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青砖淬火处 文章烟云间 王明皓新著《先河》即将出版发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9:40 1

摘要:明皓学长与我曾为随园同窗,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他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善于通过文学手法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至今已出版多部长篇小说。其中《沧海•苍天 —— 北洋水师覆灭记》《台湾巡抚刘铭传》曾获第一、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并出版有短篇小说集《

——记明皓兄的淬炼之路

▓ 徐陆

欣闻王明皓学长又一部历史题材的新著《先河》不日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欣喜之中自然包含着一份期待。

明皓学长与我曾为随园同窗,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他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善于通过文学手法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至今已出版多部长篇小说。其中《沧海•苍天 —— 北洋水师覆灭记》《台湾巡抚刘铭传》曾获第一、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并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快刀》、散文集《东篱下》等。他创作的二十八集电视连续剧《鸳鸯错》曾于2007年在全国各地省市电视台播出。

于我而言,明皓兄的文学创作在同侪之中堪称“天花板”级的存在。因我自小受到的就是“爱惜字纸”的熏陶,所以一向崇尚能写书的人,何况是著作颇丰的作家。

我和王明皓结识得比较迟,但一旦接触了,交流了,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一直想写写他,转而想到以我之笔写一个知名专业作家,不免有些唐突。架不住晓阳学长的几回撺掇:你只管写徐陆眼中的“这一个”,别无它虑。心里有了这个念头,不经意间也就多了一些在意。

↑ 王明皓(右)和本文作者徐陆 2022.5.23

这些年,我也尝试着写了一些东西,明皓兄也多有关注,有时还加有点评留言。能时常得到同窗校友尤其是专业作家的鼓励,心里不免时有小确幸。

近日我写了一篇《竹影惊魂》,是从孩提时代的一次顽皮的经历演绎而来。那天我和王明皓通电话,他提到他少时也曾在后湖州“偷”过竹子,而且是一手擎竹,单手翻越湖西边的古城墙而去……

听得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那时的我也攀爬过九华山那里的明城墙,那十几米高的城墙由于六百多年的风吹雨蚀,地基下沉,有的墙体已有了纵向裂缝,我们就是手抠脚踩这道砖缝,或抓住墙体长出的杂树,不止一次地冒险爬上爬下……

我说:当时如果城砖风化松动,如果树枝一旦断裂,那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呐……

他说:是的,那不是勇敢,那是我们年少时的“木故”。

我们相似的过往,明皓的坦荡直白,让两个已至七秩的老顽童一下回到了儿时,更是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 九华山段明城墙 图/作者 2021.10

去年秋天,同学在莫愁湖聚会,我和王明皓到得比较早,于是就坐在湖边聊天。他看着园中的青砖黛瓦问我:你知道这青砖和红砖烧制的区别吗?我一时不得其解。他说插队八年,开过河,挑过窑,那个苦哦!……我早年开车搞运输时见过砖窑那个场面,也曾好奇地拱进去“体验”过一把,那瞬间扑来的热浪和粉尘,一下就将我击退——那刚烧制过砖头的窑里就是一个 “大烤箱”,开窑后工人就用小推车拱到里面往外出砖,那是常人忍受不了的煎烤。没想到“大作家”当年还有这样一段艰辛的历练。

“ 回城之后,又一个工企八年,就到了那边的一个厂子,车工、钳工都干过。”他手指向湖东:“一到关键的地方,师傅还会留一手,把我支开……”

↑ 老把式 图/作者 2025.4.7

他抽了一口烟继续说:后来在随园夜读,要从新街口转过去。时间匆匆,脸上的油渍,指缝中的油泥有时犹未洗净……同庆楼的一大锅面条捞出来,面戗的难以下咽,我嘀咕了一句:这么硬的面是给拖板车的人吃的吧?下面条的大妈上上下下看看我,一翻白眼:你以为你不是?!话到此,这说的听的都不禁笑了起来。

在随园的学习是一次质的提升,后来抽空就写点东西——钳工台上写,坐在地上背靠车床也写……当然,凡事都会引来不同的眼光,有的同事鼓励打气,有的把我视为异类冷嘲热讽,甚至打赌:你王明皓写的东西要是能发表,我下班就爬着回家!就连我当时心仪的女孩也不看好……后来,文章发表了,再后来出书了,我特地给她送去,惊讶之下,她的脸色“刷”地一下变了……呵呵,现在说起来都是故事了!

他释然一笑。

据说,具有相当专长的人大都天赋异禀,但我能够想象:那些年,王明皓那油污的工装里始终裹着未熄的理想火种。这般淬炼,恰似青砖与红砖的差异——自然风淬的炽烈赋予它张扬的红色,而水与火交融的忍耐则沉淀为含蓄的青灰。同样的泥巴,不同做法,最后成了各自本真的颜色。

一次开车同行,我问及他如何长于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而且对于百余年前的人事写得那样传神?他说这源于后期对历史题材的主动选择,在短篇创作触及历史伤痕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写出真正的历史意蕴",并以此来探索更宏大的命题。如耗时四年完成的《北洋水师》,就是他首部历史长篇的突破。此书以甲午战争为切口,体现了他从"小我"到"大历史"的视野扩展。

↑长篇历史小说《北洋水师》 王明皓著

言及于此,王明皓不无感慨地说:" 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那个中国了!” 我想,正是这种历史观使其作品兼具现实意义与文学深度。

即将推出的《先河》一书记载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地主阶级与国际资本的双重挤压下,于夹缝中艰难求索的历程。这种艰涩的生存环境,最终催生出武昌首义的星火与南湖红船的启航,这不正是冰与火交织淬炼出的历史结晶吗?

如今,《先河》这方青砖终将历经岁月沉淀,在文学长河中留下独有印记。而王明皓的文学创作之路启示我们:从窑工的汗水到机床的油渍,从随园夜读的灯火到《先河》书稿的字句,每一步走来,都是泥与火的博弈。而人生与写作,亦需这冰火两重天的淬炼!

来源:彩色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