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包头市达茂旗西河乡,有这样一对父子,一个是村里的“农机达人”,一个是村委会副主任;一个是播种机组装的开拓者,一个是现代农业的接力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一台台播种机送入田间地头。这根农机“接力棒”,不仅承载着两代人的梦想,更点燃了乡村农业现代化的希望。
在包头市达茂旗西河乡,有这样一对父子,一个是村里的“农机达人”,一个是村委会副主任;一个是播种机组装的开拓者,一个是现代农业的接力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一台台播种机送入田间地头。这根农机“接力棒”,不仅承载着两代人的梦想,更点燃了乡村农业现代化的希望。
刘俊和父亲一起组装农机。
每天天一亮,电焊声、切割声、铁质零件碰撞声,就会从西河乡前河村一处大院里传出来。在这些忙碌的声响中,一台台播种机从这里诞生,不仅走向广阔的田野,也走向了周边各地。
30多年前,刘俊的父亲刘财旺还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当时,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播种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效率低、成本高。刘财旺敏锐地意识到,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他开始带领儿子刘俊从外地引进播种机,让村里的农户走上了机械化农业致富之路。
刘俊在记录农户需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从外地引进的播种机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面对这些问题,刘财旺决定带领儿子自己动手组装和改进适用于本地的播种机。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他们就自己摸索;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靠双手一点点改进。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努力,父子二人终于成功研制出更适合本地土壤和种植需求的播种机。
他们研制的播种机不仅操作简单、播种均匀,而且在效率上远超之前的设备,极大地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种植效率,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渐渐的,这些播种机不仅在本村销售,还远销到巴盟、呼和浩特等周边地区,平均年销量达200余台。“我和儿子在改进播种机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看着大家用着我们的播种机既省力又增收,我们就很开心。”刘俊的父亲刘财旺说。
刘俊自己钻研机器。
如今,刘俊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新一代的“农机达人”。他不仅通过销售播种机为农户提供便利,还经常义务为村民维修农机具,传授农机使用技巧。在他的带动下,前河村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村民的种植效率大幅提升,收入也随之增加。
3月21日,刘俊在采访中表示: “作为一名村干部,我一个人富了不能算富,更多的人富了才算富,接下来我要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蔡冬梅
通讯员:肖旭婕
新闻编辑:徐跃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