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不忌嘴,郎中跑断腿,今日处暑,建议3不吃,别大意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3 17:56 1

摘要:处暑,虽说“暑气渐消”,可体内那点“余热”还没散干净,贪凉贪食,最容易出岔子。今天咱们不讲玄虚,只说实用,告诉你处暑这几天,到底什么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怎么替代才更好。

“处暑快到了,天气凉了,想吃啥吃啥”?别急着高兴,吃错了,身体可不答应。

古人说:“处暑不忌嘴,郎中跑断腿”,表面看是句玩笑话,背后可藏着一整套健康智慧。

处暑,虽说“暑气渐消”,可体内那点“余热”还没散干净,贪凉贪食,最容易出岔子。今天咱们不讲玄虚,只说实用,告诉你处暑这几天,到底什么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怎么替代才更好。

很多人一入秋就开始大快朵颐,撸串、喝啤酒、海鲜火锅一顿猛整,觉得夏天清淡了几个月,总得补回来。这时候正是“秋老虎”最活跃的时候,身体外感内虚,吃重口味食物,不是养,而是损。再加上天气转凉,人的肠胃功能也开始调整节律,贸然进补、暴食,反倒容易引发不适。

先说第一个“别吃”——冰镇冷食。处暑虽不如盛夏炎热,但白天气温仍高,不少人喝冰可乐、吃冰棍、冷面冰粉不离手。这个时候吃太凉的东西,最容易刺激胃肠黏膜,引发腹泻、胀气,甚至食欲下降。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脾胃功能偏弱,受寒更明显。

第二个“别吃”的是——肥腻厚味的食物。很多人误以为秋季是“贴秋膘”的好时机,其实处暑刚过,湿热未尽,进补太早,只会增加“内湿”负担。像红烧肉、炸鸡、奶油甜点这类高脂肪、高糖分的东西,吃多了会让身体变得黏腻、困倦,甚至影响血脂代谢。你以为在养,其实是在累。

第三个“别吃”的是——辛辣刺激类食物。火锅、麻辣烫、辣条、重口香料,这些都容易引发上火、口干、便秘等问题。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阴虚火旺”,再加上辛辣刺激,容易加重内热,导致嗓子疼、皮肤干甚至长痘。尤其是本身就有胃病、口腔溃疡的人,这时候更要避一避。

换个角度讲,处暑不是不能吃,而是得吃对。比如冷饮可以换成温热的绿豆汤,既解暑又护胃;想吃肉,可以尝试清炖瘦肉或白灼鱼虾,减少油脂负担;想调味,试试姜葱蒜适量搭配,既提味又暖胃。饮食稍加调整,身体自然不出问题。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水喝得多,不等于水喝得对。处暑之后,空气开始变干,人容易口渴、皮肤干,很多人开始猛灌水,甚至一天三四升。但如果只喝白水,反而可能造成电解质失衡。建议可以适量加入淡盐水或蜂蜜水,尤其早上起床后的一杯温水,能缓解夜间水分流失,更利于肠道蠕动

顺带一提,处暑时节人的作息节律也需要微调。夏天日长夜短,很多人习惯晚睡晚起,但进入秋季之后,昼夜温差拉大,熬夜会让身体更容易感到疲劳。建议提前半小时入睡,保证深度睡眠时长,有助于身体恢复节律,提升免疫力。

这时候也别忘了适度运动的重要性。处暑天气刚刚转凉,户外活动的条件改善,是养肺、调脾、强身的大好时机。但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尤其是早晚温差大,最好选择轻松的快走、太极、慢跑等形式,避免大汗淋漓伤阳气。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略:情绪调节。初秋是情绪波动的高发期,尤其是易感人群,容易出现莫名的烦躁、焦虑。这和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有关,情绪容易受影响。建议通过冥想、呼吸训练、亲近自然等方式来调整心态,保持内心平衡,比吃什么都重要。

不能不提的还有季节性食材的选择。处暑后推荐多吃一些润燥养阴的食物,比如雪梨、百合、银耳、莲藕、山药等。这些食材不仅易消化,还能缓解秋燥,滋养身体。尤其是秋梨膏,早晚各一小勺,对嗓子不适、干咳有缓解作用。

很多人问,处暑之后能不能开始进补?其实进补也分“温补”和“清补”,处暑适合的是清补,比如用黄芪、太子参、枸杞等煲汤,温和不燥,养而不腻。千万别一上来就用大补之物,像鹿茸、人参这类,时机未到,反而可能引起上火。

再说说地方习俗,有些地区处暑时会吃鸭子,讲究“以热制热”。这其实和鸭肉滋阴去火的性质有关,是借食材的寒凉属性,来平衡人体内的余热。但关键是做法要清淡,不能红烧、油炸,最好用清炖或盐水煮的方式,才能真正达到调理的效果。

从西医角度看,处暑时节正是呼吸道疾病的潜伏期,昼夜温差、空气干燥、病毒活跃,为接下来的“秋冬感冒季”埋下伏笔。此时若能保持良好饮食与作息习惯,无疑是提前做好防线。而中医讲究“天人相应”,顺应时节调养,正是未病先防的体现。

处暑,也是“收”的季节。收起夏天的浮躁,收紧饮食的节制,收心养身。人这一生,最难的是“节制”两个字。食不过量,动不过疲,情不过激,才能养出真正的健康。而不是等到身体报警了,才追悔莫及。

所以说,那句“处暑不忌嘴,郎中跑断腿”,并不只是句笑话,而是经验的结晶。它提醒我们,季节更替时,身体最脆弱,稍不留神,毛病就来了。饮食有节,生活有度,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处暑节气的气候特征与节令养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8):1-3.

2. 张冰.中医节气养生理论研究综述[J].中医药导报,2020,26(5):112-114.

3. 刘雅君.节气与饮食调养关系探析[J].健康必读(下旬版),2021(6):34-35.

来源:医事茶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