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啊,我这几天一直在忙直播,最近很多教育圈内圈外热点的事都没来得及和大家念叨,今天周五咱们就一起聊聊吧。
大家好啊,我这几天一直在忙直播,最近很多教育圈内圈外热点的事都没来得及和大家念叨,今天周五咱们就一起聊聊吧。
最近家长圈尤其是高考大省家长讨论最多的是高中生开始双休了,有消息说最迟今年九月也要全面落地。
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件事:
▫️有的说这代表了国家需要创新拔尖人才,要自然淘汰那些只会刷题的小镇做题家;
▫️还有人说现在孩子、家长压力都太大了,生育率下降,周末双休也是在促生育;
▫️还有人说近几年经济不景气,想学的孩子周会去外面补课,也能促消费……
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成立不成立咱们暂且放到一边,再看一件教育圈之外的事。
大厂刮起了“反内卷风”。
从“996福报”到“到点关灯赶人”,大厂们集体掀桌子了。
两件事放在一起看是不是觉得有点相似之处呢?
不管是双休、单休,不管是加班、下班,作为最当事人的学生和打工族都没有发言权,都是被支配的角色。
双休、强制下班是不是代表社会方方面面都开始反内卷了呢?
看似无关的两件事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
大厂拒绝加班的新闻出来就有人挖到了欧盟新规---要求2024年后禁止强迫劳动产品入市。
某大厂员工透露:“以前赶工到凌晨是常态,现在超时加班可能让公司丢订单。”
当员工福祉与企业存亡挂钩,“反内卷”不再是选择题,而成了生存法则。
大厂“关灯赶人”更多的是出于企业发展角度考虑。
这些都是中国持续开放、与世界同步的具体行为。
再说回到高中生双休,最近大会期间有一条教育相关消息很多人都没注意到,《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中提到在教育领域也要扩大开放。
1. 研究制定有序扩大教育领域自主开放的实施方案,支持试点地区落实相关政策,推动项目落地。
2. 与电信、医疗等领域同步推进开放,探索在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等领域的开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教育领域的外资准入。
3. 优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在自贸试验区等平台深化制度型开放,为教育领域开放提供先行先试空间。
尽管行动方案还没有细则出台,那高中落实双休,会不会也是教育开放、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准备行动呢。
如果是的话,教育圈内、圈外两个看似无关的事实际上就是一件事了。
不管事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出于什么原因,总之“反内卷”让大人、孩子都能过的轻松些,大家都支持,您说对吧。
顺便说一个题外话,这几天国家卫健委启动了2024-2027“体重管理年”行动,它背后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一会留言区说说您的想法吧。
话说回来,梁老师毕竟只是个讲教育教学的小号主,国家大事没资格置喙,咱们还是说教育圈里的事吧。
其实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离不开三个历史性的前提条件。
人口上升周期
城镇化的膨胀
传统工业的大发展
这三个条件形成了人口、城镇、产业对教育的需求,因此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都处于红利期,很多人因教育受益,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
但现在大家已经深刻的感受到时代变了,人口、城镇、产业发展都迎来了瓶颈,因此整个教育本身在时代背景下也会迎来重置。
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聊聊在“反内卷”风潮下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规划该如何安放。
公立学校要重新定位
反对高中双休的家长的理由是没有了学校的监管、补课孩子就放羊了,考不上大学了。家长希望学校承担培优、选拔的责任,这是家长希望学校扮演的角色。
一直以来高中段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升学率、重本率。
上面是高中学校的角色,那小学、初中呢,就复杂的多了。
要普及、要公平,毕竟是义务教育。可孩子的学习路径是一条线,中考、高考的节点在,家长自然也希望学校能够给孩子足够的支撑。
如果说小学定位还能相对单纯一些的话,那初中夹在中间确实很难受。
家长的需求不同、对学校的期待不同,自然就矛盾多多、问题多多。
这几年大家看到教育政策摇摆,减负一阵子、又选拔创新人才,实际上都是学校定位模糊、复杂的原因。
梁老师要说一句您不爱听的话。
在“反内卷”的风潮下家长要放弃对学校太多的期待,未来义务教育段学校扮演的主要是普及、公平的角色,标准化是趋势,也就是保底,但会给优秀生源提供便捷的上升通道。
其实很多教育发达地区的家长早就有这个觉悟了,指着学校替你卷孩子不可能。各种人才计划前置分流和强力执行双休就是信号。
家长对孩子规划要有自己的认识
“白娘子式”育儿,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用管了,将来在哪个学校都不可能实现。
家长和孩子都要有“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意识。
学校教育是标准化的,家庭教育完全有条件做到个性化,家庭教育的个性化有来自于家长的几个清醒。
1.清醒的知道自己能给孩子提供的条件。
我这里说的条件包括家庭氛围、教育理念、物质基础。家长给孩子做的教育规划,或者说培养目标都要从这几方面综合考虑。一切决定从家庭自身条件出发,才是正确的基础。
2.清醒的知道孩子的自身情况。
很多爸爸妈妈一会觉得孩子是“灵珠”,一会觉得孩子又是“魔丸”,对孩子不管是成长阶段还是自身资质都缺乏准确的认知,在教育方式和态度上自然就会左右摇摆、情绪不稳。
做家长的千万要克服这一点,常常说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但有时候也可以跳出父母的角色,从第三方审视一下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
3.清醒的知道教育政策的走向。
现在大家不是缺信息,而是信息太杂太乱,有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不惜胡编乱造,比如前几天就有人说今年北京就要取消中考,这不是胡说八道嘛。
现在非常明牌的就是集团化办学,好处有两个。
➡️第一,每一个孩子都能进名校,至少从名字上享受优质教育了,做到了优质教育全覆盖,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第二,集团内给孩子搭建上升通道,实行软分流,不埋没任何一个有优秀的孩子,于家于国都有好处。
我们都是普通人想逆天改命太难了,不管是个人发展还是对孩子的培养,都要借社会发展的大势,才有可能成功,您同意我的观点吧。
今天这篇文纯纯的一个聊天局,从近期教育圈内圈外的热点事件,又聊回了学校、孩子,我最终想和大家说的是:
抛开情绪,多一些对社会、对家庭、对孩子理性的认识。
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给孩子做个性化的规划,一定是对的。
我走的每一条路都是自己选的,而不是逼不得已。
好了,就聊到这吧,祝大家周末愉快,咱们下周再见!
来源:艳乌泥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