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固化剂的分类确实是一个多维体系,按用途分类的本质是基于最终应用场景对性能的要求,反向寻找最合适的化学体系。
固化剂的分类确实是一个多维体系,按用途分类的本质是基于最终应用场景对性能的要求,反向寻找最合适的化学体系。
在选择固化剂时,工程师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权衡:
树脂体系匹配:环氧、聚酯、聚氨酯所需的固化剂类型完全不同。
固化条件:
温度:室温固化(改性胺、聚酰胺)、中温固化(部分酸酐、咪唑促进)、高温固化(芳香胺、Dicy、酸酐)。
潜伏性:是否需要单组分、储存稳定的体系(Dicy、咪唑、酮亚胺、微胶囊)。
最终性能:
耐热性:芳香胺 > 酸酐 > 脂环胺 > 脂肪胺 > 聚酰胺。
韧性:聚酰胺、聚硫橡胶 > 改性胺 > 脂肪胺 > 芳香胺/酸酐(脆)。
耐化学品性:酸酐、酚醛树脂 > 芳香胺 > 脂肪胺 > 聚酰胺。
电性能:酸酐体系最优异。
工艺性与安全性:
操作期:脂肪胺很短,聚酰胺/酸酐较长。
粘度:影响混合、脱泡和灌注,脂肪胺、酸酐粘度较低。
毒性/刺激性:脂肪胺刺激性大,改性胺、聚酰胺、酸酐刺激性较低。
因此,不存在“最好”的固化剂,只有“最合适”的固化剂。最终选择是特定应用场景下对上述所有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您提供的分类正是这种工程化思维的具体体现。
来源:阳阳观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