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南来凤山顶,方圆两平方公里的土地曾是收复腾冲最惨烈的战场,岩石上嵌着的弹痕仍带着炮火的温度,当年被熔过的焦土,如今已铺满象征新生的草木。山脚的小长坡上,198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巍然矗立,“虎贲师”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这支劲旅喋血街巷的战史交相辉
《保山日报》(2025年8月29日三版)
保山日报特约记者 陆云晓
腾冲的山河间,藏着太多关于牺牲与铭记的故事。
城南来凤山顶,方圆两平方公里的土地曾是收复腾冲最惨烈的战场,岩石上嵌着的弹痕仍带着炮火的温度,当年被熔过的焦土,如今已铺满象征新生的草木。山脚的小长坡上,198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巍然矗立,“虎贲师”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这支劲旅喋血街巷的战史交相辉映,诉说着反攻腾冲时的壮烈。
城东叠水河畔,雨季的松柏愈发苍翠。国殇墓园内,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地将菊花放在“二等兵陈大富”的墓碑前,轻声呢喃:“湖南老家来人了,带了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米糖。”雨水混着泪水滴落在青石板上。国殇墓园的青石板已记不清楚这是第几位前来凭吊的人,这样的凭吊,每天都在发生……
这里是抗战正面战场收复第一座县城的血色见证,更是民族忠魂永恒的归处。
滇西抗战纪念馆。范南丹 摄
血火重生:从焦土到陵园
1944年9月14日,当中国远征军最终收复腾冲时,这座古城已面目全非。“战后的腾冲一片焦土、尸横遍野,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可供临时避雨之用。”预备2师营长骆鹏在回忆录中描述道。127天的惨烈战斗,让腾冲成为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焦土战场”。
时间回溯到1942年5月10日。日军292人的部队兵不血刃占领腾冲——当时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绳武早已携带搜刮的70驮鸦片、玉石逃往昆明,全城陷入无政府状态,腾冲在毫无抵抗中沦陷。
转机出现在1944年。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拉开了反攻序幕。这场战役中,9168名中国军人献出了生命,平均年龄不到20岁。
腾冲光复后,民国元老李根源提出:“理应丰碑伟塚,以祭英灵,状形绘声,传之史志,俾边人春秋祭享,永志不忘。”倡导修建国殇墓园。墓园动工于1944年冬,落成于1945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八周年纪念日)。此时,离日本无条件投降尚有月余。墓园取名“国殇”,源自屈原《九歌·国殇》中“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诗句。1984年,原腾冲县政府重建墓园,1988年重新开放。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墓碑。范南丹 摄
建筑解码:石头镌刻的焦土战史
走进墓园,肃穆之气扑面而来。主体建筑沿中轴线递进升高:大门、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层次分明。忠烈祠后方的31米高小团坡上,3346块墓碑呈放射状排列,如列队出征的士兵。
墓园设计暗藏玄机:左半山安葬第53军英烈,右半山安葬第54军将士,依军衔高低自上而下排列。墓碑之下并无完整遗体——当年阵亡将士躯体大多支离破碎,战后只能集体焚化,以“一碑一罐一把骨灰”的合葬墓形式安葬。
从高空俯瞰,整个墓园恰似一口巨大的编钟,大门为钟口,纪念塔为钟钮,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忠烈祠内,96方阵亡将士芳名碑密布墙壁,镌刻着9618名阵亡将士的姓名。“碧血千秋”和“忠烈祠”的匾额悬挂于此。
忠烈祠前,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被工整地书刻:“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始能保住滇西过去历史上的光荣,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的一页。”文章慷慨悲壮,唤起滇西父老共同保卫家园。抗日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在滇西抗战乃至全国抗战进行到最激烈和最艰苦的时候,以凛然正气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以胜利者的口吻预告了侵略者的败局。
1944年修建国殇墓园时,腾冲人民为牺牲的盟军友人树立了纪念碑。2001年,多方努力确认了19名盟军阵亡官兵的名字,2004年重立盟军纪念碑。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为此写给保山人民的感谢信以石刻的形式展示在碑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佐证。
敬献鲜花,缅怀先烈。腾融 供图
墓园春祭:松柏下的青春对话
清明时节的腾冲,松涛与雨丝交织。国殇墓园里,腾冲实验中学的学生们手持白菊,在13岁远征军战士李占宏的铜像前驻足。少年指尖抚过冰冷的雕塑,仿佛触到了80年前的体温——那是与他们同龄的生命,在枪林弹雨中定格成永恒。“机枪声里倒下的年轻身影,让课本上的历史突然活了过来。”学生余知微的低语,混着松涛回荡在墓园。
不远处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内,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正在进行。1003顶钢盔整齐排列在大厅的三面墙壁上,代表着1942年奔赴缅甸抗日的10.3万名远征军将士。“馆内的旧步枪、老照片、磨亮的水壶,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最难过的是,有些英雄牺牲时与我们年龄相当,我们今天的好日子都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我要铭记他们,将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学生赵李晨感慨道。
细雨中,近千名市民的黑衣洇出深痕,“忠魂不朽”的字样被雨水洗得发亮。三桥广场到国殇墓园的路上,白发老者与红领巾孩童并肩前行,“请抗战忠魂检阅青春”的大旗在风里猎猎作响。抗日名将叶佩高之孙叶明的泪水滴落在青石板上,与小学生日记本里“一寸山河一寸血,这里都有了姓名”的字迹,共同晕染出跨越代际的铭记。
每年的春祭从来不是简单的仪式。当誓言融入高黎贡山的春风,这场穿越生死的检阅,终将以不熄的薪火告慰长眠的英灵——山河仍在,青春不负。
警钟。范南丹 摄
和平传承:从烽火记忆到时代符号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文创商店,一款“虎贲”徽章成为爆款。设计师杨锐将远征军第198师(代号“虎贲”)的猛虎图腾抽象化,配以断裂的锁链造型:“虎贲象征中国军人的勇猛,断链寓意打破侵略者的封锁。”货架上,“血肉滇缅路”系列木雕还原了20万民众悬崖凿路的场景;《远征!远征!》绘本用漫画的形式讲述南侨机工的故事。纪念馆还开发了“和平鸽”银饰,其造型源自馆藏文物:一名美军士兵用弹壳雕刻的鸽子立于十字架之上,寓意“和平战胜死亡”。
文创店的店员何爱菊说:“我们的文创产品涵盖生活、文具、服饰配饰等比较实用的范围,其中飞虎队元素产品很热门。”
“我觉得滇西抗战纪念馆的文创产品不仅设计小巧精美,方便游客携带,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腾冲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值得收藏纪念。”游客何女士准备选购一款书签送给朋友。
更深的IP挖掘正在线下展开:文创店里除售卖文创,还提供免费盖纪念章服务,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滇西抗战历史温度;在国殇墓园出口处,游客可亲手拓印《告滇西父老书》碑文;滇西抗战纪念馆推出“一日机工”体验,这些互动项目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让文物说话,关键在于找到历史与当下的情感连接点,这些文创产品涵盖生活、文具、服饰配饰等九大类,比较实用所以深受消费者喜爱。自2017年4月滇西抗战纪念馆列为云南省文创产品试点单位以来,已累计开发49个系列、670余件套(总计单件超2000件)。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腾冲市文化和旅游局携手中国邮政主题邮局、云南骏宇文创公司,推出包含纪念徽章、冰箱贴、邮票、纪念封等在内的5个系列共80个单品,于8月15日滇西抗战纪念馆重装开馆时发布。
腾冲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宋媛媛介绍:“这些文创产品不但拉近了群众与历史的距离,将厚重的滇西抗战历史转化为可触摸、可使用的日常物品,更成了传播滇西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有助于保存和传承这段珍贵的民族记忆。”
尾声:不灭的眼睛
2023年一个平常的午后,导游段飞的声音在龙江大桥上回荡:“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大巴车上,游客们默默记下他的提醒——明天,买一朵菊花。
当少年将白菊轻放于无名墓碑前,当游客的指尖抚过“天地正气”的刻石,历史从未远去。3346块墓碑上的名字在雨后阳光下闪烁,如同3346双注视着这片土地的眼睛。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正以新的形式在这座边城延续,在每一朵菊花里,在每一次凝视中,在年轻一代铿锵有力的脚步中……
1.滇西抗战纪念馆
腾冲市腾越街道办事处天成社区太极小区1号
8月15日,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以全新面貌与世人见面。展览分为血肉铸长城、援缅防御战、滇西烽火急等六个篇章,真实再现滇西抗战的悲壮历史。
2.国殇墓园
腾冲市腾越街道办事处天成社区太极小区1号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由李根源先生等倡建,于1945年7月7日落成,主体建筑由墓园大门、忠烈祠、烈士塚、纪念塔等组成,整体呈钟形布局,象征“警钟长鸣”。
3.来凤山抗日作战旧址
腾冲市腾越镇来凤山
省级文保单位。1942年日军占领腾冲后,利用来凤山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修建四大阵地,分别是日军“白塔阵地”,日军“樱阵地”“梅阵地”及“松阵地”,现正常对外开放。
4.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
腾冲市腾越街道山源社区范家坡小区
省级文保单位。1945年1月22日为纪念在收复腾冲战役中为国捐躯的将士兴建纪念塔,现正常对外开放。
记者手记
一座墓园与一个民族的记忆契约
每一次走进腾冲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我知道,那里不只是一座墓园和一个纪念馆,而是一个民族与历史签下的记忆契约。
记忆穿越80载光阴,当年焦土之上,烈士们的血肉早已融入腾冲大地,而墓碑成了承载民族记忆的容器,盛放着未及绽放的青春。少将覃子斌冲锋时“老虎爷”的怒吼,李颐将军临终时“不知今年海棠如何”的轻叹,新婚妻子“还我的人”的泣血呼唤,被青石永久封存。它们让9168名殉国者跳出教科书的伤亡数字,从抽象符号变回有温度的生命。墓碑下并无完整遗骨,只有一罐罐骨灰,生时同仇敌忾,死后相融成不朽丰碑。
在腾冲,每年柳枝轻扬时,老人张罗祭祖,老师组织学生制作纸花扫墓。持续了10年的春祭最是感人,数千人自发前往国殇墓园致敬英灵,这是庄严的集体宣誓,更是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当白发老者与红领巾少年并肩而立,当稚嫩的手将白菊轻放碑前,代际之间完成了记忆的交接。少年指尖触摸碑文刻痕时感受到的战栗,比任何说教都更直抵心灵——仪式让历史从知识转化为血脉中的本能。
真正的纪念不在泪水中,而在接过历史契约时,掌心感受到的滚烫温度。
青石不朽,因有后来者不断为其注入记忆的温度;忠魂不灭,因有万千脚步在甬道上续写未竟的誓言。当腾冲的雨洗净“忠魂不朽”的字迹,那愈发清晰的,正是一个民族对记忆的虔诚守护。
来源:保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