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马光远:鼓励未婚同居,多生孩子,一招解决低生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2 10:06 2

摘要:他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结婚,但想要孩子的一大把,只要鼓励这些人未婚同居,生孩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不是鼓励不想结婚的人去结婚,是我好难过几个孩子,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太难了。

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简直就是石破天惊啊。

对于中国目前的人口低生育率,几乎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没人生孩子,连婚也不愿意结了。

很多专家呼吁鼓励二胎,三胎,甚至放开生育,其实这些效果不会太好;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不想结婚,连婚也不结了,你鼓励生育有用吗?

婚都不结了,一胎都不生,你鼓励三胎有用吗,这就叫本末倒置,无用功。

所以,专家马老师就出来发话了,他提出了一个超级大创意,那就是鼓励未婚同居,这样就可以多生孩子。

他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结婚,但想要孩子的一大把,只要鼓励这些人未婚同居,生孩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不是鼓励不想结婚的人去结婚,是我好难过几个孩子,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太难了。

这个观点,还是很有颠覆性的,不愧是著名经济学家,非常有创新和创意。

当然,很多网友是不认可的,他们认为这样做风险很大,有法律风险,道德风险,妇女儿童权益怎么保障等等。

网友认为,生育率下降的原因: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经济压力、职业发展、教育成本、房价高昂、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等。单纯鼓励未婚同居生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育率下降的问题。

他们认为,解决这几个问题需要综合考量,呵呵,是不是啊,这么考量实际上就是没办法解决了,或者是解决起来遥遥无期。

人口低生育率,人口负增长,已经非常严峻了,我们的生育率在世界上倒数第二,仅次于韩国,韩国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我们的生育率已经比日本还低很多了,日本可是年年人口负增长的国家!

不过,从更加深层次,而不流于表面的话,还是有更大的操作空间的,我们从更为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办法到底可不可行。

实际上,马光远提出的"鼓励未婚同居、废除非婚生子女歧视以提升生育率"的建议,是一个融合了人口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律制度的复合型命题。

这一建议的提出折射出当代中国面临的深层人口危机,但同时也触及了复杂的社会伦理和法律体系。需要从多学科视角进行系统性分析:

一、人口经济学的理论支撑

1. 贝克尔生育决策模型的修正:传统生育经济学认为婚姻是生育决策的前提条件,但当代社会"婚姻-生育"的强关联性正在解构。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推迟至2022年的26.3岁,婚姻推迟造成的生育机会成本攀升已成为生育率下降的重要推手。

2. 制度性交易成本理论的应用:现行户籍制度、生育保险等政策仍存在对非婚生育的制度性歧视。如北京2022年非婚生育的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仅为已婚者的60%,这种制度差异实质上构成了生育的制度性成本。

3. 北欧经验的本土化检验:法国非婚生育率已达62.2%(INSEE 2022),其PACS民事互助契约制度确实提升了总和生育率至1.83。但需注意法国社会福利支出占GDP31.2%,而中国仅为7.5%(2021),福利制度差异可能削弱政策效果。

二、社会学的结构矛盾

1. 代际价值冲突:中国社会仍保持较强的婚育传统,民调显示68.3%的50岁以上群体认为非婚生育"有违伦理"。但90后群体中42.7%接受非婚生育,代际认知断裂可能加剧家庭矛盾。

2. 性别角色重构风险:现行法律框架下,非婚生育可能加剧女性权益受损。2023年《中国女性职场发展报告》显示,未婚已育女性遭遇职场歧视的概率是已婚已育者的2.3倍。

3. 社会分层扩大化:高学历群体可能更易利用政策优势,形成"精英单身生育"现象。而底层群体可能陷入"生育贫困陷阱",北京某区法院数据显示,非婚生子女抚养费纠纷案件中,70%的被告月收入低于5000元。

三、法律体系的适应性挑战

1. 亲子关系认定制度滞后:现行《民法典》第1071条虽然确认非婚生子女权益,但实操中亲子关系确认诉讼平均耗时183天(2022年司法大数据),远高于婚姻内生育的行政确认效率。

2. 继承权保障困境:非婚生子女在遗产继承中面临举证难题,2021年全国继承纠纷案件中,涉及非婚生子女的案件胜诉率仅为37.6%。

3. 跨境法律冲突:在涉外生育场景中,我国不承认代孕的立场与部分承认非婚生育国家产生法律冲突,2022年上海法院审理的跨境非婚生子女监护权案件平均审理周期达11.2个月。

四、政策实施的路径选择

1. 渐进式制度创新:可参考深圳前海试点的"生育登记与婚姻脱钩"改革,但需配套建立子女抚养信用体系,将抚养费支付纳入社会信用管理。

2. 福利供给精准化:建立非婚生育专项补贴的负所得税机制,对收入低于地区中位数60%的家庭实施梯度补贴,避免福利滥用。

3. 司法救济强化:在基层法院设立家事法庭快速通道,将亲子关系确认案件审理时限压缩至60日内,并推行DNA检测司法援助制度。

4. 文化调适工程:通过公共媒体进行价值引导,借鉴日本"多样性家庭"宣传策略,着重传播"生育责任与婚姻形式可适度分离"的现代观念。

五、潜在风险预警

1. 人口素质的结构性风险:需警惕重蹈法国覆辙——非婚生育群体中,母亲为高中以下学历者占比达58%(INSEE 2020),可能影响人力资本积累。

2. 社会保障基金压力:测算显示,若非婚生育率提升至3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将在2040年前后出现穿底风险,需提前调整筹资机制。

3. 国际人才竞争劣势:在现行《出入境管理法》框架下,非婚生育的外籍子女落户仍存在制度障碍,可能削弱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马光远的建议本质上是试图通过制度松绑释放被压抑的生育潜力,这在技术层面具有创新价值。但政策设计需要建立"制度保障-福利支撑-文化调适"的三维体系,特别要强化对女性权益和儿童发展的制度性保护。在实施路径上,建议选择3-5个副省级城市开展为期5年的社会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评估政策效果,再考虑全国推广。最终目标应是构建婚姻与生育适度解耦、但生育责任与社会保障紧密耦合的新型人口治理体系。

来源:老蒋营销策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