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夏天,他首先收到了一个自己都没预料到的考试结果:高考成绩590分,比平日模考差了近60分。失败的打击伴随着不服气,很快,他走进了一家白炽灯通明的复读学校,希望以全新一年的付出,重启人生。
记忆里,10年前的夏天很漫长,张宸走上了一条与多数同龄人都不一样的道路。
那年夏天,他首先收到了一个自己都没预料到的考试结果:高考成绩590分,比平日模考差了近60分。失败的打击伴随着不服气,很快,他走进了一家白炽灯通明的复读学校,希望以全新一年的付出,重启人生。
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一年后,他以全省第360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接下来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如今博士后的经历里,他无数次回忆起做复读生那一年对他的影响。他变得比同龄人成熟,做事更淡定,始终相信行动的力量。
高考复读生是一个渐趋庞大的群体。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未来学习空间研究中心主任廖文曾告诉南风窗,近年来,国家的高考改革愈加鼓励学生追求多元性。加上短视频等平台让信息差逐渐减少,许多人在高考前已经对报考学校和专业有了很强的计划意识。
因此,“高考复读生的画像是越来越多样的”。除了过往人们印象中的“失利者”,还有愈来愈多为了考上心仪的学校或专业,选择再战一年的学生们。
我们走进了一家专做复读的广报高山学校,与这里的多位复读生聊了聊。我好奇的是,在高考的十字路口,当幸运的天平并未偏向自己的时候,人如何看待失利与痛苦?在消弭痛苦的行动中,人最终是否能在奋斗中,找到努力的意义?
2024年,令落榜的体育生孙亿豪最终走上复读道路的,不是他自己。
孙亿豪背后有一对操心他的父母。为了让他高考表现更好,4年前,他被送上一家私立高中,被培养成体育生。但无奈,学校的宣传广告“骗”了他们。
孙亿豪到校后才发现,整个学校学习氛围很差,“老师在上面讲课,同学们都在下面大声说话”。还有许多人经常逃课不上学。“而(学校宣传)所谓的上线率96%,原来是包括考上大专的上线率。”
在一片低迷的学习氛围下,孙亿豪也无心上学。2024年高考,该校高三年级总共有500多人,只有几十人考上了本科。而他,属于大多数人的一员,文化成绩距离上本科线还差几分。
这意味着,他和所有的梦想大学都擦肩而过。
高考成绩出来后,他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是在低谷中干脆得过且过,还是再给自己努力一把的机会?加上多年来经历的失败,他怀疑自己是否为“读书的料”。
《大考》剧照
帮他按下选择键的是他的父母。他们给他在复读学校报了名,希望自己眼里聪明的小孩有一次逆袭的机会。
痛苦真实存在于当事人身上。孙亿豪记得,刚开始进入广报高山学校复读时,他完全无法听懂老师的课堂教学。高中时没认真听课,这次他狠下心来,努力听讲,却发现老师讲的内容一点也无法被脑子吸收。毕竟第一次高考时,他的英语才考了30分,什么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他都听不明白。
他只能靠着最笨的办法,死命背单词,靠着死记和反复提问,开启复读的一年。
学习美术的周旋也在高考的第一年经历了许多挫败。高中三年,她有很高的目标,梦想院校是中央美术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等985院校。也许是目标太多,她在2024年同时备考着两个方向,设计类和影视类专业。
结果,她的梦想在高考前就已经破碎——艺考时,她没收到上述学校代表“通过”的“合格证”。
几乎没纠结太长时间,周旋决心复读。苦和累已经不重要了,她渴望的是通过新一年的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
《年少日记》剧照
她再度将自己投入“魔鬼般”的学习中。成为复读生的那一年,周旋每天6点半起床,上课、自习至晚上22点回家。回到家后,她再翻看网课,或者总结一日的错题,直至凌晨0点。她发现,复读后,她变得更“独立”了。意思是,这段期间,她不再容易受外界干扰,所有的生活只为备考和自己的目标。
复读生普遍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高山学校创始校长张惠告诉南风窗,绝大多数的复读生都背着失败的包袱。“他/她们曾是个失败者,于是对考试产生了比较多的质疑和恐惧。”
但张惠做过十几年的高三班主任。她清楚,到了关键年份,决定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的远非天赋和家庭背景,更多是备考心态与反复练习的结果。高考也远不只是一次考试,背后是对个人能力、考试技巧与心态的综合实力考量。
“我经常说,复读不是简单的一次考试,不是高中三年的简单重复。(对待学生)我们要像种一棵树一样,有个栽培的过程。”张惠说。
一个被多位高山复读生提到的场景是,在复读的一年中,他们遇到了同样努力的、不知疲倦的人。每个人都曾体会过重大的失败,都是如此渴望一个新的机会,抓住金榜题名的一切可能。身处紧凑的、不气馁的学习氛围下,很多人相互支撑了最艰难的日子。
学田径的孙亿豪记得,他在2025年初考完体育科目,终于可以全力备战高考的时候,又经历了一场重大失败。那时候,距离正式高考只剩下100天。他参加学校模拟的“百日考”,总分只有330分——还是一个考不上大学的分数。
失败的阴霾再度飘来。他在纸上写下几行“誓言”:“接下来的考试中,这一定是我考的最差的一次。”
《鸣龙少年》剧照
于是,他开始努力地拾起各类试题和作业。每天,他要比别人多留在教室45分钟,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刷题。课间休息时,很多同学还在座位上复习,他也受影响,继续静下来心来复习。这段期间终于让他体会到,“只要学习学进去了,一天时间都不会觉得漫长”。
随之而来的进步让老师和他自己感到欣喜。复习了一周多后,他的一模考试变成了408分,接着,一个月后的二模,他的总分变成了450分。到了高考时,他获得了这么多考试以来的最好成绩。复读的人曾深受运气和失败困扰,而结果证明,运气只是所有影响结果的因子里最小的一部分。
2015年,张宸正式复读前,本来定下的梦想院校是同济大学。但他最终在1年后,以广东省排名360名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
谈到这个“跃升”,张宸也相信,是复读学校的氛围影响——班里有一位考上中山大学回来复读的同学,长期占据着班级第一。
在广报高山复读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
在“高四”的生涯里,不服输的张宸多次因为想要挑战“第一名”,在忍耐的日子选择再坚持一下,找到更优的解决办法。
他记得,复读这一年和过去高中时最大的不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反思和找到命题规则。也就是说,他不仅要学会做题,更要体会命题人出题的意图。他把前些年的高考卷子拿了出来,反复做,试图找出命题人想的考点。高考前,他对着前几年的真题卷子,每份都做了十几遍。
对着一份卷子反复琢磨得多了,张宸说,一种做题的感觉就会慢慢形成。更准确的形容,他说,那是一种“顿悟”。人可以理解考试应该考什么,怎么考。
复读生的心态也在那一年,经过各类考试,得到锤炼。张宸曾与老师和校长都聊过自己考试心态的问题,最终被张惠校长的话所说服。“她说,但凡你认为自己考试心态有问题,那一定是你没准备好。”
听完这番话后,他决心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踏实备考,给考试做足充分的准备,不让自己陷入畏惧滑落的焦虑之中。
孙亿豪也在第二年备考中,体会到心态的重要性。他有好几次都因为不尽如意的成绩陷入自我怀疑。正式高考体育时,田径的第一个科目恰好是他最拿手的一项,他却没发挥出来。“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很想考好,但是我就是考不好。”
自责情绪缠绕着他。但与前一年不同,在复读这一年,他学会了往前看,与失败的结果共处。经历了沮丧的1个小时后,他很快说服自己放下,马上投入到下一个体育科目的准备中。
“选择忘掉它,不受它的影响。我想着是,要把下面的三科发挥出来。”减少内耗的他最终发现,即使一科考差了也不会怎么样,影响他高考结果的因素还有很多。
再度备战艺考的周旋也是,第二年照样踏上了辗转北京各大院校的面试之路。她的日程依然忙碌,有时候,为了第二天的面试,她准备到凌晨2时。
《天才基本法》剧照
起初还是有不尽如意的结果。她以为自己发挥得还不错的面试,却被几度被宣告失败。但周旋也没有过多沮丧,她觉得拉着箱子去拜访名校的经历,已经是很“有趣”的旅程了。
在轻松的心态下,周旋最终拿到了两家梦想院校的“合格证”,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
复读的结果当然并非所有人能如意。
周旋在被两家院校发合格证后,却在高考志愿报考央美时,以一名之差,未被成功录取。按照往年分数和排名,她以为自己可以稳妥地拿下这个目标。
最终,她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我可以接受,因为过去(在高山)一年我全心付出过了,什么样的结果我都觉得对得起自己。”周旋说。况且,她的高考成绩在备考前三个月一路朝前迈进,每次考试都比上一次高二三十分,高考时拿下了517分。
《鸣龙少年》剧照
孙亿豪也获得了令他自己都没预料到的文化课成绩。他记得自己在查分时,第一眼瞄准的是第350名的排名。他以为自己又考砸了,再度没上本科线。结果却是,他在全省体育生里排300多名,文化科分数为468分。
他当场激动得尖叫。他比第一年整整高了140分,最终被深圳大学录取。
那些年他害怕的,甚至有些自卑的学习过程,经历了复读这一年,他终于开始有信心了。“今后,我想要考研,做更多的事情。”孙亿豪说。
张宸也在广报高山学校毕业后的很多年,经常会在回家乡时到学校看看。他承认,复读的这一年给他今后的人生带来很大的转变。学习工科的他愿意用“相变”来形容人生的道路。这是形容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词汇。
在广报高山学校学习的日子
他曾设想,如果他没复读,或许他会在平庸的、不属于自己的大学继续平凡下去,接着“毕业后随便找个电力公司上个班”。
而现在,他从事的是更基于自我兴趣,并拥有改变现实能力的事业。他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了9年的能源管理专业,从本科生入学到博士毕业,现在是一名在站的博士后。
这些年来,他不局限于实验室的科研,时常跑到全国各地的工业现场,去和不同地区的能源、化工企业沟通交流,推动研究成果的落地。“这个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可以天马行空地提出我们的方案,发挥团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动手能力,一步步让想法变成现实。”
在这一过程中,最让他震撼的一次经历,来自于新疆戈壁滩上的一座火电厂。在这里,得益于对烟气中SOₓ、NOₓ和粉尘的净化处理,高湿度烟气可直接排放,从而形成了微型水汽循环。
最近一两年,张宸和团队惊喜地发现,火电厂竟然让这千百年来干旱少雨的戈壁滩形成了罕见的连片微型绿洲和白雪奇观。而现在,这座火电厂加装了他和导师研发的碳捕集系统,他也在好奇更洁净、低碳的烟气排放会为这片戈壁带来什么。
曾经在高山学校学到对命题思路的深入思考,至今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工作大考”。“我很喜欢我现在的状态,所以我很感谢复读的这段人生旅程。”张宸说。
在学校学到的思维方式,也持续影响着往后的人生
无论在复读后是否获得了最理想的结果,很多身在其中的人都发现,高考的意义远不止于结果,而是为实现一个目标,倾尽所有克服困难的过程。
如同一位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回忆起在广报高山学校读书时的感慨:“我感谢高山。从考场走出来那一刻起,我便已觉得问心无愧。我与自己和解,那一刻的我,认为无论结果如何,我已经获益良多了。至少我可以坦坦荡荡地告诉所有人‘我有在成长哦’。”
在这所复读学校里,班主任的岗位是特别设置的,不承担任何教学任务的。习题册是老师们自己出的,按照各个类型的题型,从英语完型填空到各类答题,都是老师们的心血。而在这所学校的老师们,并未因为繁重的压力而表现疲累。相反,与他们对话起来,每个人都似乎天生自带高能量场,充满激情面对一位位渴望逆袭的学生。
课间,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习题
外表严肃的副校长邓飞文谈到这些改变命运的孩子,就变得滔滔不绝。他记得一个高山学生,来复读之前已经上了两年大学。但在大学的两年,他“一直需要扶墙走”。那是由于在大学专业不对口等原因,他抑郁情绪严重,经常靠近走廊就想跳楼。在重度抑郁的情绪下,他终止上大学,决意复读。
在高山学习一年,他成功摆脱了过往的阴霾,成功考上华南理工大学。邓飞文记得,圆梦后,这位学生还去了西藏旅行,旅途中给他和校长张惠各带了一盒沙子。那是雅鲁藏布江旁捡来的沙子,被小玻璃瓶装着,里面还有两颗种子,就像在高山重新发芽的少年,给他人带来的希望。
“学生们好励志”,这位有17年教龄的副校长说道:“我们反过来深受鼓舞。”
在高山学校,努力及上进是共同存在于师生之间的。如同这所有着28年历史的复读培训学校墙上所写的:“奇迹之所以是奇迹,是因为它发生了;在高山学校,人人都可以创造奇迹,而努力是它发生的唯一途径;除非你甘于平庸。”
广报高山学校是由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高山文化培训学校联合举办的全日制高考备考学校,前身为1997年创办的广州高山文化培训学校。在创办至今的20多年间,高山学校积累形成“七段十五层”作文法等特色高考备考体系,成功帮助近3万名学生考入了理想中的大学。有意了解学校情况的同学或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唐老师。电话:13533685857(微信同号)
来源:南风窗N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