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日报评报栏的“热闹”说开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9:38 3

摘要:文章介绍了人民日报今年新设置评报栏的“热闹”:所评意见范围广泛,一针见血,言之有理。在这一来一往、一问一答间,报道思路更清晰了,新闻信息更丰富了,传播效果也更好了。

原创作者:刘国昌

【本文提要】:

文章介绍了人民日报今年新设置评报栏的“热闹”:所评意见范围广泛,一针见血,言之有理。在这一来一往、一问一答间,报道思路更清晰了,新闻信息更丰富了,传播效果也更好了。

文章在回答“评报栏的作用有多大?”时指出,评报栏虽小,但起的作用颇大,一是活跃了研究业务的氛围,二是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这一点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评报栏绝非简单的一个标签,而是一种深邃的媒介哲学,一种将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滋养”的实践智慧。这扇向读者敞开的“门”,既是沟通之桥,亦是媒体生命的活水之源。

今年人民日报社在编辑楼一楼大厅新设置了评报栏,这里成了大家每天上下班的打卡地。几个月来评报栏上评语不断,反馈多多,“热闹”非凡,编辑记者的积极性颇为高涨。

一、评报栏上都说些啥?

读者对报纸的点评,涉及到方方面面:

(1)3月31日四版头条《地震中,那些无私守护的身影》受到好评。有读者说:“文章善于捕捉细节,护理员‘跪地护婴’、‘老师’拍桌指挥撤离'等,使人感到犹在眼前,体现了栏目‘在现场’的特性,也使文章具有较强感染力。”

还有的写道:“跪地护婴”比“护住”更生动;“拍桌指挥撤离”比“指挥撤离”更真实。

(出自《人民日报》2025年3月31日04版)

(2)4月14日,体育版刊登《摔跤爷爷"办学"记》一文,收到评报读者的批评:“主题平了,' xx '记含含糊糊的。此稿看点在12年免费办学,这个应上主题:摔跤爷爷,免费办学12年。”这条评报意见,认为肩题“自掏腰包建场馆,12年免费教孩子”应强化处理。

(出自《人民日报》2025年4月14日16版)

(3)5月6日六版刊发报道《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总装正式启动》,有读者提出意见:“‘聚变能'一般读者比较陌生,这个实验装置是干什么用的,应该说明一句。”......

(出自《人民日报》2025年5月6日第06版)

在评报栏上有表扬、有建议、有商榷、有探讨、有解释、有回复,形式多样,研讨空气甚浓。看了这些评报意见,令人颇感振奋!一些编辑记者说,读者从幕后走到台前,一来一往、一问一答间,报道思路更清晰了,新闻信息更丰富了,传播效果也更好了。

二、评报栏的作用有多大?

在人民日报历史上,评报栏这种形式早已有之。但这次新设置评报栏参与人数之多、“热闹”程度之高、评报意见的效用之明显,为历史新高。一位退休的资深编辑看后说,评报是人民日报的好传统,现在又拾了起来,好!

评报栏的作用显而易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活跃了研讨业务的氛围

在平时办报中业务研讨也经常进行,如每日的“编前会”、部门业务会等。但评报栏的出现,把研究业务的工作提高了一个档次。

评报栏的特点,一是公开透明,二是参与人多。三言两语,七嘴八舌,留言诸多,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研讨业务的空气日浓。

要闻七版编辑卢涛说,一个月来,七版共收到了13条评报意见,其他版也是这样。我们感到,小小评报栏新风扑面来。从标题到行文,从选题策划到遣词造句,大家真心沟通,知无不言,有猩猩相惜也会红脸出汗。我们在这里求公约数、擎画同心圆,这是一场众人拾柴的合作。

社会新闻版编辑徐阳说,评报栏的出现,是改文风的“磨刀石”和“风向标”,促使大家钻研业务、改进业务,助力党报越办越红火。

2.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评报栏所留下的意见,虽然三言两语,但都字字珠玑,颇有见地。因为这些意见不是随意而写,大都是经过思考才写出的。

4月3日生态版头条标题《在田间,“采摘”春天》,读者点评:“‘采摘’春天,好题!简洁生动,凝练中又有文字美感。是看一眼便能记住的标题。”“传统标题往往过于平铺直叙或带有浓厚的工作色彩。难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评报栏中读者直观的反馈,让编辑清晰了解到哪些标题真正‘抓人’。”

(出自《人民日报》2025年4月3日10版)

不只标题,评报栏也贴满了大家对采写编评各项工作的细致关切:“有些谚语非从业者不太明白。”“版式略显拥挤,留白不够。”“文章技术细节满满。”“语言较口语化。”……

人民日报评报栏的平台,针对具体内容展开研讨,体现了精益求精的理念,更像一堂堂短小精悍的业务课。这些带动编辑记者从业务微观层面对照总结,学习优秀作品,补足能力短板,增强系统观念。如此形成的内部经验交流机制,为改进文风提供抓手,为提升团队战斗力提供了动力。

这一点诚如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评报栏绝非简单的一个标签,而是一种深邃的媒介哲学,一种将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滋养”的实践智慧。这扇向大家敞开的“门”,既是沟通之桥,亦是媒体生命的活水之源。

小结语:

人民日报以评报栏为平台,把业务研讨延伸到日常工作流程,形成了“专业标准+读者视角”的多维评判机制。它不仅促进了新闻业务的研究,还让编辑记者走出舒适圈,带来的效用可谓大矣!

人民日报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来源:华文融媒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