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下第6课 月球(教学设计)(苏教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2 10:00 2

摘要: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二课。从教材内容上通过对月球更多秘密的探索,利用展示图片、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图片学习和模拟实验是学习天文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从多维度地去认识月球,掌握月球的基本信息。本课主要有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第6课 月球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二课。从教材内容上通过对月球更多秘密的探索,利用展示图片、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图片学习和模拟实验是学习天文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从多维度地去认识月球,掌握月球的基本信息。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月球上的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其形成原因。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月球的公转,对月相形成原因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发布第三个活动,即月相的观察任务,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一个月以上的月相。最后带领学生分析记录结果,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月亮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在二年级时学习了《看月亮》使得学生对月相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月球还有很多值得学生探索交流的地方,包括月球的形状、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大部分学生估计无法确定月相变化的排列顺序,对月球的观察方法和知识有限。在本节课中基于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通过图片欣赏、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月球的面貌,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索)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探究态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态度思维)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点】

学会用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月相图。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在茫茫的宇宙中,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她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编织着许多神话与传说。

2.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实验器材:托盘、直尺、大小不同的石子、细沙。

2.实验方法:

①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②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③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

3.实验注意点:

本次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分别要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然后比较沙盘里沙坑的情况。

4.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刚刚我们模拟了环形山的形成,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从这个模拟活动中,我们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是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活动二:观察“环形山”的阴影的变化。

1.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我们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转,而月球始终围绕地球转。那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会有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方面的问题。

2.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模拟月球公转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台灯、排球等。

实验步骤:

①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

②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

③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④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

实验时,教室里面要保持黑暗状态,这样效果更好。

在这个实验中,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地球转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

4.教师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认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以及注意点。

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进一步体会月球公转时月相的变化。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我们可以看到8个方向的排球受光部分的情形。

可以知道月球按逆时针方向绕着地球公转。

活动三:阅读月球的相关资料

1.出示课本18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

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还是至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

2.出示18页中间有关月球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再看一看,结合有关月球的介绍,进一步体会月球的知识。

3.讨论交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月球的表面和地球的表面,想一想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

4.教师相机补充一些有关月球的知识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27.3天,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周期也是27.3天。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见月球的背面,因此模拟月球的排球需要保持静止状态。

活动四:连续观察月亮并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总结月相变化规律

1.教师引导:月亮每天升起,把淡淡的月光洒向地球,月亮每天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观察月亮。出示课本19页上面连续观察月亮的要求。

2.提出要求:

①每晚6点对月亮进行观察。

②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它的位置画在月相记录单上。

3.指导学生观察月相和记录月相

月相的画法:先画一个圆,再通过圆心画圆的一条中心线,阴暗部分涂上黑色,光亮部分涂上黄色,这样一个月相就记录好了。

三、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课堂评价

学生互相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课后作业

(1)你对月球还想知道哪些?请查阅资料,把它整理出来。

【板书设计】

6.月球

【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预先布置了收集月球的其它资料,这一步很重要,可以让学生再次对月球的其他知识进行一个学习,为“登月探索”做好了铺垫。这在教学中将教与学的直接或间接关系体现的很深刻,学生交流和设想登月时可以准确的说明携带设备的作用与意义。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对问题归类,使研究朝着有效的方向进行,这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来源:荷香芬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