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1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阵子,一位网友在体检后收到了“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报告,吓得她第一时间跑去医院复查。医生告诉她是轻度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甲减”。她一脸茫然地问:“这个跟‘甲亢’是不是反着的?两个哪个更严重?是不是以后都不能吃碘盐了?”
其实,像她这样一听“甲状腺”三个字就紧张的人并不少。今天,我们就把这两个常见又容易混淆的病——甲亢和甲减,给大家讲清楚。
甲亢的全名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意思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太多,就像汽车油门卡住了一样,身体被“催得太快”,人会莫名其妙地心跳加速、暴瘦、失眠、手抖。
而甲减的原名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像车子没油了,整个人犯困、怕冷、记忆力下降、体重悄悄增加,甚至月经紊乱、皮肤干燥。
这两个病,一个是激素太多,一个是太少,听起来好像一减一加,能中和?但医学上,它们绝不是“互相抵消”的关系,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理状态。
很多人以为“亢”比“减”严重,因为听起来更“高能”。但真实情况并不是看谁“动静大”,而是看病情发展到什么程度。
轻度甲亢可能只是出汗多、心跳快,而严重时会发展为甲状腺危象,心率飙升、高热、意识模糊,甚至危及生命。
而甲减也不能掉以轻心。若发展成黏液性水肿昏迷,表现为体温下降、心跳缓慢、昏迷不醒,同样危及生命。
所以,甲亢和甲减没有谁“更轻松”,关键在于是否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别被字面意思误导了。
“甲状腺不好就不能吃碘盐”——这是最常见的误解。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人体离不开它。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明确,缺碘是导致甲状腺肿大、甲减、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补碘,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能吃碘。
一般来说:
· 如果是缺碘引起的甲减(比如山区人群),适量补碘是必须的。
· 如果是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也叫Graves病,是甲亢的一种),过量碘可能加重病情。
· 有些人是碘过量导致的甲减,这类人群就要限碘。
医生通常会根据病因、血液检查结果和病史判断是否需要“限碘”或“补碘”。普通人没有甲状腺疾病,吃碘盐完全没问题,不用自行更换“无碘盐”。
确实,这几年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甲减、甲亢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这不一定是大家的甲状腺真的出了问题。
一方面,检查手段更先进了。以前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有“结节”,现在一做B超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另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大、熬夜多、饮食不规律,也确实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不过好消息是,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很多“轻度异常”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定期随访即可,不用过度恐慌。甲状腺相关疾病虽然慢性,但大多数可控、可治,关键是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有时候,甲状腺出问题并不会“主动”告诉你,但身体已经发出了信号:
· 明明吃得多却在瘦,心跳快、睡不着、脾气暴躁——警惕甲亢;
· 常感疲倦、怕冷、体重增加、月经紊乱、皮肤干燥——可能是甲减;
· 颈部摸到肿块、吞咽异物感、声音嘶哑——要留意甲状腺结节。
如果你有上述症状,或者家族中有人患有甲状腺病,建议做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和颈部B超,一般抽血查T3、T4、TSH就能基本判断。
如果确诊了甲亢或甲减,不用惊慌,但也别轻视。规范治疗+良好生活习惯,才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 按时吃药,不随意停药。特别是甲亢患者,激素一旦“反弹”会更难控制。
· 保持规律作息,少熬夜,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刺激。
· 饮食均衡,适度补碘。听从医生建议,不盲目吃海鲜、不随意吃补品。
· 定期复查,特别是孕妇、备孕女性、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是甲状腺疾病的高发群体。
不少人一听“甲状腺结节”就担心是不是癌。实际上,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真正恶性的比例不到5%。即便确诊是甲状腺癌,也别太紧张。
临床上最常见的乳头状癌,进展慢、恶性度低、治愈率高。很多人术后几年都能正常生活,甚至无需化疗、放疗。
所以,别把“甲状腺出问题”当成癌症来恐慌,更别讳疾忌医。规律体检、科学干预,才是最安全的方式。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甲状腺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2024年发布。
[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功能异常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版)》。
[3] 卫健委疾控局,“碘盐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科普问答”,2023年7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