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之我的四普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09:49 2

摘要:幼年时,生长在一座连一座望不到尽头的山脉里,所以对阻挡我视野的大山充满了厌倦,同时,也对山那边的景象充满了好奇。随着成长,阅历的增加,我知道了滋养我长大的这条山脉,就是我国中部最著名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山脉。我的家就隐匿在秦岭的褶皱中。听说,先祖原籍湖北,

有人说,一个人要干一件事情,总是有缘由的。我深信不疑。

幼年时,生长在一座连一座望不到尽头的山脉里,所以对阻挡我视野的大山充满了厌倦,同时,也对山那边的景象充满了好奇。随着成长,阅历的增加,我知道了滋养我长大的这条山脉,就是我国中部最著名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山脉。我的家就隐匿在秦岭的褶皱中。听说,先祖原籍湖北,不知何时溯长江迁徙,先到四川,再沿秦蜀古道定居在陕南。著名子午道距离我家只有一个山头。住在古“高速公路”旁的我,因古道没落,地理位置偏僻,课余生活贫瘠乏味,四五年级时就开始阅读《杨家将》等武侠小说。这些课外书籍,带给我无尽的幻想,丰富了我的词汇,也充盈了我的内心世界。我在书本里知道了,秦岭之外的广阔山河。

一直以为我读的是无用的书。

但是,随着岁月的沉淀,在工作中我这些无用之功有了用武之地,人到中年,有幸参与了秦岭佛坪博物馆陈列布展,从文字大纲编写、校对到解说词完善,我的工作重心转换成一名普通的博物馆工作者。去年五月底,承蒙局领导看重,我踏上了汉中市第四次不可移动文物田野普查工作之路。

第一站留坝,非常的不自信。启动仪式上,县领导在致辞中郑重说道:欢迎各位专家为留坝县摸清文物家底。我坐在角落里心想,我这个“伪专家”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不能辜负专家这个称呼。虽然在县级文博单位工作了有一段时日,但平常接触的多是馆藏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接触少,认知也很单薄。

本次文物普查,现场要采集文物点坐标、面积,带经纬度的现状照,且必须有一张三普同角度照片。汉中境内遗存最多的古迹是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古寨、古桥、古堰、古井、古栈道、近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墓葬类以清墓居多,每座墓葬的坐向、封土、碑楼、墓碑、进深、尺寸、形制、现状要记录清楚,墓碑上的碑文能录尽录;古建筑要测量台基、踏步、廊深、柱宽、进深等尺寸,拍照时建筑主体远景照,正面照,45°、90°、720°航拍照,屋面、梁架、匾额、门窗、斗拱、柱础、台阶等细节照片,尽量采集完整。

总之,在野外采集信息越详细,回去后内业工作就好做一点。当然,内业工作量更大,也很繁琐,比如填报文物点基本信息,上传本体边界坐标、矢量图、纂写不少于三百字的文物点简介等等。一个文物点导出来导进去,绕来绕去,刚开始操作时,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刚去第一个县,普查工作队就提出了高要求,每个队员必须学会整个操作流程,学不会的就是不适应这项工作,自己主动退出普查队伍。我被分配在普查七组,队长南郑人,曾参加过二普、三普,两个队友城固人,测绘甘肃人。为了不让队伍给退回来,我憋着一股子劲,坚持了下来,从跟着队长学文物点构件名称开始,到写简介这个专业性很强的技能,不断磨炼,为搞清楚老祖宗们留下的文化瑰宝,认真细致工作。

细想我的四普之路,马道、武乡、新集、高台、沙河、桑园、天明、二里、西岔河、阜川、元墩、镇川、接官亭、黑河、磨子桥、阳平关、杨家河、兴隆,刚刚走过的九县两区十八个镇,遥远又真实。东沟、西沟、许营、吴庄、三教殿、石佛、核桃坝、小楚坝,小江、张家河、三湾、灵济……一个个极朴实和充满故事的地名,有的以地理位置命名,有的以古代屯兵将士的姓氏命名,有的以信仰命名,有的以江河命名,有的以物产命名……这些村庄如星辰一样洒落在汉江、嘉陵江流域的山山水水之间,聚集在秦岭巴山交汇之处。我们拿着终端、扛着测绘仪器,仔细做好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田野调查工作,完成了组织交给的普查任务。

回想首日勘测,马道镇谢家寨遗址就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田野考古课。当穿过苔痕斑驳的峡谷,用尽力气攀爬上陡峭湿滑的寨门,小腿凉凉的异样感忽然间袭来,手伸进裤腿一摸,一看手吓了一跳,手上沾的是鲜红的血,挽起裤腿仔细看,小腿上有一个小小的血眼,正在冒血不止。同行的向导说,这一带多旱蚂蟥,看你这伤口一定是被它咬了,没事,流几天血就自己好了。

听说是蚂蝗咬的,我松了口气,简单用创可贴包扎了一下。晚上回到留坝县城,市普查队长陈伟催促我去县医院包扎,怕感染出意外。我说,该不是蛇咬的吧,因为事发时没看见“罪犯”。陈队说:“要是蛇咬了你,不是现在这个状况,有啥不舒服的及时向我们汇报”。我心里一阵暖。又过了几天,都结疤快好了,同事苏树刚和局领导知道了,特意打电话叮嘱我在外面工作一定要注意安全,他们的关怀,让我再次感受到局党组对普查工作的重视和温暖。

普查路上第一天,出师不利。但是,所有的艰难险阻才刚刚开始。留坝县的周国登墓坐落在快到山顶的竹林中,垂直海拔落差四五百米,向导说十几年都没人去过了,路荒的连牛道、羊道都没有,人钻进去昏暗潮湿,直不起腰,感觉还有点缺氧,采集数据也特别吃力。航拍的无人机根本就飞不起来,听说周围还有野猪、熊出没,下山之后大家都心有余悸。去南郑高台祁山寺遗址,又让人心惊胆战了一次,时值六月,正值荆棘、火麻、葛藤等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大家走在时隐时现的间断性路基上,上防马蜂、刺架,下防毒蛇、火麻,不敢说话分心。城固二里南山瀑布后的崖墓,崖壁陡峭,我和马艳两个女同志爬不上去,三个男队友,花了两天时间完成任务,返程中遭遇暴雨,鼻尖上都在淌水。

在文物普查的征途上,我们不仅与蚂蟥、马蜂等“五毒”狭路相逢,更收获了无数来自基层的温暖与感动。西乡马踪滩村,紧邻牧马河和十天高速,一座清代的古墓折腾了我们一天的时间。按三普坐标和向导指引,苏伟队长和任贵明队友在层层叠叠的葛麻架中,挥刀砍了一个多小时找不见墓冢,虽然坐标点就在那,但是葛麻藤缠绕在土堆或者矮树上,远看就像一座冢,半个小时砍掉一个疑似点,要一一排除非常耗费时间。最后在墓冢后人的指点下,完成了数据采集。

佛坪密峰岭战斗遗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村民开过荒种过地,现已多年无人行走,西岔河镇组织三个朴实的老农,清晨六点开始帮我们砍路,他们的年龄都在六十岁往上,但腿脚比我们利索,这个点单程徒步需要三四个小时。三教殿村邓老孺人墓,周边环境大变,手机信号空白,村支书十余年前记忆中的大树被砍倒,在偌大的原始森林中转圈圈,找寻一个文物点走了三万多步。

这些质朴可敬的基层工作者,总是边走边如数家珍地介绍,家乡的哪座老宅建筑曾经有多宏伟,哪个村落的过往何等辉煌,他们希望我们把这些发现反馈给当地的文物部门,以此好好建设家乡。这些饱含深情的民间记忆,正是文物普查最珍贵的收获,也是乡村振兴最深厚的根基。

人生虽然不会一路绿灯,但也不会一路红灯,普查路上也一样,有困难也有美景。当我们在秋天的早晨登上勉县雷公山雷祖庙,脚下是白茫茫的云海,身边薄雾弥漫,灰蓝色的天空,火红的枫叶,若有若无的天际线,精致肃穆的寺庙,构成了一幅绝美秋景图。在洋县磨子桥广阔的田野上,冬日的汉江盆地,水汽蕴茵,雾重云清,醴泉寺、魁星楼被时光摩挲温润了形状。

在宁强,从四川中子收费站去核桃坝村的路上,车子沿着山脊行走,好似在云海中穿行,两边白雾缭绕,仙境一般;那些穿越松林而来的雾,与初春青涩的潮气相拥,把我们裹进湿润中,让我们不仅惊叹这一方奇山秀水,不停地将眼睛穿透这浓浓雾气,去接纳前方的那些未知。在镇巴杨家河镇构园村,目睹了巴山的雄伟壮丽,散落在山巅上的村落,在春风里绽放了一树一树的繁华,白的、黄的、红的、粉的,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普查路上,被问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你们把这些老古董登录下来干啥用?我想,除了常规回复,国家通过文物普查和复查掌握地上地下文物分布和保存的状况,以便进行科学鉴定,做好保护与传承。真正的价值判断,应该是每一个文博人对每一件文物保持审慎而温柔的凝视,严谨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特性,保护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

在历时一年的普查过程中,有这样几个文物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年八月底的一天,天高云淡,在城固天明的鸡鸣寺,我看见偏殿槛墙上题壁,一首署名憨山大师的《醒世咏》,摘录部分如下:荣华不是千年业,死后空持手一双;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吃些亏出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世界由来多缺陷,幼躯焉得免无常;是非不必争你我,彼此何须论短长……红尘白浪雨茫茫,忍辱守和是良方。这首诗融合了佛教的出世智慧和儒家的入世伦理,提倡淡泊名利,引导香客调整心态,寻求内心的安宁。当我在秋天的旷野,读了这样智慧的诗句,对憨山大师充满了赞叹。

在宁强阳平关的龙洞寺遗址,一复制碑(原碑1979年移至宁强县文化馆)楷书阴刻《龙洞记》,让我再次感叹古诗词之美,部分碑文如下:其两傍石壁之嵌空突怒者/若目鼻口鳞甲跟肘甚具/其下皆平石为底……两颜皆瘦木翠蔓/附石萝生萎蕤/下覆若缀璎珞……寒清幽邃殆非人境也。此碑横额行楷“龙洞记”三大字,落款“宣和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眉山苏元老在廷记”。碑刻记述了龙门三洞的险要及其奇特景象,是宁强县仅存之最古文献资料。我和马艳逐字记录了近一个小时,觉得碑文辞藻之美可以媲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题壁、碑刻记录了历史,古墓葬有时候是很浪漫的,细细品味并不幽冷可怖。墓碑楼、碑首、碑帘上浅浮雕的华美,抱鼓石上人物、花草展现出的故事和期望,墓碑上阴刻竖书的丰富内容,让我们在感叹古人厚葬之奢华之外,赞叹其内心之细腻和温情。在略阳和镇巴,几座墓主人留下的碑刻,令人难以忘记。有的生前靠“别业宰割一乡”发家,有的品行高洁,立碑称颂,如“公抑强扶弱,里人至今称之”,《南阳滕氏墓誌》赞云:滕公卓然高风,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有的一夫多妻,讲述续娶之缘由,如“初公以程孺人尚未有子,再聚西邑梭罗关王孺人”;有的怕领养的儿子和亲生女儿争家产,将遗嘱刻在墓碑上;有的撰刻先祖迁徙史等等。

汉中地区的古墓葬整体保存状况较好,但部分墓葬因年代久远、地震破坏及风雨侵蚀等原因出现了局部垮塌现象。这些墓葬形制多样,既有简洁的两柱一间式,也有恢宏的五柱三间式,其建筑雕工尤为精湛。墓饰题材多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常见福禄寿喜、二十四孝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其中,宁强羌族的石板墓独具特色,其“口”字形墓室开口展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实地考察中,队长苏伟为我们传授说:“唐代石头宋代砖,唐代盛行石构墓葬,多依山开凿,以石材构建墓道、墓门等关键部位;宋代则转为青砖垒砌。

但无论是唐墓还是宋墓,都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差异——贵族墓葬讲究,而平民墓葬多为简易的土坑或砖椁。”这一特点在阳平关发现的一座宋代墓葬中得到了印证:该墓依山坡而建,墓室口下沉至距地面一米多深,远观仅似普通土坑,若非仔细勘察极易错过,我们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才最终确认其位置。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汉中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资料,也为了解古代丧葬制度与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普查七组采集的古建筑,较古老的是洋县磨子桥醴泉寺,具有典型元代建筑风格的珍贵古建筑,采用单檐歇山顶,灰瓦覆盖,正脊较短,饰以砖雕花脊,檐下斗拱为三踩单昂,前后檐各六攒,两山檐各四攒,建筑外墙以青砖砌筑,石灰勾缝,历经风雨仍保持完整,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醴泉寺始建于唐代,元代中统三年(1262年)重建,明清多次修葺,是陕南地区罕见的元代建筑实例。乡间古民居多为清代修建,以武乡、新集、沙河、阳平关四镇居多,形制多为一进院,二进院,门厅、过厅、厢房、正房保存完好者少。在宁强开展普查工作时,机缘之下参观了青木川瞿家大院建筑群,四合院两进式格局,抬梁式木结构主体,悬山顶,屋面盖小板瓦,大门、走廊、隔扇窗,牛腿等建筑细节,实用性和美学价值兼有。

石窟寺遗址在汉中境内分布也较广泛,我们组邂逅的主要在南郑、城固、洋县、镇巴等县区。古寺多依山而建,借助天然崖壁开凿,部分窟龛仍保存完好,也有极少石窟受风雨浸蚀,受损严重。据悉,汉中石窟始凿于北魏,兴盛于隋唐,最著名的有汉台的石门十三品、略阳灵崖寺、南郑小南海石窟等,这些文物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近年来,当地已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使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发挥其文化传播和旅游价值。

每天探寻新的文物点,每走一个地方接触新的人和事,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把文物普查当作是一次旅行,让自己生活在不断更新的风景里,是这一年最大的快乐。白天采集数据,夜晚在酒店做表,回想白天的见闻,思考撰写文物点简介,我认识到,只要调整好心态,再难的工作就简单了许多。

在普查工作中,团队磨合是至关重要的。留坝的一周,成为我们团队磨合的关键期。当时我的身体状况不佳——四普启动前,我因颈椎硬膜囊压迫神经在西安红会医院住院治疗。刚出院时,半个肩膀和手臂仍疼痛难忍,却接到普查队通知:所有队员必须参加留坝的启动仪式,非特殊情况不得缺席。带着病痛来到留坝,原计划参加完仪式就请假继续治疗,没想到工作节奏异常紧凑,简单培训后立即投入实地普查。

马道在秦岭腹地,山大沟深,植被茂密,许多文物点在山林里或者山顶上,连着几天上山下山,上山抓着树枝使劲往上爬,下山还得抓着树枝往下遛。留坝跑结束,我的颈椎居然不疼了,这是我坚持普查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队友们对我的包容、关爱、照顾。我们五人来自不同县区,年龄不同,思维方式也各异,如何协调配合、做好情绪管理成为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与三普频繁调整人员的工作模式不同,四普采取了相对固定的分组方式,仅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微调,这为团队协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队长苏伟,来自何挺颖故居,是市文博系统元老级人物,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有包容心,特别艰苦的地方一定有他。在西乡麻地塆村,我们曾经一天完成七座古墓葬的普查工作。当时正是汉中盆地最酷热的季节,村上不只是接待我们这一项任务,人手紧缺,为了节省时间,不来回走冤枉路,大家想着一天把七个点跑完。一大早工作就开始了,在浅山丘陵区钻来钻去,第四个点数据采完,正准备前往下一个点,贵明工作用的手机发热黑屏死机了。再打开手机上的普查软件查看,刚登录的文物点信息没来得及保存,啥都没有了。不得已,他乘坐村民摩托车又回去重新登录。队长听说剩下的三个点分布在沟垴上,分散且不通汽车,于是带上郭昊就走了,回来时累的好像连抬脚的力气都没有了。

队友任贵民,行伍出身,一双陆战靴在脚,没有他不能到的地方,体质耐力确实不一般,干起工作来,计划细致周密,执行能力也超强。有一次,在工作中他不慎踩上刺架丛里的小马蜂包,反应快的他没有立即挪脚,激怒蜂群,而是冷静观察平稳撤离。他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丽姐,终端给我,悬挂陡崖的,你别去了”,当我和马艳手脚并用猿人一样爬山,爬到想躺在地上的时候,他双手往裤兜一插,轻松写意地示范:“看,我这样就能上去。”这看似随意的举动,却总能给我们注入满满的斗志。贵明还写得好文章,是普查队出名的才子。普查结束之际,他把队里几乎所有的人名,或谐音,或藏头,创作在一首词中,队友们无不钦佩。

队友马艳,工作严谨,看着温婉,实则柔韧,她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专业素养。我经常给队友们拍工作照,有一天,捕捉到了她的一个镜头,我兴奋地晃着手机大喊:“艳子快看,你这张照片太美了!”队长闻言脱口而出:“马艳当然漂亮,人家是张骞纪念馆的宣教部主任呐”。直男夸人就是这么直白。后来慢慢了解到,市博物馆讲解员比赛,她是评委,她们馆里每年清明举办的张骞祭祀活动,她是总指挥。

因为同在一个队,我们常常是室友。在镇巴期间,我们采集过一个墓群,墓群里有十座带碑楼的大墓,个个墓碑都铭刻着碑文,白天她一丝不苟抄碑文,晚上回到酒店写墓群的简介,不写完不休息。生长在城固平川地区的艳子其实很少爬山,遇到湿滑陡坡时,她总是一步一挪地小心前行。但这丝毫不减她的工作热情——我们七组采集的第一个复查点,就是由她完成的。

队友郭昊,染过一头火红的头发,小小年纪就赚钱养家,很温暖的年轻人。两年前,他大学毕业没有回甘肃庄浪老家,选择在陕西省测绘局工作。他的工作性质特殊,在组里的分工没人能替代,在文物点在哪里普查队员就要去哪里的硬性要求下,没有少跑一步路,经常走得疲惫不堪。但是,当我爬山抬不起腿的时候,他在后面用手推着我走;当我下峭壁无处搁脚的时候,他用“法杖(测绘仪器)”或者脚撑在方便我踩踏的地方,帮助我安全落地。

四普路上,还有很多给予我关怀的队友,对自家文物如数家珍的乡镇文化站长、县区文旅局联络员,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任务,同行了一段旅程,他们多半已经发展为新的朋友。

四季可以轮回,世界可以循环往复,但现在的我回想起来,普查七组工作路上嘻嘻哈哈、笑声不断的日子,回不来了。尽管那时的我也不一定觉得那段平凡的日子有多美好。回到四平八稳的原有轨迹中,才觉得那些时光那些人有多珍贵。

有人说,考古就是,找出我们今天、昨天和前天之间的关联,让我们不用单靠想象,而是亲身去感受昨日的世界,让我们能从那些定格的片段中,窥一斑而知全豹。普查过程中记录的大量碑刻、摩崖题刻、古民居、古寺庙、搬不走挪不动的田野文物,让我们看到几百年前汉中的风土人情、民俗生活、人口迁徙,它们是陕南地区生活风貌的见证。

亲身经历了四普,才能更加理解国家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我们用脚丈量了秦岭与巴山之间的土地,用眼睛和手触摸了那些散落在群山褶皱中的古寨墙垣与墓冢碑刻。之前那些沉睡在书本里的文物,在我们心中又复活了一次,并绽放了岁月的光芒,让我看见了中华文明之美。

在宁强采集子龙山遗址数据后,我曾写下一首诗来记录当下的心情:羌地雨濛濛,嘉陵水泠泠;阳关驿上多旧事,子龙驻地意难平;踏泥寻古今,物华渺如星;深山有古刹,江边出泉井;松柏冢累累,云浅瓦青青;村人笑相迎,助我踰踰行;归来黄花开,雀鸟徘徊鸣;尺书腹中记,明日又攀顶。这中间,有对文物遗址的敬意,也有对千年历史的共情。冥冥之中,仿佛我们注定有一次这样的相遇。

漫长的岁月中,一年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在一段时间里和一群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是我的幸运。(供稿:佛坪文旅局)

责编:谷可

编辑:李瑶

来源:陕西政企网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