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日忙工作就是忙家里,好久没有认真看完整本书了,很奇怪,家里的书拿起来看一眼就看不下去了,倒是能持久性地刷手机。现在理解寒暑假的大学生为什么起大早在省图书馆门口排长队上自习了,家里真不是一个能够静下心来看书的地方。
这篇吃精神食粮,有点严肃有点长。
某个周六,抛开乱七八糟的生活,来西西弗看书。
整日忙工作就是忙家里,好久没有认真看完整本书了,很奇怪,家里的书拿起来看一眼就看不下去了,倒是能持久性地刷手机。现在理解寒暑假的大学生为什么起大早在省图书馆门口排长队上自习了,家里真不是一个能够静下心来看书的地方。
这次出门的时间比较长,节约停车费,坐地铁来北国商城。
西西弗点餐要按位算,哪怕你带着小朋友也要点两样食品,社交平台上有消费者吐槽想着点一大一小点一壶茶但服务员不同意自己暗自生气的事,大家点单之前最好问清楚,一般店员会推荐你点69元的单人套餐,这样就两样食品了。
他家有32元一瓶的果汁,这是目前是最经济省钱的点餐方式。
我带着小朋友,点的是单人套餐,一份牛肉卷和一杯气泡水,消费区没有限制时长限制,还可以外带食品。
葡萄桑葚气泡水和酱香牛肉卷,牛肉卷等待的时间很长,我半本快餐读物都看完了叫号器才响。
吃的和喝的味道都不错,我开启了一整天的高营养的精神食粮,本来业余美食博主想说点什么,可是这个套餐没什么可说的,要不谈谈读书吧。
先拿起来的一本书,《这本书很好吃》。
主要是被封面上这句“会吃的人才配谈人生”所吸引,想想我也是从小到大很会吃的人,但整日营养其体魄,很久没有滋养其精神了。
翻开扉页,先是几张插画配文字,是当下比较流行的马克笔画法,很有生活气息。
再看目录,有点失望,是一本非原创作品,书的编者只是将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与吃有关的散文进行了一下整合并分类编辑。作者都是重量级的,有鲁迅、萧红、梁实秋、郁达夫、汪曾祺、老舍、朱自清……都是现在文学史上大师级的人物,内容上没什么新意,很多散文我都读过,比如选用的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这是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
但既然都拿过来了,就大致翻翻吧。
民国战乱频发,百姓命运多舛,各位男性作家大多社会地位显赫,吃穿不愁,所以不知饿肚子是什么感觉,谈的都是美食与地域文化,美食与乡愁,美食的制作过程,有两篇萧红的散文显得格格不入,分别是《黑列巴和白盐》和《饿》,都出自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多年前读过这本薄薄的小册子。
《商市街》出版于1936年,经历了冲出封建的家庭,被未婚夫抛弃在中央大街的旅馆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此时与萧军开始了一段贫困但安定的时光,这也是萧红创作的高峰期。不同于传统女性书写的含蓄,萧红以“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撕开私人空间,将饥饿、耻感、性别的困境公之于众。两篇散文都写到了黑列巴,列巴是哈尔滨俄侨常见的粗粮面包,由黑麦或粗磨小麦制成,酸涩坚硬,本是穷人的充饥之物,在《黑列巴和白盐》中,萧红写道:“黑列巴和白盐,许多日子成了我们唯一的生命线”,两者搭配,成为萧红二人维持生存的最低保障,映射了流亡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的极端贫困。萧军模仿电影中的浪漫桥段,将涂盐的面包先喂给萧红,却因盐量过多而咸涩难咽,两人自嘲“再这样度蜜月把人咸死了”,盐与奶油的对比,“盐毕竟不是奶油”,贫瘠中连模仿浪漫都成为一种奢侈的荒诞。萧红还以病态的身体书写饥饿:“脸也黄了,骨头也瘦了”“眼睛越来越扩大”。封闭的旅馆房间被喻为“苦修”的洞穴,而“成仙”的讽刺暗示饥饿将人推向生存的边缘。《饿》中的“我”会想偷吃别人门口的"列巴圈",会在饥饿中产生"把桌子吃掉"的荒诞念头,甚至对怀孕邻居产生嫉妒心理。在这个大家都吃得饱(甚至还有一大群吃饱了撑得慌的)的当下美好时代,看看萧红,感受一下文学“洛神”的才华,体会这种将个人痛苦转化为普遍隐喻的能力,萧红以她特有的敏锐与勇气,记录下了这场无声战争中最真实的伤痕。推荐指数:★☆(满分三颗星)总结:如果是普通文学爱好者,会见过大部分文章,适合中学生当课外读物。
第二本,泰戈尔的《飞鸟集》。
权威译本,郑振铎先生的。
虽然学生时代学过泰戈尔的散文诗,虽然这是学生必读书,但我对他无感,也不喜欢冰心模仿泰戈尔而创作的“小诗”,之所以重新拿起这本老生常谈的书,只是因为我的老爱豆阔别五年的新专辑《属于》发布了。
这个流媒体快餐时代,流行音乐退化到只配当短视频的BGM时,我担不仅还在做新歌,发实体专辑,还远赴阿联酋沙漠拍MV。
各大音乐播放app,抖音,B站,微博都已发布新歌《为靠近而远离》和MV,欢迎大家支持!
强烈推荐MV,在艺术上简直是大手笔和完美之作,在电影《沙丘》的取景地拍摄,导演是黄中平,这位大咖我就不细说了,这么说吧,千禧年后所有的顶流女歌手都和他合作过。
专辑介绍的开篇,引用的了泰戈尔的诗句:
“让我设想,在群星之中,有一颗星星是指导着我的生命通过不可知的黑暗的”,出自《飞鸟集》的第142篇。
因为是新专辑引用的,整本书我就不说了,只说这三句诗。
“群星”这个意象象征宇宙中永恒、崇高且超越性的存在,既代表自然法则的秩序,也隐喻神性、真理或精神指引。
“不可知的黑暗”指代人生的迷茫、苦难与存在的虚无感。泰戈尔不回避黑暗,但主张以信仰穿透它。
“指导生命”——人需在混沌中主动寻找并信任某种指引,而非被动等待救赎。这与泰戈尔“人的宗教”思想一致:个体通过内在觉醒联结宇宙精神。
张信哲微博宣发MV也说“混沌出发,远离的风景,靠近的想象”,《为靠近而远离》MV用超现实美学,构建一个混沌而璀璨的寻找之境。
群星是暗夜的坐标,信仰是灵魂的导航,泰戈尔以诗意的“设想”,将生命置于浩瀚未知中,却赋予它柔韧的光亮——因信而行,心火不灭。
MV的镜头穿梭于无垠沙海与微光尘星,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与歌曲的银河回响中,体验那份欲言又止的靠近与命中注定的远离。听者也在张信哲的引领下,靠近内心最真实的星辰。
总结:重量级的书不评分了,我重新拿起这本书单纯就是为了追星。
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其诗集《新月集》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立了“新月诗派”,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深远影响的泰戈尔就不用多说了,中学生和普通文学爱好者还没有读过的《飞鸟集》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看一看。
第三本,《小径分叉的花园》,作者:博尔赫斯。
读这本书也是因为张信哲,因为他的新专辑。
从小到大,喜欢张信哲是个很奇妙的过程,新一代的塌房不断,老一辈的退休躺平,只有我的老爱豆,刻苦自律,努力工作,纯粹而天真地热爱着音乐的。不知不觉,爱好与心态也与偶像接近,喜欢逛博物馆,认真看书,不彷徨不内耗。
《为靠近而远离》的MV末尾,张信哲坐在沙漠这棵孤独的树下,在硬币上刻下了这片沙漠的坐标,抬头望向群星,与此同时,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都望向了自己地域的高塔——哈利法塔,东方明珠,帝国大厦……(MV大手笔啊,好莱坞电影的质感。)
在圣经里,高塔至少有三重象征:试图靠建筑登天、集体力量用于违背上帝、变乱语言,塔的高度直接对应人类僭越的野心。
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的人仰望高塔的画面,想起了博尔赫斯,于是拿起了这本书,书里有一篇《通天塔图书馆》,是他很出名的一篇小说,也曾翻译为《巴别图书馆》(The Library of Babel),我看的这本是上海译文2015年出版的王永年先生译本,将其译为了“通天塔图书馆”。
他笔下的通天塔是一座无限延伸的六角形图书馆,象征着人类对宇宙全知的追求和对上帝的挑战。
说回硬币上刻下的这个坐标,对面小岛5大唱片网的宣发文案里也出现了这个坐标,新歌MV发布之前,我曾经DS了一下,碎碎念在这里:【张信哲】关于新专辑的盲猜和碎碎念
这里是阿联酋,自古都是东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地方,它的文化氛围,都倡导文化交流,三教融合,世界和平。
这片沙漠有极致的“空”和极致的“静”,张信哲以地理的荒原,邀请听众走向内在的星辰大海——当你在音乐中凝视这片坐标,荒漠便开出了花,而你也终将听见:那颗以你为名的星,正与心跳同频闪耀。
我们如同那些图书馆员,注定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寻找那本可能根本不存在也无法辨识的“全书”。这种寻找本身,或许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所在——一种在永恒的迷雾中,手持微弱的理性烛光,不断追问、不断探索的姿态。
推荐指数:★★☆(满分三颗星)
总结: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作家,由于语言的隔阂他作品象征的运用、虚实相生的语言风格,“几何化”的叙事结构,他的作品是有阅读门槛的。
如果可以的话,从首部小说集《恶棍列传》开始吧。
(读时已近中午,昏昏欲睡,来点轻松的吧。)
第四本,《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作者张佳玮。
这是一本鸡汤+快餐的读物,书名用的是TVB剧集里的金句。
最近看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被把华语乐坛天后歌曲翻唱了一个遍的某新晋“小天后的“区区三万天,试试又能怎”弄得上头,书封面上也有类似的话,对于常石磊的改编我不做评价,这么说吧,音乐是要给人带来愉悦和美感的,才华固然排第一,但人生三万天,我不喜欢丑男人。
带着一种拧巴心心态拿起了这本书。
是一本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能给人带来疗愈的书。
比如在《年少时的简单快乐》里,作者谈及如何让成年人快乐起来,不妨重拾童年,找到自己忘情快乐,投入过时间的东西:
“至于其中的快乐,去问问那些已经把《我爱我家》和《武林外传》剧情倒背如流的人、那些定期重读金庸原著的人、那些到了夏天就要捧着西瓜看四大名著电视剧的人、那些每一帧表情包出自哪一集都了然于胸的"嬛学家"、那些在 SD 结束近三十年后还在琢磨湘北每一场比赛的每一幅画面的人、那些已经把将军冢走得滚瓜烂熟的仙剑1速通爱好者、那些变着法子给《霸王的大陆》和《吞食天地》搞翻版的人。许多人恐怕年纪也都不小了吧,去问:"为什么要把时间都投在这里头?"恐怕其中不止一位,会跟您表达下面的意思:长大后经济独立,最重要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相对名正言顺地,不怕人说三道四地,找回少年时撒下种子的快乐。”
还有,《熬夜的快乐》里,解读了当下都市人为什么喜欢晚睡,放不下手机,哪怕疲惫不堪也要熬夜:“越睡越晚,归根结底,并不是熬夜人天生自控力差,并不是熬夜人不自律,更不是熬夜人不懂健康作息。除了一小部分人体质特异外,大多数熬夜人,是长期被放置在一个压力巨大、被迫运转又缺少闲暇时间的环境里,被死死扣在一个必须遵守的日程表里,硬生生逼出来的。
不信,你但凡告诉一群熬夜不睡的人,明天起床不用上班,或许附加给他们的各种压力也都一并消除了,以后天天想怎么熬夜怎么熬夜,那估计这些人会先欢喜一阵,然后就会放弃熬夜,睡得踏踏实实的。
归根结底,未必是熬夜人不自律、不懂事,只是大家都太忙了,无形压力太大了。”
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
推荐指数:★★(满分三颗星)
总结:轻松而治愈的一本书,谈压力、都市生活、职场困惑、人生的选择,暂时迷茫困惑时读一读会很窝心。作者应该是85后或90后,童年经历和生活轨迹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内容简单,语言通俗流畅,没有阅读门槛。
先说到这里吧
来源:幸福柑桔r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