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行业周期,君实生物的关键抉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7:19 2

摘要:在具体场景上,邹建军曾在公开报道中提及“开启提质降本增效行动后,公司的临床研发团队由近600人精简近400人,大幅减少对CRO的依赖,几乎实现全流程自主运营。过去从拿到临床批件到首例患者入组平均需要6-8个月,如今最快仅需15天。”

自邹建军出任CEO以后,在新任掌舵人的大刀阔斧下,君实生物就开启了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最新的财报数据便是这场变革交出的成果之一。

8月26日,君实生物发布2025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1.68亿元,同比+49%,已连续近6个季度双位数增长。

另一方面,上半年君实生物研发投入同比+29%至7.06亿元,而亏损同比-36%至4.13亿元,为4年来同期最低,经营效率提升明显。

在具体场景上,邹建军曾在公开报道中提及“开启提质降本增效行动后,公司的临床研发团队由近600人精简近400人,大幅减少对CRO的依赖,几乎实现全流程自主运营。过去从拿到临床批件到首例患者入组平均需要6-8个月,如今最快仅需15天。”

这些都只是这场变革中的缩影。

不难看出,君实生物正以更高的效率、更强的聚焦,回应一家创新药企的终极命题: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投向真正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并在新一轮创新药黄金周期中证明自己。

从管线来看,君实生物正在形成“梯队效应与想象空间并重”的组合:一方面,拓益®、民得维®、君迈康®、君适达®4款商业化品种稳住基本盘;另一方面,近30项临床在研重点项目和20余项临床前管线覆盖肿瘤、自免、代谢、神经与感染五大领域,其中双抗、ADC等方向尤为突出。

而更重要的是,充足的现金储备和商业化效率提升,正在构建一条能够持续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

在当下新一轮行业周期中,故事已不再稀缺,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效率与产品力。从这份财报看,君实这些年打造的技术平台正逐步兑现,跑出一套确定的增长逻辑。

01、做国产PD-1第一“国际化”样本

当下阶段,特瑞普利单抗(拓益®)依然是君实生物最重要的“造血中枢”,今年上半年继续稳固支撑业绩,国内销售收入同比+42%。而海外市场,承载着一片更大的想象空间。

自2024年初在美国实现销售以来,特瑞普利单抗几乎每个季度都保持高速环比增长,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幅超过200%,势头强劲。

在海外商业化落地方面,现阶段君实生物还是以“借船”模式为主,与Coherus、利奥制药、Hikma、Dr. Reddy’s、康联达等伙伴建立合作,构建了覆盖六大洲超80个国家的全球网络,其中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特瑞普利单抗也由此成为全球覆盖最广的国产PD-1之一。

中国市场上,自2018年底获批以来,特瑞普利单抗已在中国内地拿下12项适应症,其中10项进入医保目录,覆盖多个国内“首个”或“唯一”的PD-1适应症。

随着医保覆盖的适应症扩容与商业化团队重整、销售效率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特瑞普利单抗实现国内市场销售收入约9.54亿元。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超6000家医疗机构和超3000家药房。

不止如此,2025年,特瑞普利单抗适应症版图还在持续扩张:

1月,黑色素瘤由附条件转为常规批准;

3月,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肝癌一线治疗获批;

4月,黑色素瘤一线治疗获批;

8月,第13项适应症,联合维迪西妥单抗用于HER2表达尿路上皮癌的sNDA获受理,有望成为首个国产“PD-1+ADC”组合。

与此同时,皮下注射制剂JS001sc注射液作为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研究的国产PD-1皮下制剂,目前已完成所有受试者入组,预计于年内读出关键结果数据,相信很快就能为这一品种的后续拓展提供新动能。

总体而言,特瑞普利单抗正走向更加稳健的增长路径。

02、抢位下一代疗法

如果说特瑞普利单抗的上市,开启了国产免疫治疗的1.0时代。那么对于所有初代Biotech来说,下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PD-1之后,接力的是什么?

君实生物给出的答案,主要是双抗+ADC

今年6月,君实生物通过港股配售融资10.3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5亿元),其中70%资金将投入创新药研发,重点押注双抗与ADC两大板块。

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顺应全球产业的必然。

8月初,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PROTACs技术创始人之一的Raymond J. Deshaies教授在Nature发文指出,现代制药正经历第四波革命——从单靶点药物走向多特异性药物(multispecific)。这一波浪潮的核心逻辑是突破单靶点局限,直面那些长期被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

现代制药工业的4波变革性浪潮。第一波:药物分子明确,靶点未知。第二波:药物分子与均靶点均明确。第三波:生物药物。第四波:多特异性药物。

在这一赛道上,凭借工程改造能力与平台技术优势,中国正在形成全球创新策源地。2025年ASCO年会上,中国团队贡献了近一半的ADC与双抗研究,全球创新药行业话语权正在显著东移。

这样的背景之下,从PD-1单抗到双抗+ADC矩阵,君实生物正在这场自我变革中,逐步接近免疫治疗2.0的梦想。

先看双抗。君实重点押注的是颇受瞩目的PD-1/VEGF双抗。

年前依沃西单抗与K药的头对头PK让市场看到了双抗的巨大潜力。今年5月,三生制药也宣布其PD-1/VEGF双抗SSGJ-707向辉瑞授权,首付款12.5亿美元、最高里程碑付款48亿美元,创下今年国内药企BD交易新高。

在这股浪潮中,君实的JS207(PD-1/VEGF双抗)已进入II期临床,覆盖非小细胞肺癌、三阴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等多个瘤种,并探索与化疗、单抗、ADC等不同药物的联合策略。今年6月,君实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首次公开其临床前研究成果,详述分子设计与抗肿瘤机制,引发学界关注。今年上半年,君实生物发布的定增募投项目的资金调整公告显示,拟对JS207追加投入7.67亿元募集资金推进多瘤种的II/III临床研究。若验证成功,不排除复制PD-1的“爆款路径”。

除JS207外,君实的双抗/融合蛋白矩阵已初具规模:JS213(PD-1/IL-2融合蛋白)已于今年2月获NMPA临床许可,JS203(CD20/CD3双抗)也在推进过程中。

再看ADC。今年3月,君实的JS212(EGFR/HER3双抗ADC)国内获批进入临床。百利天恒的同类药物已与BMS达成总额84亿美元的授权交易。从当前的临床进度看,JS212同处全球第一梯队。据了解,君实的这款产品与同类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payload和linker,有望对更广泛的肿瘤有效,同时解决耐药性问题。

与此同时,君实的JS107(Claudin18.2 ADC)也在推进中。作为最炙手可热的靶点之一,Claudin18.2 ADC的授权交易金额屡创新高。JS107已进入到Ⅰ/Ⅱ期临床,预计Ⅲ期将于年内启动,君实有望占据一席之地。

03、决战下一个行业周期

创新药变换斗转星移,正如8个月前还处于水深火热,如今又迎来了一派火爆的繁荣行情。但无论资本市场如何变换,创新药企真正的竞争力始终是FIC、BIC的研发实力。

如今,君实已搭建覆盖单抗、小分子、ADC、双/多抗、融合蛋白、核酸药物及疫苗等多元研发体系。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tifcemalimab——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靶向BTLA重组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其已在小细胞肺癌、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率先挺进确证性III期试验。

今年6月,tifcemalimab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的I/II期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旗下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晚期肺癌患者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与生存优势:

NSCLC队列中位OS达18.9个月,明显优于传统化疗;

SCLC队列ORR为35%,中位OS达12.3个月,部分免疫初治患者疗效更佳。

除了tifcemalimab,君实其他研发管线也在持续“进化”:今年5月,君适达®新增两项sNDA获批,成为首个用于他汀不耐受人群的国产PCSK9药物;6月,由猴痘病毒抗原A35(属于胞外囊膜病毒抗原)和M1(胞内成熟病毒抗原)串联融合组成的“二合一”重组蛋白疫苗JT118的IND申请获得受理,拟主要用于预防猴痘病毒感染。

今年上半年,君实生物多项临床成果在国际会议上亮相,累计发表论文超过100篇,总影响因子超550分,其中不乏口头报告与重磅期刊发表。这意味着君实不仅在做出更多管线,而且在更快更高效地推进临床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研发效率的提升正在成为君实的“第二核心竞争力”。仅2025年上半年,君实生物临床研究入组超过1400例患者,效率较去年同期明显提高。

为了支撑这一效率提升,君实已成立创新研究院,整合苏州吴江与上海张江的研发力量,逐步形成可持续的研发动能。

除此之外,全球化是创新药企做大做强的殊途同归,自成立之初,君实生物即坚持“创新+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特别是随着前BMS高管Mehul Shah加入担任BD负责人,君实的国际业务拓展进一步加速——对已出海的产品,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上市申报及适应症扩展;对在研管线,则积极布局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力争实现全球同步研发与注册。

整体来看,君实正在从“国产首个PD-1”出发,逐步走向以“FIC药物+双抗/ADC矩阵+全球化出海”为核心的第二增长曲线。革新、蓄势、再起航,君实已卯足气力,需要等待的,就是它在本轮创新药浪潮中证明自己。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