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句劝:这5种药别再长期吃,易破坏免疫力,对身体内脏伤害较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8:19 2

摘要:感冒要吃,头疼要吃,情绪低落也要吃,仿佛小小一粒药,能抵挡生活的所有疲惫和病痛。但药从来不是糖豆,吃进去的是希望,用错了就是慢性伤害。

长期吃药,吃着吃着,身体却越吃越糟,这种反常现象并不罕见。

尤其是下面这5种药,不仅悄悄削弱免疫力,还可能悄无声息地“掏空”肝肾功能。

现代人对药物的依赖程度,远超对食物的敬畏。

感冒要吃,头疼要吃,情绪低落也要吃,仿佛小小一粒药,能抵挡生活的所有疲惫和病痛。但药从来不是糖豆,吃进去的是希望,用错了就是慢性伤害。

先说激素类药物。

它们是临床的“急先锋”,抗炎、抗过敏、救命用药样样在行。

但长期服用,尤其是在没有严格医疗监督下滥用,不仅会导致皮肤变薄、骨质疏松,还会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打乱人体免疫系统的精准调控。一个本该灵敏应对病毒和细菌的防御机制,被按下了“静音键”。

激素药的另一个隐秘后果,是让身体变得“懒惰”。比如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一旦长期输入,人体就会自动减少内源性激素的分泌。等到哪天突然停药,身体连“自给自足”的能力都丢了。这种“依赖性崩塌”往往比病本身更难恢复。

再看抗生素。

它们是细菌的克星,却也是肠道菌群的“误伤者”。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维持着复杂的微生态平衡。

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会让“好菌”死伤惨重,还可能促生“超级细菌”。这些细菌对药无感,反而对人体更具攻击性。就像是本来请警察来维持秩序,结果误伤了居民,最后滋生出更多的黑帮。

最危险的是,很多人把抗生素当万能药。

喉咙痛、发热、牙疼,不管是不是细菌感染,先吃几天再说。这种“先斩后奏”的吃法,不仅无效,还可能打乱免疫系统对入侵者的判断机制。久而久之,身体失去了分辨敌人的能力,真正有事时反而不知所措。

再来说说镇痛药。

止痛,止的只是表面而已。疼痛是身体的报警系统,一旦被强行“静音”,背后的问题往往被掩盖。更糟的是,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类常见镇痛药,可能引起胃黏膜损伤,甚至诱发肝肾功能异常。

镇痛药的“温柔”背后,是对肝脏代谢系统的极大挑战。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它在体内代谢产物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短期用量控制得当尚可接受,但一旦超量或长期使用,肝脏就像是在每天做“高强度劳工”,迟早会出问题。

再来看看安眠药。

很多人以为,睡不着就吃片药,第二天还能精神满满,何乐不为?但安眠药的“温柔一刀”藏得最深。它并不让人真正进入深度睡眠,而是强行打断大脑的清醒信号,让身体陷入一种“假睡”状态。

时间一久,大脑对自然睡眠的调节能力就会逐渐退化。更严重的是,部分药物如苯二氮䓬类安眠药还具有成瘾性,停药后出现戒断反应,焦虑、失眠反而加剧。更有研究指出,这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最后一种,是很多人意料之外的——抗酸药。

尤其是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它们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胃食管反流等问题,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却会打破胃酸的“生态平衡”。

胃酸不仅是消化的一部分,更是天然的杀菌屏障。长期抑制胃酸分泌,会导致肠道细菌上行入胃,增加胃部感染的风险。同时,胃酸减少还会影响钙、镁、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久而久之可能诱发骨质疏松、贫血、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细数这5类药物,几乎每一种都在生活中频频出镜。它们不是“坏药”,甚至在特定情况下是救命药。但问题是,长期滥用、无监控服用,才是最大的隐患。药物不是敌人,错误的使用方式才是。

如果说身体是一座城市,免疫系统就是城墙,肝肾是排污系统,胃肠是运输系统。长期乱吃药,就像是在城墙上挖洞,在污水管里倒油,在交通枢纽上设障。短期看似没事,长期就是系统性崩塌。

面对这些“不能长期吃”的药,是否只能完全避而远之?其实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关键在于:是否有明确的适应症?是否有医生指导?是否有定期的评估和调整?而不是自己在家“看着说明书吃”。

换句话说,药物不是生活的常态,而是非常时期的工具。医生开的药,是基于病情和体征的判断,而不是基于“吃了舒服”或者“别人也在吃”的随意。最怕的是,药成了心理依赖,身体却在悄悄抗议。

那该怎么办?比起一味停药,更重要的是“查清楚为什么需要吃药”。如果一直靠安眠药入睡,是不是背后有焦虑、抑郁或者生活节奏紊乱的问题?如果离不开抗酸药,是不是饮食结构、作息习惯出了问题?找到根源,才有真正的解决方案。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是:很多药物在说明书上并未详细列出长期服用的影响。这是因为临床试验多以短期为主,长期数据不足。但现实是,很多人一吃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等到出现肝功能异常、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时,才惊觉这场“慢性中毒”早就开始了。

真正健康的生活,不是“什么都不吃”,也不是“全靠药硬撑”。而是每一次吃药前,都能问一句:这药我真的需要吗?有没有替代方案?有没有医生的建议?

药物是工具,而不是护身符。工具用得恰当,是修补身体;滥用工具,迟早反噬自己。

健康,从不是靠一两粒药维持的,而是每一次选择背后的理性与自律。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高尚,赵晓玲.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风险分析[J].中国药师,2023,26(11):2025-2028.

[2]王芳,王志强.慢性使用镇痛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07):89-92.

[3]李红,张伟.激素类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中华免疫学杂志,2022,38(10):1098-1102.

来源:纵横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