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见农人,却有满堂堂的农产品。山楂、核桃、粉条、花生、大米、小米、石磨面、小磨香油、纯粮醋......30多种农产品走出太行山、黄河滩,聚集在这里,走向千家万户。
高新区振中街道振兴社区干部在展示特色农产品。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文/图
在高新区振中街道振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一楼的一间屋子有个别样的名字:惠民农屋。
不见农人,却有满堂堂的农产品。山楂、核桃、粉条、花生、大米、小米、石磨面、小磨香油、纯粮醋......30多种农产品走出太行山、黄河滩,聚集在这里,走向千家万户。
一个城市社区,为何办起了特色农屋?振兴社区党委书记王淑静打开了话匣子——今年春节前,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振兴社区举办了一场年货节,山货变俏货,居民津津乐道。
振兴社区下辖8个小区,人口7200多人,这两年通过探索实施红色物管会、交叉任职等机制,基层治理更加有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社区”“河南省五星党支部”“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志愿服务站示范点”“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能不能变成常态化的对接机制?社区搭好台,农产品进城,群众得实惠,更好地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度、惠民为民的温度。”火爆的年货节,引起了振中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举的注意和思考——一方面,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家庭消费不断升级,吃得健康、吃出美味成为时下人们的追求,而打通城乡通道既促进了农户增收,又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振兴社区每年举办的各类活动多达三四百场,倘若采用积分换奖品的办法,就能充分调动志愿者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回馈”看得见摸得着。
说干就干。物理空间是现成的,名字就叫惠民农屋,农产品如何保证量足价稳、质量可靠?他们坚持精中选精、优中选优的原则,很快吸引了本地乃至周边县的农产品聚集而来。“农业合作社送货上门,价格比商超低且明码标价,居民扫码购物,社区只牵线搭桥不收一分钱。”王淑静快言快语地说,像一袋延津熟花生装有2斤,标价为16元,比市场上便宜2元。
惠民农屋一角,还设置了直播间,社区干部、宅家的宝妈们借助抖音平台,推介家门口的特色农产品。从抖音平台获悉惠民农屋这一信息后,红旗区小店镇殷庄村党支部书记孙红昌把村里的小磨香油、芝麻酱等产品送到了这里。
在环境治理、反诈宣传、矛盾调解等事务中,注册的志愿者和热心居民积极响应,每参与一次就进行相应积分。社区制作了1分、3分、5分不同的积分卡,参与者拿着积分卡就能兑换惠民农屋合作方捐赠的物品。
“小农屋、大平台,好产品、惠多方,可谓一举多效。”王举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惠民农屋管理机制,始终坚持公益性、便民性原则,适时推广铺开这一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