胡人爵位变为依据汉朝军功爵制设计的特殊封爵,授予者由单于变为汉天子,昭示权力合法性来源已经改变(这是汉朝的角度,从胡人的角度来说,短期内变化并不大,因为胡人内部权力合法性仍然源于其血缘与战功)

(3)直接册封低级头目,削弱胡人高级领袖权力。汉廷通过册封低级头目,将汉朝影响力从部众高层渗透入底层小头目(小头目为汉朝立下战功,亦可晋升为更高封爵,领有更多部众,削弱原有部众领袖影响力,“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汙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犁汙王。”),将胡人“分子化”(有别于编户齐民的“原子化”),以达到鼓励为汉朝作战,削弱原有领袖权力,加速编户齐民化进程的目的。

张掖居延属国甲渠候官遗址

2.权利义务与生活状态

后无几,右贤王、犁汙王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得脱者数百人。(《汉书·匈奴传》)

与秦代相比,汉代属国都尉的权力进一步萎缩。结合上文记载,属国都尉只有对属国内归义胡人的监管之权与征兵及发兵击敌的军权(疑似需郡太守许可)。

笔者推测,其原因在于:(1)汉代属国所管理的大多为游牧民族,与秦代蜀属邦所管理的农耕民族不同。游牧民族天性喜游荡,难以用治理农耕民族的方法管理,故需借助其部落领袖的权力代为治理;(2)设置属国是汉代“以夷制夷”战略的重要一步,汉朝需要胡人保持战斗力以备胡。盲目迫使其定居接受属国都尉管理,变为编户民会导致其战斗力下降;(3)纳入统治方法不一样。秦国对属邦高压统治与有效控制建立在军事征服,摧毁一切抵抗力量的基础上。汉代胡人主动归附,有生力量尚存,盲目扩大属国都尉权力可能会招致叛乱(《汉书·冯奉世传》“上郡属国降胡万余人反去。”,此类记载颇多,说明归义胡人叛乱时常发生)

归义胡人方面,其无需缴纳赋税,亦无需承担劳役。(武威王杖诏书册“夫妻俱毋子,男为寡,田毋租,市毋赋,与归义同”)归义胡人的义务就是服从汉朝征兵,并外出作战。

贰师将军将出塞,匈奴使右大都尉与卫律将五千骑要击汉军于夫羊句山狭。贰师遣属国胡骑二千与战,虏兵坏散,死伤者数百人。(《汉书·匈奴传》)

包括上述张掖属国都尉出击,同样率领的是属国胡骑。可见,汉朝奉行“以夷制夷”的战略,利用属国胡骑外出作战(这是仆从军的前身)。结合文献,属国胡骑主要完成作为骑兵与敌人正面作战或深入敌后侦察等危险事务。

1.以食斥候胡骑二人五月尽

2.出穈□三石二斗,征和三年八月戊戌朔己未第二亭长舒付属国百长千长

3.以廪夷胡

结合上述居延汉简简文记载,属国胡骑在作战与侦察时的军粮由汉朝提供,可见,归义胡人应缺乏自给自足的农业与游牧生产。

为什么归义胡人会缺少粮草?此处以五属国为例,昆邪王部众四万余人,原广布于河西走廊,归附汉朝后被迁入现代鄂尔多斯市及陕北部分地区。一个游牧五口之家所需草场面积为6000亩至8000亩,所以浑邪王四万部众所需牧草地约为4800万亩至6400万亩。根据2024年统计数据,鄂尔多斯市现有天然牧草地6849.94万亩。但现今鄂尔多斯市有多处地区为汉人郡县,胡人无法游牧。并且属国都尉有固定治所,胡人不能距离过远(否则属国都尉无法进行监管与征兵)。可见五属国的草场远远不足以支撑匈奴部众的生活,因此,汉朝向匈奴提供粮草,也加深了五属国匈奴对汉朝的依赖,促进汉化。

草场的不足,也许促使部分匈奴进入定居生活。肩水金关汉简记载:

属国胡骑充国佰县泉里呼淦,年廿五,长七尺五寸。

张掖属国破胡佰三里杨忠,年五十一,长七尺三寸

简文是汉代属国胡骑的骑士名籍(可见汉朝政府会对作战的归义胡人的信息进行登记),此处的“充国佰”与“破胡佰”应对应封爵中的佰长。而后出现的“里”不确定是作为定居文明聚落的“里”,或只是佰长下的一个行政“里”(即只作登记名籍之用)。但结合上文来看,应是前者。

汉卢水仟长印

虽然汉朝有许多利于归义胡人的政策,但事实上胡人仍受到许多不公正对待。肩水金关汉简与居延新简记载:

坐与游缴彭祖捕缚卢水男子因籍田都。

建武六年七月戊戌朔乙卯,甲渠鄣侯官敢言之:府移大将军莫府书曰:属国秦胡、卢水胡士兵从兵起以来□□困愁苦,多流亡在郡县,吏以……匿之,明告吏民,诸作使秦胡、卢水胡士兵畜牧田作,不遣

入西书八、邮行。……永平十五年三月九日人定时、县(悬)泉邮孙仲受石靡邮牛羌。

游徼是汉代乡一级负责巡查缉捕的底层官吏。第一条讲述的是一个名为彭祖的游徼非法捕缚一个名叫因籍田都的卢水胡男子。该简文说明汉代底层官吏非法捕缚胡人(卖为奴吏)的现象并不罕见。第二条与第三条均反映大量胡人被汉吏逼迫从事畜牧、耕作、邮递等劳役,使胡人不得不“流亡在郡县”。

总而言之,汉朝通过设置属国管理归义的匈奴人与羌人。因为经济基础与纳入统治方式不同,属国都尉被迫让渡了一部分权力,只能通过部落领袖统领部众(归义王侯执金印,比执银印的属国都尉品级更高)。但汉朝通过设计比秦代更精准细致的统治制度与有利于稳定人心的政策,促使归义胡人履行被征兵与随军出征的义务,扩大汉朝在胡人内部的影响力。上郡属国设立200年后,《讨羌檄》记载:

永初二年六月丁未朔二十日丙寅,得车骑将军莫府文书,上郡属国都尉二千石守丞义令三水县廷:十月丁未到府受印绶,发夫讨畔羌,急急如律令。

此处已经用“夫”代替“属国胡骑”,代表受属国管辖的归义胡人此时已经接近被同化。东汉设立比郡属国,治民比郡,其下分县,是郡县化的前身。典型例子是张掖居延属国:西汉时为居延、肩水两都尉府实行军管,为戍军区;东汉时改设张掖居延属国,由属国都尉统筹军政事务,开始治理胡人;南北朝时彻底完成编户齐民,改设西海郡。

可见,设立属国的目的在于征兵“以夷制夷”并缓慢对胡人进行编户齐民与同化,增加税源。

金城郡(西羌聚集地)

二.护羌校尉(护羌使者)

护羌校尉是汉朝设置管理羌人的机构。由于东汉时爆发了连续半个世纪的羌乱,所以护羌校尉的军事色彩更浓,校尉也更换频繁(东汉期间,护羌校尉更换30余次)。

羌人是中原王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他者化范称,并非统一的身份认同。东汉政府将羌人分为西羌、南羌、东羌:西羌指生活在青海湖以东、兰州以西,河湟谷地与陇右的羌人,如先零羌与烧当羌;南羌指生活于青海湖以西、祁连山以南,柴达木盆地的羌人,如狼何羌与䍐羌; 东羌指东迁至甘肃东部与陕西北部的羌人,如沈氐羌。(青藏高原深处还有发羌与十二小邦)

1.官职

及武帝征伐四夷……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时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解仇结盟……共攻令居……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汉遂因山为寒,河西地空,稍徙人以实之。(《后汉书·西羌传》)

公元前111年,平定羌人叛乱后,汉武帝于护羌城置护羌校尉。护羌校尉明面上依然是“汉人流官+受册封部落领袖”双轨制,但由于管辖范围过广,羌人领䄂众多且叛服不定,所以后者的忠诚性不高,管理模式更像是“汉人流官总督众羌”。

悬泉汉简记载:

1.入西皁布纬书二封、大司徒□□□□□□□。蒲封□□□□□□□□□□……纬破。一护羌校尉□□□□□□

2.入东合檄四、其二从事田掾印、二敦煌长印。一诣牧君治所、一诣护羌使者莫(幕)府□

3.朝与主羌使者 从事佐□□凡二人、往来四食、食三升、西。

4.出米八升、四月甲午以食护羌都吏李卿从吏……

5.入……具币(敝)。裴一、完。覆嚢一、新。妈□薄十一、完。帀勒一、完。□一、完□。绥和元年五月乙亥、县(悬)泉置啬夫庆受敦煌廏佐并、送护羌从事。

6.七月十一日庚申、主羌史李卿过西、从吏一人、用米六升、肉一斤。

7.入东合檄一、护羌从事马掾印、诣从事府掾□□□……

从上述简文来看,护羌校尉下辖护羌使者、主羌使者、护羌都吏、护羌从事、主羌史等官吏。结合第二句简文,可见护羌使者开有幕府,由此可以推测,其上级护羌校尉也应开有幕府,上述官吏可能就是二者幕府中的属官。结合第7句简文,“从事府掾”一词,可知护羌从事等官吏应有自行征辟的属官。

设立时,护羌校尉统掌诸羌。但由于羌人尚未形成早期国家且并非统一身份认同,缺少统一领袖,各部攻伐不止,使护羌校尉无法通过控制领袖控制羌人部众。因此,护羌校尉及其幕府只得分别管理诸羌。但羌人分布范围广、叛乱多,护羌校尉不得不长期奔波于诸边郡,平定羌人叛乱。

永宁元年春,上郡沈氐种羌五千余人复寇张掖。其夏,马贤将万人击之……时当煎种大蒙饥五等,以贤兵在张掖,乃乘虚寇金城……烧当、烧何种闻贤军还,率三千余人复寇张掖,杀长吏。(《后汉书·西羌传》)

三处羌人接连叛乱,护羌校尉马贤不得不在张掖与金城之间奔波,其分身乏术,无法第一时间支援被入侵的郡县。因此,后设立护羌使者,作为护羌校尉的派出机构,驻敦煌郡,专掌南羌事务。(这是护羌使者拥有幕府的原因)护羌校尉则专掌西羌与东羌事务(护羌使者名义上是护羌校尉的派出机构,但事实上双方是平级的)。

因此,东汉形成了“护羌校尉+护羌使者+边郡长官”三者协同治理羌人。

尼雅遗址织锦复原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诛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

凉州部署护羌校尉,皆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驿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后汉书·西羌传》)

结合上文,护羌校尉(护羌使者)主要职责有:

(1)负责解决与羌人有关的纠纷:

……年八月中徙居博望万年亭儌外归两谷、东与归何相近、去年九月中、驴掌子男芒封与归何弟封唐争言闘,封唐(124简)以股刀刺伤芒封二所,驴掌与弟嘉良等十余人共夺归何马廿匹 羊四百头、归何自言官、官为收得马廿匹 羊五十(26简)九头、以其归何。余马羊以使者条相犯儌外、在郝前不治、疑归何怨恚、诬言驴掌等谋反。羌人逐水草移徙……(悬泉汉简)

上述简文为护羌使者(或边郡汉吏)解决羌人之间的纠纷。两名羌人男子,芒封与封唐争辩,封唐用刀刺伤芒封,芒封的父亲驴掌与其弟嘉良一同抢走了封唐的哥哥归何家的牲口。归何于是告官,汉吏追回了归何的一部分牲畜,剩余的牲口都被驴掌与嘉良带到了塞外,归何不满,于是诬告驴掌谋反。

从上述简文可以看出,护羌使者有责任解决羌人之间的纠纷,但似乎只能在汉朝境内执行汉法,无法以汉法惩处塞外的羌人(或无法出塞执法)。

汉朝对羌人的统治缺乏根基,因此频繁招致叛乱。介于此,护羌校尉(护羌使者)与边郡汉吏对境内归附羌人执行汉法,通过介入羌人之间的法律纠纷成为羌人的仲裁者,代替羌人部落豪强的仲裁者身份,将影响力湛透入羌人底层。

(2)负责登记归义羌人名籍

归义垒渠归种羌男子奴葛。

归义聊钥良种羌男子芒东。

归义垒甬种羌男子潘听。

归义垒卜茈种羌男子狼颠。

归义聊藏耶茈种羌男子东怜。

归义聊卑为茈种羌男子唐尧。

归义聊卑为茈种羌男子蹏当。

归义垒卜茈种羌男子封芒。

归义钥良种羌男子落蹏。

上述简文如何断句学界尚有争议。如第一句应应为“归义垒/渠归种/男子奴葛”或“归义/垒/渠归种/男子奴葛”。这代表“归义垒”是一个行政单位,或者是垒羌的简称。

但无论是哪种解释,上述简文都说明护羌校尉(护羌使者)会登记归义羌人的名籍,包括归义羌人的种族、部族、性别、名字。这也许是归义羌人入汉塞牧草所必须提交的,有助于护羌校尉(护羌使者)掌握羌人的基本情况,增强对归义羌人的控制力。

(3)负责镇抚羌人

1.护羌使者方行部、有以马为盗、长必坐论。过广至、传马见四匹、皆瘦、问廏吏、言十五匹送使者、太守用十匹。(悬泉汉简)

2.校尉侯霸坐众羌反叛征免,以西域都护段禧代为校尉……永宁元年春,上郡沈氐种羌五千余人复寇张掖。其夏,马贤将万人击之……时当煎种大蒙饥五等,以贤兵在张掖,乃乘虚寇金城……烧当、烧何种闻贤军还,率三千余人复寇张掖,杀长吏。(《后汉书·西羌传》)

护羌校尉负责管理所有与羌人有关的事务。和平时巡视边疆,视察归义羌人(根据记载,广至县有大量归义羌人)与驿站系统(时常有羌豪通过驿站系统朝见汉天子),主动联系羌豪(悬泉汉简中有数处悬泉置向羌豪提供食物的记载)。战争时率军平定羌人叛乱(无论哪里的羌人发生叛乱,护羌校尉都需要亲自率军平定,并且只要战败就会被罢免,因此东汉羌乱时几年内更换数任护羌校尉),为了平定叛乱,护羌校尉拥有指挥边郡军队与自由出入各郡的权力。

(4)负责屯田事务

右扶风韩皓代为校尉……因转湟中屯田,置两河间,以逼群羌。(《后汉书·西羌传》)

考虑到汉羌边境的复杂情况,该地区的屯田不设农都尉,由护羌校尉管理(护羌校尉统管东西诸羌,但主要坐镇金城郡管理西羌)。数任护羌校尉都组织士兵进行了屯田,金城郡地处高原地区,屯田可以减轻后勤补给的压力,同样可以对羌人进行威慑:在边境进行大规模屯田,意味着大量士兵要进入边境,同样意味大量汉人移民会进入边境。(这种威慑数次起到反作用:引起大规模羌人叛乱)

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

总而言之,护羌校尉最重要的职责是安抚羌人,防止羌胡相交。东汉羌乱时,护羌校尉作战失利,南匈奴与羌人勾结叛乱。使得东汉不得不耗费数十年平叛。

2.羌人与汉朝的接触

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

相传,羌人源自无弋爰剑。但事实上,羌人是对西北文化相近的游牧民族的总称。东羌与西羌是西戎的一部分,大月氏西迁时,一部分老少羸弱者迁入祁连山与当地羌人杂居,产生南羌,又称小月氏。因此羌人没有统一的君长,各部族的领袖各为羌豪。

汉朝在边疆的领土,大多是通过战争从羌人手中得到,因此,如何安置战败的羌人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护羌校尉(护羌使者)管理的范围内,羌人有三种安置方式:

(1)羌人退居塞外,献人质,接受汉朝册封,汉朝不时派遣官员巡视。“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第一次羌人叛乱结束之后,河湟谷地被汉朝占领,不愿意投降的羌人离开河湟谷地,退往青海湖一带。悬泉汉简载“出粟一斗八升,以送守属萧嘉送西罕侯封调。”该简文叙述的就是被册封为西罕侯的羌豪与被派往巡视的守属萧嘉一同前往南羌境内。

(2)羌人归附汉朝,生活在塞内或游牧于塞内外,需提供名籍,在汉塞内守汉法,接受征兵。悬泉汉简载“以诏书冬十月入徼就草”,说明一部分羌人部落可以凭诏书游牧于塞内外。《后汉书·西羌传》载“安帝永初元年夏,遣骑都尉王弘发金城、陇西、汉阳羌数百千骑征西域。”,说明生活在塞内的羌人需要接受汉朝的征兵,为汉朝戍边。

此类羌人往往常受汉吏压迫,因此频繁叛乱。“胁塞内诸种羌共为寇盗,众羌复悉与相应。”上文为迷唐羌叛乱后,塞内诸羌一呼百应。护羌校尉推行屯田,挤占羌人牧草地、威胁羌人安全,汉朝政府随意征兵、远屯不还,汉吏贪暴,肆意残杀,都是羌人叛乱的原因。“于是勒姐、当煎大豪东岸等愈惊,遂同时奔溃。麻奴兄弟因此遂与种人俱西出塞。”此类羌人叛乱的方式一般是举族出塞。

(3)羌人频繁叛乱,被汉朝强行迁徙至内地。“十一年夏,先零种复寇临洮,陇西太守马援破降之。后悉归服,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先零羌、煎当羌都因为频繁叛乱被汉朝迁到内郡(如上郡、三辅等)

此类羌人所受汉吏压迫最多。“诸降羌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当地官员与豪强强行让羌人服劳役,为他们耕种、放牧,肆意残杀。因此,此类羌人叛乱极其严重。汉安帝时的永初羌乱,就是由被徙至内地的滇零羌、钟羌等掀起。

于是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抄三辅,断陇道。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

永初羌乱持续十几年,烽火燃尽西北地区,羌人的兵锋最远到达上党(今山西南部)。

汉朝对羌人有严格的铁器与兵器禁令。悬泉汉简载“甲渠言毋羌人入塞买兵铁器者。”,客观上说明存在羌人入汉塞购买兵器与铁器的情况,汉朝政府严禁此行为并命令边塞士兵盘查。从“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盾,或执铜镜以象兵。”来看,此禁令得到较好执行,羌人在叛乱初期严重缺乏兵器。

汉朝政府对羌人采购粮食也有限制。悬泉汉简载“闻羌人买谷民间,持出塞甚众,长史废不以为意,未有坐者,务禁防之。”,说明羌人与汉人平民在私下存在大规模粮草交易,但汉朝政府限制这种行为,这也许是因为当时汉羌关系紧张,汉朝惩罚与制裁羌人。

3.羌人叛乱

除了上文所述护羌校尉屯田抢占羌人牧草地,羌人被强制征兵远屯不还,汉吏与豪强强制劳役等以外,纳入统治的方式也十分重要:与秦蜀属邦、汉属国相比,蜀国被秦国武力征服,蜀国同为农耕文明且抵抗力量皆已被摧毁,属国归义胡人虽未被摧毁抵抗力量,但其主动归附且有首领约束。羌人虽是汉朝武力征服,但羌人属游牧民族,可游牧于塞内外保存力量,且无统一首领约束,加之汉朝并未征服全部羌人,地理位置临近的两部羌人可能分别在塞内外,二者又都受到护羌校尉不同程度的压迫(归义羌人已经投降归附,放弃自由寻找牧草地的权力,却仍受到非法的压迫),因此极易勾结发生叛乱。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汉朝官员的态度。

1.帝闻,复使安国将兵观之。安国至,召先零豪四十余人斩之,因放兵击其种,斩首千余级。

2.时为卢水胡所击,比铜钳乃将其众来依郡县。种人颇有犯法者,临羌长收系比铜钳,而诛杀其种六七百人。

3.因译使欲降,纡纳之。遂将种人诣临羌县,纡设兵大会,施毒酒中,羌饮醉,纡因自击,伏兵起,诛杀酋豪八百余人。

汉朝官吏追求政绩,将军追求军功,面对羌人时背信弃义,反应过激,在羌人投降后斩杀羌豪。如第一段话,先零羌只是渡过湟水牧草,并未残杀汉人,但安国到任后,屠杀羌豪四十余人,又放纵士兵攻击其部众。《后汉书·西羌传》评价道:

朝规失绥御之和,戎师骞然诺之信

后期由于汉羌关系紧张,护羌校尉更是频繁动用军事手段,放弃招抚政策。加上羌人大多不懂汉法,常违背汉朝规定,使汉朝与羌人互相不满,因此才造成了东汉绵延数十年的羌乱。

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可以说,护羌校尉的失职与汉吏的贪暴与对羌人的歧视,是羌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护羌校尉(护羌使者)是承担了防止羌胡相交的重要职官。其通过成为羌人的仲裁者等方式进入羌人的生活,将汉朝的影响力渗透入羌人基层。但羌人部众众多,没有统一领袖,护羌校尉无法做到在羌人境内精细管理,只得坐镇汉地,领导屯田、驻军、登记归义羌人名籍等工作。东汉中期,由于护羌校尉失职,汉吏贪暴,豪强与官员勾结奴役羌人,官员背信弃义,因而爆发羌乱。此后,数任护羌校尉疲于作战,叛乱结束后,仍然热衷于用武力解决问题,反而酿成羌乱愈演愈烈。

这也造成了相较于同时期设置用来同化归义胡人的五属国,羌人用了更长时间才被同化。护羌校尉的军事色彩强于属国都尉,其承担着隔绝羌胡的重大责任,同时要负责将羌人转化为编户民。除大规模羌乱外,护羌校尉总能平息羌人叛乱,但始终做不到镇抚羌人(即羌人不爆发叛乱,几乎每任护羌校尉任上都爆发过羌人叛乱),因而同化进程缓慢。这也是护羌校尉相较于属国都尉的失败之处。

本篇文章,笔者探讨了汉代羁縻制度的发展并详解了属国与护羌校尉两羁縻统治机构。总体而言,出于汉代边疆的复杂情况,羁縻制度发展迅速,机构种类众多,官吏分工明确,汉人流官的权力相较于秦代减少,军事色彩更浓,总体上都以稳定局势为短期目标,以转化胡人成编户民为长期目标。

谢谢观看。

来源:两汉风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