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广告常识错误,背后或藏营销盲目与品牌管理漏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4:29 1

摘要:良品铺子"花生上树"广告闹出科学笑话,看似小疏忽背后却折射中国品牌崛起期的共性病灶,当营销盲目追逐流量,文化根基便成了最先坍塌的围墙。好日子在后面,深耕文化才能让品牌行稳致远。

良品铺子"花生上树"广告闹出科学笑话,看似小疏忽背后却折射中国品牌崛起期的共性病灶,当营销盲目追逐流量,文化根基便成了最先坍塌的围墙。好日子在后面,深耕文化才能让品牌行稳致远。

2023年8月,良品铺子电商页面上出现了一张引发争议的宣传图,画面中花生被描绘成挂在枝头,饱满的豆荚垂悬而下,背景还配上了联合收割机采收的场景。这种将花生错误地画在树上的做法,显然违背了“落花生地下结果”的基本生物学常识,迅速遭到网友的集体吐槽。这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文化失误频频出现:2023年李宁曾因一款军装风格的服装引发舆论风暴,而2024年农夫山泉则因包装设计被质疑涉及核废水问题。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品牌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内涵的积累,导致营销行为缺乏根基,最终损害品牌形象。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白皮书,我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但品牌若不能在文化层面做好准备,很难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良品铺子的外包设计团队未能对素材进行科学性核查,导致花生被画成挂在树上的错误画面,这种疏忽与几年前小米东京设计展误用日本军旗元素的事件如出一辙。这些案例说明,企业在追求快速传播时,往往忽略了对文化细节的尊重。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强调诚实和求真的态度。而在如今AI生成内容泛滥的时代,这种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品牌若只注重表面效果,忽视内在文化的沉淀,就像树木失去根系,再茂盛的枝叶也难以支撑起长久的生命力。文化是品牌真正的根基,一旦失去,再强大的营销攻势也难以为继。

良品铺子在事件发酵三天后才做出回应,且将问题归咎于“AI失误”,这种推诿态度进一步激化了公众的不满。品牌在面对负面舆情时,若不能及时、诚恳地处理,小问题也可能演变成大危机。类似案例中,2023年10月海天酱油因“双标门”事件,因官方声明态度傲慢,导致市值短时间内蒸发400亿,教训深刻。反观老干妈,多年来始终坚持“产品即广告”的原则,凭借稳定的质量和低调的营销策略,在三十多年间未出现任何重大公关事故。这说明,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品牌,往往在日常运营中就注重细节把控,而非等到问题爆发后才仓促应对。

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今天,品牌的一次失误可能被无限放大,而一次真诚的应对却能重塑形象。对于企业而言,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外的公关手段,更是对内管理能力的检验。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当成品牌建设的一部分,才能避免因小失大,让品牌走得更远。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文化认同的要求不断提升,那些只追求短期流量的企业逐渐显露出短板。有数据显示,三只松鼠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削减了35%的营销预算,将资源转向产品研发,结果反而带动了利润增长17%。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和专业度,投机取巧、忽视本质的做法终将被市场淘汰。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真正沉下心来做产品、讲文化的品牌,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支持。

品牌建设当如中医“固本培元”。凯度2024《文化敏感度报告》显示,有73%的消费者因文化认知错误而放弃品牌。良品铺子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快消行业普遍存在的“重流量轻底蕴”现象的缩影。在追求短期曝光和热度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忽略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严格把关。只有让文化成为品牌发展的核心动力,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

当李子柒靠“水稻的一生”感动世界,部分上市公司却败给基础生物课。营销可以天马行空,但若连“花生长在哪”都搞错,我们究竟在为什么样的“新消费”买单?叩问每个企业:您品牌的“文化地基”能承载多高的流量大厦?筑牢文化地基才能让品牌在流量浪潮中屹立不倒。

来源:牛顿顿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