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钱学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对中国航天的贡献,那是举足轻重的,谁都抹不掉,更别说他研究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工程,后来在很多领域都派上了大用场,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帮了大忙。
说起钱学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对中国航天的贡献,那是举足轻重的,谁都抹不掉,更别说他研究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工程,后来在很多领域都派上了大用场,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帮了大忙。
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就算是这样一位功勋赫赫的大科学家,也免不了被家人催着结婚。有一次妹妹钱学英帮他介绍对象,他竟然开玩笑似的来了一句:“要不你干脆嫁给我得了。”
钱学英和钱学森,光听名字就像亲兄妹,可他们其实没有血缘关系。大家熟知的钱学森的妻子,著名女高音蒋英,其实就是当年在钱家“当过女儿”的那位妹妹。事情要从两家父辈说起,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担任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母亲章兰娟则是杭州一位大商人的千金,出身优渥。章兰娟和父亲都很欣赏钱家治的学识和气度,两人来往久了,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生了根,于是章家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这门婚事放在当时,甚至放在现在看,都是标准的门当户对。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那种父母一手安排的婚姻,而是彼此真心相爱。年轻的章兰娟眼里,丈夫就像一盏灯,学问渊博、举止得体,浑身带着吸引她的光芒。婚后不久,他们就迎来了爱情的结晶,1911年一个男婴降生在这个家庭,他们给他取名钱学森。
要是放在今天来看,钱学森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富商之女,标准的“江浙沪独生儿子”,出身条件绝对算优越。可不同的是,钱家并没有把他当成娇生惯养的公子哥来养,而是非常重视教育。夫妻俩从小就教他“先学会做人,再去成才”。因为父亲公务繁忙,大部分时间是母亲在家带着他。
章兰娟作为大家闺秀,对教育孩子有自己的一套。她不喜欢说大道理,而是通过日常行为给儿子做榜样。她的一举一动,就是最好的“教材”。在母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钱学森很早就爱上读书,几乎是书不离手,就连吃饭时也不肯放下。
在她的熏陶下,钱学森自小就很懂规矩。比如“吃饭不说话,睡觉不聊天”,饭桌上从来只夹自己面前的菜,绝不会站起来乱翻。要是想吃远处的菜,他也会礼貌地请母亲帮忙转到自己跟前,再动筷子。
父亲虽然忙,但并没有把教育孩子的事全推给妻子或者学校。只要有空,他一定会抽时间陪儿子,教他做人做事。父母对钱学森既严格又开明,对日常举止要求很高,但在学习上却给了他极大的自由。只要是他想读的书、想学的东西,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去支持。
后来钱家一直想要个女儿,却始终没能如愿,而蒋百里家里女儿成群。钱钧夫每次上门,总爱抱着小英不撒手。见好友如此喜欢,蒋百里爽快提议:“干脆让她过继到你家。”就这样,小英改名“钱学英”,成了钱家的女儿。
学英在钱家倍受宠爱,钱学森比她大七八岁,是个稳重懂事的好哥哥,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她。两年后,母亲实在舍不得,才把女儿接回蒋家。即便如此家依旧亲密无间,小英每逢假期还常回钱家小住,依旧喊“爸爸妈妈”。后来钱夫人干脆认她做干女儿,于是她成了钱学森的“干妹妹”。
原本性格有些内向的钱学森,在她的带动下渐渐开朗起来。两个孩子几乎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一起读书、玩耍,童年过得十分快乐,虽然钱学森的父亲常年忙于工作,很少待在家里,但每次回来都会给孩子们带新书和学习用品。钱学森从小就对科学特别着迷,经常一个人钻进书堆里研究,连吃饭都能忘了。
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聪明才华越来越明显。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书时,他成绩出类拔萃,尤其是在数学和物理上,让老师们惊讶不已。正是在这段时间,蒋英因为想念亲生母亲,不得不回到蒋家生活。即便如此,他们依旧保持着联系,感情并没有疏远。
1935年,钱学森凭借优异成绩拿到了庚子赔款奖学金,获得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临行前,他和蒋英告别,约定要经常写信。谁能想到,这一别就是好多年。在美国,钱学森很快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很快就在航空工程领域崭露头角,为之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另一边,蒋英也追随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前往德国深造,主攻声乐。凭着天赋和努力,她很快就在音乐界闯出了名声。她的歌声清亮动人,被许多人称作“中国的夜莺”。
1946年,蒋英学成归国,一回到上海就成为歌坛新星,光彩夺目,美貌与才华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可就在她的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命运却安排了一次意外的重逢,一个特别的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次年蒋英在上海兰心大剧院开了人生第一场独唱音乐会,一夜之间成了无数歌迷心中的“女神”,同年36岁的麻省理工教授钱学森也回国了,事业有成却迟迟未婚,父母急得直跺脚。
因为两家交情深厚,两人往来逐渐多了起来。一次蒋英去钱家串门,钱母忍不住叹气:“别人都抱孙子了,你哥都三十六,还一点动静没有。”钱学森低头装沉默,却偷偷看了蒋英一眼,正好撞上她的目光。蒋英误以为他真的求助,爽快答应:“别急,我同学里有不少好姑娘,包管帮他找个对象。”
没想到相亲几次都闹成笑话,姑娘坐在一旁,钱学森却全程和蒋英聊得热火朝天,连眼神都懒得给人家,蒋英起初以为他腼腆,后来才看明白,他根本没心思相亲。直到某次,钱学森去蒋家做客。蒋父拿出几张珍藏的留学照片,照片里蒋英明艳动人。
钱学森盯着照片看了许久,那一刻心里彻底明白了,不久蒋英再提相亲的事,他忽然开口:“别折腾了,你嫁给我吧,跟我去美国。”蒋英一愣,急忙脱口而出:“不行,我有男朋友了。”钱学森看着她,淡淡一句:“那不算,现在重新选。你跟我走。”
这是蒋英第一次见到他如此霸气。她嘴上还装作矜持,心里却早已被击中。毕竟,她心里的“干哥”,从来和别的追求者不同。就这样蒋英从“妹妹”,变成了钱学森的妻子。
新婚没多久,蒋英就把行李收拾好,跟着钱学森去了美国。那时候她在国内的音乐事业才刚刚起步,正是大好时机,说放下挺可惜的。但她没犹豫,因为她清楚,钱学森的理想在科研上,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守好这个家。
到了美国,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忙科研,常常一头扎进实验室,一干就是一天,有时半夜才回到家。蒋英便开始学着操持家务,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要知道她以前是大小姐,几乎没碰过这些活儿,可为了丈夫,她硬是一样样学会了,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却温馨甜蜜。但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太久。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激动得彻夜难眠,拉着妻子的手说:“咱们回去吧!祖国正需要人,我得回去出一份力。”蒋英毫不犹豫,轻轻点头:“你去哪,我就去哪。”
可美国人哪舍得放他走?他们太清楚钱学森的价值,还说过“一个钱学森顶五个师”。护照被扣,家门口还有人日夜盯梢。有一次,钱学森去机场想办回国手续,直接被抓走,关了半个月。那段时间,蒋英急得团团转,到处托人借钱,最后才凑齐1.5万美元把丈夫保释出来。
从那以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活”,钱学森的工资被停,家里没了经济来源,蒋英就把自己的首饰拿出去卖,有时还帮邻居带孩子、做饭,换点生活费。可即便再苦,她也没在丈夫面前抱怨一句。相反她常常唱歌安慰他,让他不至于被压得透不过气,钱学森后来感慨:“若不是她,我怕是要疯掉。”
1955年,钱学森好不容易登上了回国的船,可这一路依旧暗藏危险。美国人早就打起了坏主意,甚至狠话都放出来:“宁可让他消失,也绝不能让他回中国。”作为妻子的蒋英,对路上可能遇到的危险心知肚明。她甚至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她对孩子说过:“要是真有危险,我们一定要先冲上去挡在你爸爸前面,他的命比我们都重要!”幸运的是,船一路平安抵达,回到祖国后,钱学森立刻投身建设事业。他带着团队攻坚克难,最终搞出了“两弹一星”,让中国在世界上有了强国的底气。
除了这些,他在航天、航空、工程力学等领域,也都留下了突出的成果,而在他背后,始终有一个坚定的身影,那就是妻子蒋英,有一次钱学森心里有点愧疚,对蒋英说:“跟我在一起,算是委屈你了,不然你完全能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女高音。”
可蒋英却笑着回应:“中国少个歌唱家没关系,但绝不能少了你这样的科学家!”正因为有蒋英无私的支持和成全,才成就了钱学森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让他们的爱情故事被人称羡。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几乎没有片刻停歇,立刻把自己投进了科研事业。1956年,他牵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导弹和火箭研究机构。那时条件极其简陋,连图纸都要靠自己画,零部件往往缺乏,他却带领团队一步步硬啃下来。
1960年,“东风一号”腾空而起,打破了西方的质疑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在戈壁荒漠中成功爆炸,举世震惊;1970年,“东方红一号”绕地球飞行,广播着那首熟悉的旋律;到了2003年,“神舟五号”飞向太空,中国人的名字从此写进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每一步,都凝结着钱学森和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也让中国从无到有,挺直了脊梁。
2009年,钱学森逝世,享年98岁。十万人自发送别,三军仪仗队抬棺,举国同悲。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对祖国未来的叮咛。三年后,蒋英也安然离世,她只留下一句话:“我要去陪学森。”
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誓言,却在几十年的风雨中,化成了最深的理解与守护。为什么钱学森36岁才结婚?为什么蒋英愿意放下舞台随他远赴重洋?答案或许很简单——因为真正的选择,不在于热烈开场,而在于一生相伴。
来源:明写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