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岛崂山区的城市核心地带,一座以 “海浪逐帆” 为设计灵感的体育场依偎在黄海之畔,这就是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的主场 —— 青岛国信体育场。作为可容纳 4.5 万名观众、建筑面积达 10.8 万平方米的海滨城市顶级体育场馆,这座始建于 1998 年、2013 年
在青岛崂山区的城市核心地带,一座以 “海浪逐帆” 为设计灵感的体育场依偎在黄海之畔,这就是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的主场 —— 青岛国信体育场。作为可容纳 4.5 万名观众、建筑面积达 10.8 万平方米的海滨城市顶级体育场馆,这座始建于 1998 年、2013 年与 2022 年两次升级改造的场馆,既保留了海滨建筑的通透质感,又以专业的足球赛事功能与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成为中超联赛 “蓝色主场” 的代表。从呼应黄海的外观设计,到应对海洋性气候的场地养护,再到融入青岛特色的运营模式,每一处都彰显着 “足球联结山海,活力点亮海滨” 的核心理念。
“海浪逐帆” 的造型美学与足球基因。青岛国信体育场的外观设计深度契合海滨城市特质:整体轮廓模仿黄海海面 “海浪起伏” 的动态形态,屋顶采用 “弧形悬挑钢结构”,如海浪般层层叠叠向外延展,又似帆船的帆翼舒展,既呼应青岛 “帆船之都” 的城市定位,又象征足球运动的速度与激情;外立面采用浅蓝色铝合金幕墙与透明玻璃幕墙组合,浅蓝色源自黄海的海水色调,幕墙表面通过激光雕刻技术呈现 “海浪纹”“船锚纹” 等海洋元素,阳光照射时,光影在墙面上流动,宛如海面波光,与远处的黄海景观形成视觉联动。作为以足球为核心功能的体育场,场馆摒弃了传统综合体育场的田径跑道,观众席直接环绕足球场设置,4.5 万个座位呈 “碗状” 紧密分布,看台坡度从第一层的 22° 渐变至第四层的 35°,每排座位高度提升 0.42 米,确保所有观众无遮挡观赛;最前排观众距球场边线仅 8.8 米,是中超联赛中观赛距离最近的场馆之一,为球迷带来沉浸式观赛体验。2022 年改造时,新增了覆盖全场的 “PTFE 张拉膜屋顶”,覆盖面积达 4.2 万平方米,膜材厚度仅 0.8 毫米,却能抵御 12 级台风与强降雨,同时具有 85% 的透光率,白天可引入柔和自然光,避免强光直射影响球员发挥,夜晚通过 5000 余盏 LED 灯的智能控制,屋顶可变换出 “蓝色海浪”“足球元素” 等动态光影,与青岛的海滨夜景交相辉映。
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下的智慧运维。青岛属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年均气温 12.7℃),夏季多雨且常伴随海雾(湿度 75%-90%),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多大风,场地草坪的养护需应对 “高湿、海雾、海风侵蚀” 三大挑战。场馆的草坪选用国际足联推荐的 “矮脚虎 + 黑麦草” 混播品种,夏季依靠矮脚虎耐高温、耐高湿的特性保持活力,冬季通过黑麦草实现 “常绿”;为抵御海风对草坪的侵蚀,草坪周边设置 “防风绿篱” 与 “挡风屏障”,屏障采用透明聚碳酸酯材料,既能减少海风对草坪的直接吹拂,又不影响观众视野。草坪下方的排水系统经过专项优化:铺设 40 厘米厚的 “细砂 - 碎石 - 盲管” 三层结构,盲管间距 3 米,形成高密度排水网络,配合场地周边的集水井与抽水泵站,雨季时 25 分钟内即可排干场地积水,满足中超联赛 “雨后 1 小时可比赛” 的标准;针对夏季海雾导致的草坪高湿问题,草坪下方安装 “通风管道”,通过风机向土壤层输送干燥空气,降低土壤湿度,防止草坪根部腐烂。冬季低温时,草坪下方安装 “地热加热管线”,当土壤温度低于 5℃时自动启动,将温度维持在 10℃左右,确保冬季联赛草坪保持良好弹性;春季大风天气时,屋顶膜材通过 “张力调节系统” 实时调整紧绷度,避免强风导致膜材撕裂,同时关闭屋顶通风天窗,防止风沙进入场馆内部。
中超级别的专业功能配置。作为青岛海牛队的主场,青岛国信体育场的功能设计严格遵循中国足协与国际足联标准,全方位满足中超联赛与足协杯赛事需求。场地核心的足球场尺寸为 105 米 ×68 米,草坪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2 毫米以内,草坪高度常年保持在 8-10 毫米,2023 年通过国际足联 “专业级场地” 认证。球员设施方面,设置 10 个球员更衣室,其中主队更衣室面积达 120 平方米,配备独立的按摩区、冰敷池、战术分析室与私人休息区 —— 按摩区采用青岛特色的 “藤编家具”,兼具舒适性与透气性;战术分析室配备 8K 超高清投影与实时数据系统,可同步调取对手比赛录像、球员跑动轨迹与体能数据,为教练临场调整提供支持;更衣室墙面悬挂青岛海牛队的历史照片与中超赛事海报,激发球员斗志。媒体与转播设施达到国内一流水准:设置 6 个媒体中心与 35 个转播机位,包含 2 个无人机转播位、3 个空中索道机位与 7 个场边跟拍机位,可实现 360 度无死角转播;场馆内实现 5G 全覆盖,数据传输速率达 1Gbps,满足全国 100 余家媒体的 4K 超高清信号传输需求,其中 “黄海视角转播位” 因能同时捕捉场馆全景与远处的黄海海岸线,成为中超转播的特色视角。
“足球 + 海洋文化” 的运营特色。青岛国信体育场的运营深度融入青岛 “海滨城市” 与 “足球之城” 的双重特质,打造独特的 “足球 + 海洋” 文化体验。球迷文化方面,体育场北看台是青岛海牛死忠球迷 “海啸球迷会” 的聚集地,看台墙面绘制着巨型球队徽标与 “黄海波涛” 涂鸦,赛前赛后球迷会集体高唱《青岛海牛队歌》,挥舞蓝色围巾与旗帜,释放蓝色烟雾,将场馆变成 “蓝色海洋”,2023 年中超联赛青岛海牛对阵山东泰山的 “齐鲁德比” 中,现场 4.5 万球迷同步呐喊,创造了场馆观赛声压级纪录(115 分贝)。文化运营方面,每年举办 “青岛足球海洋文化节”,活动现场设置足球体验区、海洋文化展与青岛特色美食区 —— 足球体验区提供射门测速、VR 模拟比赛等项目;海洋文化展展示青岛足球与海洋的关联历史(如早期渔民足球活动);美食区售卖青岛啤酒、海鲜烧烤、鲅鱼饺子等特色美食,让球迷在感受足球热情的同时,体验海滨饮食文化。非赛事日,场馆对游客开放 “足球圣地导览”:游客可参观球员更衣室、踏上比赛草坪、坐在教练席体验指挥视角,还能在 “青岛足球博物馆”(位于场馆内部)观赏青岛海牛队的退役球衣、中超赛事奖杯等珍贵展品,年均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
全民体育与惠民服务的运营革新。青岛国信体育场在保障专业赛事的同时,积极服务全民体育需求,推行 “惠民开放” 模式。日常开放方面,工作日清晨 6:00-8:30、傍晚 18:00-21:00,免费向市民开放外围健身步道与户外足球训练场,市民可通过 “青岛国信体育” APP 预约使用;周末开设 “青少年足球公益训练营”,由前青岛海牛队球员与专业教练担任指导,重点培养 6-14 岁青少年的足球兴趣与技能,年均培训学员超 8000 人次,许多学员已进入青岛青训体系或校园足球代表队。此外,场馆还承接各类群众性足球赛事,如 “青岛市民足球联赛”“企业足球杯” 等,年均举办群众性赛事 200 余场;每年夏季举办 “海滨足球夏令营”,吸引全国青少年前来参与,将足球训练与海滨度假相结合,成为青岛夏季特色体育项目。周边配套建设了 “国信体育公园”,包含 5 个足球场、4 个篮球场与 2 公里海滨健身步道,与体育场共同组成 “15 分钟体育生活圈”,日均接待健身市民超 3000 人次,成为崂山区市民休闲健身的核心场所。
人文关怀与细节里的 “青岛温度”。场馆处处体现 “以人为本” 的服务理念,细节设计充满海滨城市的包容与温暖。无障碍设施方面,设置 400 个无障碍席位与 30 个无障碍卫生间,配备专用电梯、坡道与导盲犬休息区,卫生间内设置婴儿护理台、老年扶手与紧急呼叫按钮,所有标识均采用中、英两种语言,方便国际球迷使用。观众体验方面,座椅采用 “人体工学设计”,坐垫填充透气网布材质,即使在夏季高湿环境下也能保持干爽;场馆内分布 40 个食品售卖区,除常规快餐外,还提供青岛特色的青岛啤酒(无醇版)、海菜凉粉、海鲜粥等,售卖区支持刷脸支付与扫码点单,减少观众排队时间。文化细节方面,看台走廊的墙壁上绘制着 “青岛地标与足球” 结合的壁画,如 “栈桥与足球射门”“八大关与球员庆祝”“五四广场与球迷欢呼” 等;VIP 包厢内摆放青岛贝雕装饰品与海洋主题文创产品,展现海滨文化魅力;球员通道地面镶嵌 “海浪纹” 与 “足球图标” 组合图案,呼应青岛 “海滨足球之城” 的定位。
从 1998 年首迎赛事,到如今成为中超联赛的 “蓝色主场”,青岛国信体育场见证了青岛足球的起起落落,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青岛球迷的足球情怀。这座 “黄海之滨的活力港湾”,用科技应对海洋性气候挑战,用专业保障赛事品质,用文化融合足球与海洋,用温度服务市民球迷,不仅是青岛足球的核心载体,更是这座 “帆船之都” 向世界展示海滨体育魅力的闪亮名片。
来源:阿凯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