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告诫高血压患者:这5件事不能大意,别太盲目自信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05:21 1

摘要:冷空气来得猛、来得急,血管收缩反应快,很多人根本来不及调整。尤其是那些年纪偏大、有基础疾病、长期服药的人,身体对气温变化的“感知力”早已变钝,等到不舒服时,往往已经出了问题。

气温一降,血压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季节变化绝不是小事。别以为自己平时血压控制得不错,就可以掉以轻心。

每年换季时,心脑血管病人扎堆进医院的情况并不少见。

冷空气来得猛、来得急,血管收缩反应快,很多人根本来不及调整。尤其是那些年纪偏大、有基础疾病、长期服药的人,身体对气温变化的“感知力”早已变钝,等到不舒服时,往往已经出了问题。

关键是——很多时候,并不是病情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一些小细节没注意,身体早就通过各种方式“提醒”了你,只是你没当回事。

清晨起床太猛,血压波动不容忽略

天凉之后,早上起床的那一刻格外关键。夜间是人体血压最低的时候,而清晨是血压自然上升的高峰期。

这个时候如果动作太快,比如猛地从床上坐起来、一下子站起身、卷起被子就走,血压会突然飙升,头晕、心慌、甚至跌倒的风险都会显著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心血管弹性差,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秋冬时节清晨起床过快与高血压患者晨间血压异常升高密切相关,严重者甚至会诱发脑卒中。起床前最好先在床上躺一会儿,活动下手脚,再慢慢坐起、站起。不要着急,哪怕多花几分钟,也值。

忽视保暖细节,血管收缩不是闹着玩的

冷空气一来,不光是打个喷嚏那么简单。低温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得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问题在于,这种“反应”如果太频繁或太剧烈,对血管是种负担。很多人只注意添衣服,却忽略了脖子脚踝腹部这些关键部位的保暖。这些地方的温度变化对血压影响更大。

尤其是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回流慢,寒冷时更容易引起周围血管收缩。穿双厚袜子,睡觉盖好被角,别觉得小题大做。别等到手脚冰凉、头皮发紧、后脑勺发沉才意识到问题。

药物剂量随便改,后果可能是致命的

每年换季,总有人觉得自己“最近状态不错”,就擅自减药甚至停药。还有一部分人则因为怕冷、怕副作用,偷偷把降压药减了一半。结果呢?血压失控,反弹得更快,甚至造成急性脑出血或心衰。

降压药不是感冒药,不是“好了就停”。尤其是像氨氯地平这种药物,具有长效控制作用,一旦断药,血压波动会更剧烈。更何况,气温偏低的季节,本就是心血管意外高发期。医生开药时,是综合考虑了年龄、基础病、血压波动规律等因素的,擅自更改剂量,等于把自己推向危险边缘。

饮食“贴秋膘”,别给血管添堵

一入秋,火锅、红烧肉、腊肠咸鸭蛋这些高盐高脂的食物就开始频繁出现在饭桌上。不少人觉得天凉了,多吃点补一补,其实这是给血管增加负担。高盐会导致水钠潴留,使得血容量增加,从而加重高血压症状。高脂则会促使血脂升高,血管内壁变厚、变硬,血压更难控制。

尤其是老年人,味觉本就变钝,容易吃咸不自知。建议用柠檬汁、香料代替部分盐分,烹饪时减少调料包使用。不要小看这种细节,每天少吃一克盐,血压可能就能降下来不少。

情绪波动剧烈,是高血压的隐形杀手

换季时节,人的情绪容易波动。一方面是因为日照减少,脑内褪黑素、血清素水平变化;另一方面,生活节奏也容易被打乱。焦虑、烦躁、失眠、脾气暴躁等情绪反应,会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血压调节机制。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管收缩更明显。尤其是胸闷、心跳加快、易怒这些情绪性表现,往往被误以为是普通情绪波动,实际上是血压异常的“前奏”。

情绪管理不是心灵鸡汤,而是高血压控制的一部分。散步、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甚至找人聊聊,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别高估自己的“感觉”,身体不会说谎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自己“没感觉”就是没事。可高血压最可怕的就是它的隐蔽性。多数时候没症状,不代表血压没波动。等到出现视物模糊耳鸣手臂麻木这些表现时,往往已经是高血压并发症开始冒头了。

医学界一直强调“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2024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中,有近30%的人在发病前几乎没有任何主观不适,只是在体检或突发事件中才被发现。靠“身体感觉”来判断血压控制情况,是一种危险的自信。

规律监测比“感觉良好”更靠谱

建议高血压患者家中常备电子血压计,建立测量记录,尤其是清晨和晚上两个关键时间段。每次测量时,保持安静状态,避免饭后、运动后立即测量。血压波动在合理范围内没关系,但如果连续几天超过140/90毫米汞柱,或出现收缩压超过160毫米汞柱的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血压不是一锤子买卖,是每天都在变动的生理指标。就像天气预报一样,不是今天晴了,明天就一定不下雨。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勇,张志刚,王晶,等.秋冬季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特点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3):212-217.

[2]赵海燕,黄晖,王新宇.高血压患者晨起血压变化与起床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8):865-869.

[3]陈洪,刘芳,吴伟.高血压患者饮食因素分析与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0):1034-1038.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