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汉字的智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9:54 1

摘要:汉字,顾名思义,就是汉民族通用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母体文字,时代越进步,年代越久远,我们就会更加敬畏汉字的智慧。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泱泱大国,归功于《中庸》的理想: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种理想在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手里给实现了,我们千万不

汉字,顾名思义,就是汉民族通用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母体文字,时代越进步,年代越久远,我们就会更加敬畏汉字的智慧。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泱泱大国,归功于《中庸》的理想: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种理想在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手里给实现了,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历史功绩。正因为“书同文,行同伦”的历史贡献,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绵延和弘扬中华民族凝聚共识的载体是汉字,这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书法艺术的创作源泉,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深刻的含义,久远的智慧。需要我们绵延、弘扬、敬畏汉字的智慧。随着自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乱用汉字和成语被乱改乱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仓颉造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深刻的意义。每一个汉字都令人敬畏,在有序的排列中会组成语言文字,这语言文字可能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感应力,会带你走向高远,远离低俗,崇尚正义。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普及,没有经过编辑规范后的文字、碎片化的传播特征之中,不时出现了乱改成语的媚俗现象。比如将“贤妻良母”改为“闲妻良母”、将“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将“引以为荣”改为“饮以为荣”、将“大智若愚”改为“大智若娱”等低俗、媚俗、庸俗的乱改。这些乱改成语的现象还出现在媒体上,这样的传播,对正在学习的孩子是一种误导、让外国友人到我国来旅游的朋友看了会感觉莫名其妙,是一种极其不规范的做法。

自媒体在传播当中,还有糟蹋汉字的庸俗现象。比如所谓的网络用语“雨女无瓜”,网络用语 中指“与你无关”的谐音 ,给读者造成文字上的错乱组合和会意上的昏乱认知,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含义。再比如网络用语“你个老六”,表示对方思维混乱、无头脑、毫无逻辑可言。看不出有什么深刻含义,也展现不出要表达的用意。无法和唐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相比美。在一些网站平台上,什么词汇流行就把其设置为热搜词汇,这是一种流量至上的低俗做法,把烂点当看点。有炒作之嫌,对于这种做法,有关网站和文化工作者应该予以规范,不能让其负面影响在互联网上蔓延和发展。

英语有26个字符,在变换中形成语言,但无论怎么书写,怎么变化,也只是A是A、B是B;而我们的汉字,就有大篆、小篆、行书、隶书、魏体、楷书等等的写法,每一种写法都能呈现出艺术之美。比如我们悠久的中医,你放弃了,可在国外则成为了一种宝贝。再比如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据文献考证:元宵节才是中华传统的情人节,她有着别样的风味,真正体现爱情的真谛和浪漫。欧阳修有诗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元宵佳节,年轻男女借着赏花灯的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在漫天的花灯里相识相遇,是爱情最浪漫的开始。而不是所谓的2月14日是情人节,这是绵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解读和阐释。

规范使用成语和汉字是关乎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事业,弘扬和绵延中华汉字的魅力和智慧,人人有责。对于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表达,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侵蚀和误导,极易引发不良后果,这是本文的初心和用意。 (作者魏佑湖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