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高校新闻人物报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9:44 2

摘要: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人物报道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报道形式之一。一篇优秀的人物报道,不仅能展现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还能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人物报道存在模式化、脸谱化的问题,缺乏深度和感染力。本文将探讨如何写好

原创作者:冯艳华

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人物报道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报道形式之一。一篇优秀的人物报道,不仅能展现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还能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人物报道存在模式化、脸谱化的问题,缺乏深度和感染力。本文将探讨如何写好高校新闻人物报道,提升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

一、高校新闻人物报道的价值与意义

高校人物报道是展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深入挖掘师生员工的典型事迹和感人故事,能够生动展现高校的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这类报道不同于硬新闻的客观陈述,它以人物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在高校环境中,人物报道具有多重价值。首先,它能够树立榜样,通过报道优秀教师的教学科研事迹或杰出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师生提供可借鉴的学习典范。其次,人物报道是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能够记录下那些体现学校精神的感人故事和珍贵瞬间。再次,优秀的人物报道可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校园凝聚力。最后,这类报道也是对外展示学校形象的有效途径,让社会公众更全面地了解高校的育人成果和学术贡献。

当前高校人物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报道对象选择局限于少数“典型”,覆盖面不够广;写作模式僵化,往往陷入“履历式”介绍或“高大全”的塑造;缺乏深入采访和细节挖掘,人物形象单薄;语言表达官方化、程式化,可读性不强等。这些问题导致许多高校人物报道传播效果有限,难以真正打动读者。

二、如何选择有报道价值的人物

写好人物报道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报道对象。高校环境中,具有报道价值的人物类型多样,关键在于发现那些有故事、有特点、有代表性的个体。

教师群体中,除了知名的专家学者,那些在教学一线默默耕耘的普通教师往往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可能创新了教学方法,可能特别关爱学生,可能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这些都是值得挖掘的亮点。例如,某高校报道过一位坚持手写教案二十年的老教师,通过这一独特细节展现了其敬业精神,引发了广泛共鸣。

学生群体中,不仅要关注成绩优异的学霸,那些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逆境成长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同样值得报道。比如,有高校曾报道一位边读书边照顾患病母亲的学生,通过讲述其平衡学业与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校友也是重要的人物报道资源。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或做出特殊贡献的校友,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母校培养之间的关联,往往能构成有吸引力的故事。例如,报道一位放弃高薪工作投身公益事业的校友,可以反映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成果。

后勤职工同样不应被忽视。食堂厨师、宿舍管理员、校园保安等岗位上的普通人,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和与学生之间的温情互动,常常能呈现最质朴感人的校园故事。

选择报道对象时,应避免仅看重外在成就或头衔,而要关注人物背后的故事性和精神价值。一个基本原则是:这个人物的经历或特质能否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否具有普遍启发意义。同时,也要考虑人物的代表性,是否能反映某一群体或某一方面的校园生活。

三、深入采访挖掘人物故事

选定报道对象后,深入细致地采访是写好人物报道的关键。采访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报道的深度和生动性。

采访前要做充分准备。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相关人员等途径,提前了解报道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拟定有针对性的采访提纲。但实际采访中不应拘泥于提纲,而要根据交流情况灵活调整,挖掘意外收获。

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善于营造轻松自然的交流氛围,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可以通过聊家常、分享类似经历等方式拉近距离。对于不善表达的采访对象,要耐心引导,帮助其梳理和表达自己的故事。

提问技巧至关重要。避免宽泛的问题如“你有什么感想”,而要多问具体、细节导向的问题,如“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能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吗”“那一刻您心里在想什么”。通过追问细节和场景,还原故事的真实面貌。

采访内容不仅要关注人物的成就和荣誉,更要挖掘背后的心路历程、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方法、关键转折点等。这些内容往往比成果本身更能展现人物特质和精神。同时,也要采访周边人员如同事、学生、家人等,从多角度了解人物,获得更丰富的素材。

采访时要注意观察非语言信息,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等。这些细节往往能为报道增添生动性。例如,一位科学家办公室里的便签内容,或者教师讲台上常年使用的旧茶杯,都可能成为表现人物特点的有力细节。

四、人物报道的写作技巧

有了丰富的采访素材后,如何将其转化为一篇生动感人的人物报道,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1. 结构安排

人物报道常见的结构方式包括:

时间顺序结构:按照人物成长或事件发展的自然时序叙述,适合有鲜明发展脉络的故事。

主题式结构:围绕人物的某一突出特质或成就组织内容,分不同方面展现。

倒金字塔结构:开头呈现最精彩的情节或场景,再回溯前因后果,吸引读者注意。

悬念式结构:开头设置疑问或矛盾,逐步解开谜团,增强可读性。

无论采用哪种结构,都要避免平铺直叙的履历式写法,而应突出重点,有详有略。一般来说,开头要吸引人,中间部分展开核心内容,结尾升华主题,给读者留下回味空间。

2. 标题制作

好标题是吸引读者点击的关键。高校人物报道的标题应避免“记××教授××同学先进事迹”这类程式化表达,而要突出人物特点或故事亮点。可以采用:

细节式标题:三十年,两万封回信——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李老师

悬念式标题:为什么学生们都叫他“字典老师”?

引语式标题:我只是做了教师该做的事——记教学名师张××

对仗式标题:一手握试管,一手扶犁铧——农业科学家王××的双重人生

标题要简洁有力,既能概括人物特质,又留有想象空间,激发阅读兴趣。

3. 开头设计

人物报道的开头至关重要,决定了读者是否有兴趣继续阅读。几种有效的开头方式:

场景描写:通过一个具体场景将读者带入故事。“晚上十点半,实验室的灯还亮着。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陈教授正在显微镜前专注地观察样本……”

对话引入:用一段有代表性的对话开场。“‘老师,这道题我还是不明白’‘没关系,我们再来一遍,你看这样……’这是张老师这周第三次单独为刘阳讲解这个知识点。”

细节切入:从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细节写起。“办公桌抽屉里,整齐地码放着32本笔记本,每一本都写满了学生的名字和情况。这是辅导员杨××的‘宝贝’。”

悬念设置: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是什么让一位年薪百万的金融精英选择回到母校当一名普通讲师?”

避免以“××,男,××岁,××大学教授”这类刻板信息开头,这样的开头很难吸引现代读者的注意力。

4. 正文写作

正文部分要围绕人物特点和报道主题展开,注意以下几点:

用故事代替陈述:不要简单罗列人物的成就和荣誉,而要通过具体事例和场景展现其特质。例如,与其写“王教授教学认真负责”,不如描述他如何为了一堂课准备到深夜,或者如何耐心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展现而非告知:避免直接下结论评价人物,而要通过人物言行、他人评价、具体事例等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如写“李老师深受学生爱戴”,不如引用学生的原话或描述学生排队请教的情景。

平衡成就与人性:既要展现人物的专业成就或优秀品质,也要适当表现其普通人的一面,如兴趣爱好、家庭生活等,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

善用引语:适当引用采访对象的原话和他人的评价,能增强报道的真实感和生动性。引语要选择那些能体现人物特点或情感的有代表性的话语。

细节描写:有表现力的细节往往比大段叙述更能打动人。如描写一位老教授“磨破的袖口”“密密麻麻的批注”,或者一位学生志愿者“长满茧子的双手”等。

5. 结尾处理

好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思考空间。几种有效的结尾方式:

展望未来:写人物对未来的计划或期待,给读者以希望和鼓舞。

回到开头:呼应开头的场景或问题,形成结构上的圆满感。

引用话语:用人物或他人的一句有分量的话作结,画龙点睛。

提出问题: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继续思考。

情感升华:在叙事基础上适当升华主题,但避免过度拔高或空喊口号。

五、高校人物报道的注意事项

在高校环境中采写人物报道,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问题:

避免过度拔高:人物报道贵在真实,要实事求是地展现人物的优点和成就,避免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辞或“高大全”式的塑造。过分美化反而会削弱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尊重个人隐私:采访和报道中要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对涉及个人或家庭敏感信息的内容要谨慎处理,必要时需征得本人同意。

平衡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高校人物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宣传目的,但不能因此牺牲新闻专业性和真实性。要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保证报道的客观公正。

注重多样性:高校人物报道应覆盖不同类型的师生员工,避免集中于少数“典型”,而忽视其他有故事、有特点的普通人。

创新表达形式:除了传统的文字报道,可以尝试融合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或者采用访谈、自述、第三人称叙述等不同文体,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遵守伦理规范:报道中要避免性别、地域、学科等方面的偏见或刻板印象,平等尊重每一位报道对象。

六、案例分析

下面分享一个高校人物报道案例,报道通过具体故事和细节,展现一位农业科学家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

案例标题可以这样写:“种”在实验室里的教授——记××大学农学院李××

报道亮点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新颖,用“种”这一动词生动表现了教授扎根实验室的特点。

2.开头描写教授清晨第一个到实验室的场景,画面感强。

3.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科研过程,如为观察作物生长连续36小时不休息。

4.引用学生的话:“李老师总说‘农作物不会等人,科研也不能等’”。

5.写教授因工作忽略家庭的小遗憾,使人物形象真实立体。

6.结尾回到“种”的隐喻,写教授培养的学生如今在各处“开花结果”,首尾呼应。

结语:

写好高校新闻人物报道,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发现眼光、深入的采访能力和生动的写作技巧。最重要的是怀着真诚和尊重去对待每一位报道对象,挖掘那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人生。只有这样,高校人物报道才能真正发挥其树立榜样、传播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成为校园新闻宣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高校新闻工作者还应不断创新人物报道的形式和传播渠道,让这些好故事以更丰富多元的方式触达读者,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来源:华文融媒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