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浦东新区科协2025年科普文明行动计划“同上一堂科普课”暑期特别活动日前在支付宝S空间开展。活动以“千年染艺・染料的科技赋能之旅”为主题,面向浦东新区以及从新疆、云南等地来浦东探亲的各族儿童,通过融合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创新课堂,打造跨民族科普盛宴。
浦东新区科协2025年科普文明行动计划“同上一堂科普课”暑期特别活动日前在支付宝S空间开展。活动以“千年染艺・染料的科技赋能之旅”为主题,面向浦东新区以及从新疆、云南等地来浦东探亲的各族儿童,通过融合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创新课堂,打造跨民族科普盛宴。
此次活动旨在以科普教育助力民族团结,以科技为文化传承赋能,助力多民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中实现共融成长。
现场特别邀请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化学系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采用“科学讲解+动手实践+艺术展览”相结合的形式。现场有来自6 个民族的50 余名青少年及家长参与,线上直播更吸引近4000人次观看。
主讲老师从靛蓝染料的起源与古法制作工艺讲起,逐步拓展至蜡缬、灰缬、夹缬、绞缬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目光聚焦于苗族蜡染、白族扎染等各具特色的民族印染技艺。讲解过程中,老师积极与现场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们进行互动,让大家在领悟科学原理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和独特的文化美学。
扎染体验环节,孩子们自己动手,从学习布料的折叠、捆扎技巧,到体验浸染、氧化、清洗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步骤。在协作互助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惊叹于扎染工艺的神奇变化和图案的独特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操作,他们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图案?”“染料为什么能固定在布料上?”等科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答案,增强了对科学背后原理的理解和探索欲望。
为了进一步拓展“科技如何赋能传统工艺”的认知视野,活动特别设置了铋元素艺术作品展区。老师在引领孩子们参观的过程中依次介绍了铋的化学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被发掘和运用,展现了科技创新为传统工艺注入的全新生命力。一位来自蒙古族的彤彤小朋友课后兴奋地分享道:“之前去大理旅游时体验过扎染,只觉得好看好玩,今天才真正明白了背后的化学原理,特别是还了解到了化学中的铋元素还能用于艺术创作,感觉收获特别大!”
浦东新区科协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推进科普文明行动计划,形成“1+4”科普落地新模式,“1 ”个阵地,即充分依托街镇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等基层综合服务场所,精心打造一批开放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科普文明实践基地;“4 ”个载体,则是通过菜单化的方式提供科普展览、互动体验、嘉年华活动、科普传播等4 个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载体。
本次“同上一堂科普课”活动,是“浦东新区科普文明行动计划”实施四年来在科普教育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方面的又一次创新尝试。
栏目主编:戎兵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