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河因你而美丽 】河滩村马艳花:在别样的秋天里收获“圆梦大学”的喜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1:14 1

摘要:初秋的阳光,穿过广河县官坊乡河滩村的柳树叶隙,在错落分布的农家院墙上投下斑驳光影。田野里,待收的玉米秆泛着浅黄,给这个曾经因贫困而沉寂的小山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对于村民马志英一家而言,2025年的这个秋天格外不同——大女儿马艳花手中那封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

初秋的阳光,穿过广河县官坊乡河滩村的柳树叶隙,在错落分布的农家院墙上投下斑驳光影。田野里,待收的玉米秆泛着浅黄,给这个曾经因贫困而沉寂的小山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对于村民马志英一家而言,2025年的这个秋天格外不同——大女儿马艳花手中那封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点燃了这个家庭多年的期盼,也成为村里近期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本期【广河因你而美丽】栏目组循着这份喜悦,走进马志英的农家小院。堂屋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马艳花从小学到高中的奖状,“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这些泛黄或崭新的纸片,是这个家庭最珍贵的“家产”,也藏着一段“靠努力扛困境,靠政策圆梦想”的励志故事。

困境中的坚守

再穷不能穷教育 绝不让孩子辍学

马志英的农家院,是村子里最常见的农房。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马艳花的父亲马志英身体还算硬朗,但曾经家庭的重担却压得他常年直不起腰。妻子马秀兰患有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常年需要药物调理,每月药费就要近300元;两个女儿马艳花、马梅花先后上学;家里仅有的几亩薄田,种着玉米和小麦,遇上旱季收成减半,一年下来也就挣几千块钱。为了维持生计,马志英只能在农闲时去附近打零工,每天能挣150元,但活儿不固定,有时一个月也接不到半个月的活。

有一年,马志英记得孩子要交资料费,可他翻遍了家里的抽屉,都没有凑齐,最后还是去邻居家借钱才凑够。那天晚上,马志英看着女儿捧着资料册认真翻看的样子,暗下决心。

河滩村群众 马志英

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这一辈人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我坚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辍学。只要他们能读,我再苦再累也要供。

正是这份“不让孩子辍学”的信念,成了马志英扛住困境的底气。哪怕妻子病情加重需要陪护,哪怕自己再累也从没想过让孩子放弃读书。

而马艳花也从小懂事,早早扛起了“家庭责任”——每天放学回家,她先放下书包去喂家里的两头牛,再帮母亲烧火做饭;晚上等妹妹马梅花写完作业,她才坐下来完成自己的作业,常常学到深夜 11点。

河滩村优秀大学生 马艳花

有时候看着爸爸布满愁容的脸颊、妈妈日渐消瘦的身体,我也有过辍学的念头,想早点出去打工赚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但是父亲告诉我,只有通过努力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学好知识才能自立自强。

政策暖人心

教育帮扶“及时雨” 卸下家庭重担

马志英一家的困境,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迎来了转机。2013年,河滩村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时,了解到马志英家的情况——妻子患病、两个孩子上学、家庭收入微薄,当即把他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还量身定制了帮扶计划。而最让马志英安心的,是教育帮扶政策的落地。

河滩村群众 马志英

那几年最难的时候,妻子生病需要很多的医药费,还有孩子上学的学费,加上生活开支,都落在了我一个人身上,要不是国家帮助我们,真的很难熬过来。现在,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我们全家都很感谢党和政府。

马志英回忆,起初他还半信半疑,直到村干部帮马艳花申请了“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还补生活费,“初中时,艳花每个学期能补 625元;高中时,寄宿生生活补助涨到了每学期 1250元,还有‘精准扶贫专项助学金’,每年能拿 3000元。”这些政策,像一场“及时雨”,彻底化解了马志英家的“学费焦虑”。

马志英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除了物质帮扶,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还格外关注马艳花的学习。河滩村村委会干部马英记得,马艳花上高中时,数学成绩不太理想,村干部特意联系了数学老师为她辅导;工作队还会给马艳花带来复习资料、笔记本和课外读物。

河滩村村委会文书 马英

教育帮扶政策的实施,绝非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传递和希望的播种。马志英一家的成功蜕变,将激励更多家庭进一步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就未来。

圆梦时刻

录取通知书里 藏着全家人的感恩

2025年8月的一个下午,河滩村的村口传来邮递员的喊声:“马艳花,大学录取通知书!”

当马艳花从邮递员手中接过那封印着大学烫金校徽的通知书时,一张写着“马艳花同学,你已被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录取”的录取通知书,映入眼帘。

对于马艳花而言,这封录取通知书的意义远不止“考上大学”。它是对马艳花十几年寒窗苦读的肯定,也是对爸妈辛苦付出的回报。

河滩村优秀大学生 马艳花

通过父母的教导和我的努力,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以后,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家乡的榜样,让更多孩子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未来我要在专业领域深耕,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榜样力量

姐姐是灯塔 妹妹怀揣大学梦

马艳花的录取通知书,不仅点亮了自家的希望,也在妹妹马梅花的心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今年12岁的马梅花,是河滩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自从姐姐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她的小书桌前多了一份不一样的认真。马梅花的书桌,紧挨着姐姐的旧书桌,桌面上贴满了姐姐的照片——有姐姐穿着高中校服的合影,有姐姐捧着奖状的照片,还有一张是姐姐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抓拍。

妹妹 马梅花

在姐姐录取书到达的那一刻,我的心中也埋下了一颗上大学的种子,我坚信这颗种子会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以后我会把姐姐立为榜样,我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马梅花还说,以前她总觉得“大学离自己很远”,但现在,她觉得“大学就在不远处,只要我好好读书,就能考上”。

河滩村群众 马成忠

马志英一家的娃娃们上学学习好,很优秀,也听话。大人们说什么他们也听话,也懂事。现在考上了好的大学,我们也很高兴,希望以后我们的孩子也向他们学习,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河滩村驻村干部 马惠祥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孩子考上大学是全村的骄傲和希望。马志英女儿马艳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理工大学,这是我村今年新录取的6名大学生之一,也是村上的一大喜事。工作队联同乡村干部一起把教育帮扶作为重点工作,入户走访了解大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和帮扶单位,进行入户走访,对困难群众进行了走访慰问,并申请助学贷款,申报了临时救助,鼓励大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业上越学越好,将来学业有成的时候,回馈社会和家乡。

政策照亮希望

广河更多家庭 正依靠教育改写命运

在广河县,像马志英家这样“靠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近年来,广河县始终将教育帮扶作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寄宿生生活补助、精准扶贫专项助学金等政策,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不因贫失学、不因贫辍学”。

据广河县教育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县累计资助各级各类贫困学生 12.8万人次,发放资助金 1.56亿元;不少学生像马艳花一样,选择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今后,广河县将继续优化教育帮扶政策,加强乡村学校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让更多乡村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为广河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夕阳西下,河滩村的田野里渐渐安静下来,马志英家的小院里,马艳花正在给妹妹辅导数学题,马梅花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平凡的生活里,藏着一个乡村家庭的希望,也藏着广河县通过教育帮扶,让更多人“圆梦未来”的生动实践——正如初秋的阳光,温暖而坚定,照亮着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

来源:广河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