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乞巧节活动,赵君兰总能出现在漾水河畔最热闹的角落。这个自幼踩着山路、追着巧娘娘脚步的姑娘,如今已成为西和县融媒体中心的主播。儿时手里攥着的纸花已被话筒代替,赵君兰从参与者悄然变成了最忠实的记录者与传播者,见证着乞巧文化在新时代的风里开出更鲜艳的花。
每年乞巧节活动,赵君兰总能出现在漾水河畔最热闹的角落。这个自幼踩着山路、追着巧娘娘脚步的姑娘,如今已成为西和县融媒体中心的主播。儿时手里攥着的纸花已被话筒代替,赵君兰从参与者悄然变成了最忠实的记录者与传播者,见证着乞巧文化在新时代的风里开出更鲜艳的花。
“小时候哪有什么音响设备,一盏煤油灯,几件粗布衣裳就是全部。”看着盛装女孩们随专业音响载歌载舞,赵君兰总会想起三十年前的自己。昏黄的灯光下,她跟着村里姑娘挤在老奶奶身边学唱乞巧歌。
在赵君兰看来,乞巧不仅是一场民俗活动,更是一堂严格的生活课。姑娘们下大功夫,只为唱准一句词、做好一个动作,努力踏出女性的自由节拍。
“那时候大家带着洋芋、葱蒜,在‘坐巧人家’的院子里‘拌会会’,擀面做饭的手艺比舞步更惹眼。”这种融入日常的生活智慧,让她深信乞巧塑造了西和女子的韧劲,“乞巧从来不是向神祈求,而是女性勇于展示自我,对自我价值的默默坚守。”
这些年,赵君兰亲历了乞巧文化的创新发展。“巧西和”区域公共品牌愈亮,“巧娘手作”系列文创产品品类渐多,乞巧主题活动更加广泛,乞巧课程讲出时代新味……而始终不变的是世世代代西和女性对巧手、智慧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2023年那场七天八夜的直播最让赵君兰难忘,从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团队全程跟进记录。当直播接近尾声,一场暴雨打断了原定的送巧仪式。
赵君兰临时调整计划,在屋内与乞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君平在直播间里展开两个多小时的深度对谈,姑娘们在一旁反复哼唱乞巧歌。令人动容的是,直播间里来自北京、浙江的IP地址不断弹出:“小时候乞过巧,想回家了。”
“这大概就是乞巧的魔力吧,它能把散在各地的西和人重新系到一块儿。”赵君兰感慨道。屏幕内外的共鸣也让她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是能令人掌心重跳的生活脉搏。赵君兰笑着说:“做媒体人这些年,七夕总与巧娘娘相伴,有她护佑,西和女儿们定能灵秀巧慧,一生美满。”
今年乞巧节前,赵君兰与团队在《沿着国道看西和》里精心打造了两期乞巧特辑栏目。她深知,自己说出的每一个字、镜头记录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就像当年走山路拜巧时一样,用脚步丈量着文化延续的轨迹。
采访间隙,赵君兰10岁的孩子打来电话,“妈妈,今年能带我去乞巧吗?”这个从未参与过乞巧演出的孩子,却对巧娘娘的故事如数家珍。或许文化的韧性就藏在这代代相传的渴望里。
“明年一定带你来学唱乞巧歌。”匆匆挂断电话,赵君兰和同事又奔向了下一个乞巧活动现场。从煤油灯下的学歌少女,到镜头前的讲述者,赵君兰与乞巧的缘分,继续生长。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