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南定安县的椰林深处,有个叫“南海农场”的地方。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曾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第1师10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年轻人带着背包和理想来到这里,把青春种进了橡胶林里。今天咱们就聊聊这段不算太远的往事。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的定安南海农场:一段藏在海南的集体记忆
在海南定安县的椰林深处,有个叫“南海农场”的地方。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曾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第1师10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年轻人带着背包和理想来到这里,把青春种进了橡胶林里。今天咱们就聊聊这段不算太远的往事。
一、从“农场”到“兵团”:一夜之间换军装
1969年,海南的农场突然“变样”了——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原本种地的农场职工穿上了绿军装,扛起了“屯垦戍边”的担子。定安的南海农场被编为“第1师10团”,听起来像部队番号,其实是“一边种地、一边守边”的特殊队伍。
- 干啥活?
白天割橡胶、种水稻,晚上还要练队列、学射击。老职工陈阿伯记得:“那时候割胶刀和步枪一样重要,胶林就是‘战场’,树坑就是‘战壕’。”
- 住哪儿?
住的是竹笆墙、茅草顶的“干打垒”房,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但大伙儿心气儿高,宿舍墙上贴满“屯垦戍边”的标语,门口还种着从老家带来的指甲花。
二、知青来了:胶林里的青春故事
1970年代,大批知识青年从广州、汕头等地来到海南农场。南海农场也来了几百名知青,他们管这里叫“兵团十团”,把城里的新鲜事儿带进了胶林。
- 劳动场景:
凌晨三点起床割胶,每人负责几十棵树,头戴胶灯,手握胶刀,在树干上割出“S”字形的线条,乳白色的胶乳顺着竹槽流进铝碗。知青小李说:“刚开始割得深浅不一,师傅骂‘你这是给树挠痒痒呢’!”
- 苦中作乐:
没有电视和手机,晚上围坐在煤油灯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者用破收音机听广播。场部每月放一场露天电影,消息提前三天传遍全团,人们搬着竹凳从各个连队赶来,银幕前后都挤满了人。
三、兵团撤销:脱下军装还是“农场人”
1974年,兵团撤销,南海农场又变回“国营南海农场”,职工们脱下军装,继续种地。但有些东西没变——
- 橡胶还是“主角”:
虽然不穿军装了,但割胶的手艺没丢。农场从“兵团十团”变回“南海农场”,但职工们还是习惯说“当年在十团的时候”。
- 留下的印记:
场部旧址还留着当年的办公楼,青砖墙上“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虽已褪色,但还能看清轮廓。农场的老职工宿舍区,有人在原来的“连队食堂”旧址开了小卖部,卖着和当年一样的搪瓷缸。
四、现在的南海农场:胶林依旧,岁月换新
如今走进南海农场,橡胶树还是一眼望不到边,但割胶的方式变了——年轻人用手机APP监控胶树长势,机械化割胶代替了手工刀。农场里盖起了新楼房,当年的茅草屋变成了“知青文化陈列室”,里面摆着旧胶鞋、粮票、知青日记。
- 老职工的回忆:
70岁的王阿婆坐在胶树下择菜,指着不远处的橡胶树说:“那棵树是我18岁种下的,现在都抱不动了。”她的孙子在农场开观光车,载着游客看胶林,给他们讲“兵团十团”的故事。
- 不变的情怀:
每年都有当年的知青回来“寻根”,在老宿舍前拍照,去曾经割胶的林段走一走。有人在树下埋了酒瓶,里面装着当年的粮票和一封给青春的信。
名字会变,记忆不变
从“兵团十团”到南海农场,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胶林里的汗水和笑声。那些在橡胶树下度过的青春,那些凌晨三点的胶灯、露天电影的喧闹,都成了一代人抹不掉的记忆。下次路过定安,不妨去南海农场看看,听听胶林的风声——那里面,藏着海南农垦最朴实的过往。
来源:大海中勇进的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