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研究:高血糖是全身性疾病,不能只降糖,还要控制好这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5:0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8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血糖控制得很好,为什么眼睛还是看不清?”孙先生在医院门诊焦急地问医生。

原来他两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听从医嘱开始服药、控制饮食,每次复查血糖指标也都保持在正常范围。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他开始视力模糊、下肢麻木,甚至夜里睡觉频繁起夜,这才意识到问题可能不只是“血糖”。

医生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孙先生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很多人以为血糖稳定了就万事大吉,其实这是个误区。”医生提醒,高血糖不是只损伤血糖指标本身,而是对全身器官进行“慢性渗透式破坏”。最新研究也揭示出,高血糖其实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治疗不能只盯着“降糖”两个字。

2024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刊登了牛津大学的一项大型研究。研究追踪了超40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他们的病程与各类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初期都能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将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但超过65%的人在5年内出现了至少一种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功能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

研究团队指出,高血糖是一种系统性代谢紊乱,它本质上是一场缓慢但持续的“全身炎症反应”。如果只关注血糖数字,而忽略了对其他危险因素的管理,很多并发症依然会悄悄找上门。

高血糖不是单纯的“血里糖多了”,而是体内代谢系统出现了大面积故障。

第一,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变得黏稠,像是河流堵塞了一样,导致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大大增加心梗中风风险。

第二,高糖环境会激活各种“坏蛋白”,诱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伤害神经组织,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甚至感觉丧失。

更严重的是,肾脏作为代谢废物的“过滤器”,对血糖异常极其敏感。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我国终末期肾衰的首要原因之一。一旦发展为尿毒症,不仅生活质量下降,还需终身透析或换肾。

此外,眼睛、牙龈、皮肤、消化系统……几乎没有哪个器官能在高血糖面前“全身而退”。

既然高血糖是一场全身战役,那就不能只打一条战线。权威指南早已明确: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控糖”,还包括“控压、控脂、控体重、控炎症”。

1. 控血压:

高血压和糖尿病就像“难兄难弟”,常常同时出现。血管一旦受损,心脑肾的风险倍增。临床要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要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2. 控血脂:

高血糖常伴随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风险。建议总胆固醇控制在5.2 mmol/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 mmol/L以下。

3. 控体重: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孪生兄弟”,特别是腹型肥胖。减重5%~10%,就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水平。控制体重,也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一环。

4. 控炎症与氧化应激:

研究表明,高糖状态会诱导体内持续低度慢性炎症。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调节抗氧化能力,有助于保护血管和神经系统。

很多人一听医生说“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吃药”,但其实真正决定病情走向的,是你每天的生活习惯。

1. 饮食要控糖而非绝糖。

不主张盲目忌口,而是主张平衡饮食。主食可选择全谷物类,如燕麦、糙米,搭配高纤维蔬菜,少吃精制碳水。戒掉含糖饮料,是控糖的第一步。

2. 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

运动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的天然药物。每天快走30分钟、每周5次以上,就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3. 保证睡眠、缓解压力。

长期熬夜、焦虑会导致压力激素升高,反过来升高血糖。规律作息、适当冥想或深呼吸能帮助身心同步调节。

4. 定期体检,别只查血糖。

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神经反应测试、血压血脂监测一个都不能少。只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小问题酿成大灾难。

很多患者直到出现视力下降、洗肾、截肢,才追悔莫及。其实,糖尿病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血糖的战斗”,而是一场全身系统的慢性战争

控制好血糖,是基础;管理好全身,是关键。不只是“吃药控糖”,更要“饮食+运动+监测+生活方式”四位一体,才能真正把糖尿病关进“笼子”里。

别让“血糖正常”的假象,掩盖了身体正在悄悄被侵蚀的真相。

参考资料: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4;12(3):215-230.

牛津大学Nuffield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Health研究中心官网报告

来源:青囊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