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穆宗李恒(原名李宥),从当太子到即皇位,一波三折,《宪宗卷》里说过,这里就不复述了。
大家好,我是浅薄无知的历史爱好者——滚滚君。
《后宫拾遗录·穆宗卷》的主角,是唐穆宗的四位妃子和三位皇后:
才人郑氏
昭仪张氏
贤妃杨氏
贵妃武氏
恭僖皇后王氏
贞献皇后萧氏
宣懿皇后韦氏
穆宗朝肯定还有其他妃嫔,只是没有留下记载。
这七位后妃的故事,我们分为两期,这一期讲四妃,下一期讲三后。
讲述四位妃子之前,先简单说一下穆宗朝情况。
唐穆宗李恒(原名李宥),从当太子到即皇位,一波三折,《宪宗卷》里说过,这里就不复述了。
穆宗即位之后,尊母亲郭贵妃为皇太后,又册封了妃嫔,却始终不立皇后,那么:
他的三位皇后是怎么来的?
唐朝中后期真的不立皇后吗?
有几重因素影响着皇后的册立?
……
这些问题,都会在下期解释。
唐穆宗在位四年左右,时局勉强算稳定,他在军事上“求姑息”,生活里重享乐。
某天,穆宗跟宦官们打毬——打毬,又称打马毬(球)、击毬(球)、击鞠,这是唐代存在感非常高的一项运动,需要在专门的场地,一边骑马、一边用毬杖来打毬。
这次打毬的过程中,有个宦官像是被什么东西打中了一样,坠马了。
坠马的宦官怎么样,史书没说;倒是看到别人坠马的穆宗,吓得不轻,直接中风卧床,不跟外界联系了。
大臣们见不到皇帝,急得不行:
你人又不出来,又不立皇后,又不立太子,我们怕你死了没人接班,朝廷会乱套,赶紧让你的长子李湛当太子,别磨蹭啦~
不久,穆宗病情好转,出来见人了,也听从了大臣的建议,宣布立长子李湛为太子。
没过多久,唐穆宗病发,为求长生还吃上了“金石之药”,最后在三十岁不到的年纪驾崩。
郑才人
张昭仪
杨贤妃
武贵妃
妃子们很难在《后妃传》拥有“专属词条”,因此本期四位主角的故事,都是从各种史料里拼凑出来的。
主角们的出场顺序,也不是按照时间先后或地位高低,而是按照滚滚君的写作“习惯”——我也说不清什么“习惯”,简单说就是乱讲。
张昭仪,生有一女淮阳公主:
淮阳公主,张昭仪所生。下嫁柳正元。
——《新唐书·卷八 诸帝公主传》
张昭仪和淮阳公主母女的记载极少,希望将来能发现更多关于她们的史料吧。
这位当过才人的武贵妃,是不是武则天家族的后人,我们也不知道,只能说可能性很大。
武贵妃熬过了穆宗朝,在文宗大和年间去世:
义丰公主,武贵妃所生。下嫁韦处仁。薨咸通时。
——《新唐书·卷八 诸帝公主传》
穆宗贵妃,武氏。本才人,义丰公主母也。大和中追赠。
——《永乐大典·卷之两万四百七十八》
此外,史书还记载,武贵妃有一个女儿义丰公主。
唐故京兆韦氏义丰公主赠宋国长公主墓志铭并序
贵主即穆宗皇帝长女。幼以淑问流芳,懿德推美。爰封上公之主,弍叶下嫁之仪。先是大和八年(834年)七月廿三日,封为义丰公主,降於京兆韦氏。……外族武氏,亦宫闱淑德,后册为妃,光佐穆皇,助其阴教。
先解释一下,墓志铭标题里之所以出现“京兆韦氏”这四个字:
《唐故京兆韦氏义丰公主赠宋国长公主墓志铭并序》
是因为驸马韦处仁出身京兆韦氏,早年间病逝,公主去世后与他合葬,所以墓志铭标题里有这四个字。
墓志铭里提到的义丰公主得到封号与出降的时间,与史书有争议,这个争议与公主的人生经历,我们都放到公主系列里详细说。
这一部分的主角是武贵妃,我们就只提取墓志铭里与她相关的信息来做推测。
武贵妃是穆宗的“潜邸旧人”(唐朝应该不是这个叫法,但这里我们就取这个大致的意思),在穆宗还是皇子、亲王的时候,生下了女儿义丰公主。
等到穆宗即位,武贵妃被册封为妃——公主墓志铭只记载其母为“妃”,这应该不是四妃之位,而是一个笼统的称谓。
前面说过,武贵妃初封才人,去世后追赠贵妃,所以墓志铭说的“妃”,可能就是指“才人”。
她在穆宗朝有没有升职过,就不知道了。
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武贵妃去世,终年大约三四十岁,被追赠:
其实滚滚君有一个小疑问。
如果皇帝的某位妃子去世,皇帝给这位妃子追赠贵妃或皇后,这个比较常见。
如果皇帝去世了,这个妃子没孩子,没多久也去世了,新皇帝也可能会给妃子追赠。
比如,唐高宗就将唐太宗的妃子徐惠,追赠为贤妃:
太宗贤妃徐氏,名惠。……永徽元年卒,时年二十四,诏赠贤妃,陪葬于昭陵之石室。
如果皇帝去世了,妃子有孩子,这孩子没有当皇帝,就是一般的亲王公主,那么这个妃子(无论是贵妃、是才人、还是采女)作为亲王公主的生母、新皇帝的庶母,会晋升为太妃/仪,然后就不会再晋封或追赠了。
滚滚君知道,在后世朝代,新皇帝可以给老皇帝的妃嫔晋封,比如太嫔晋为太妃,太妃晋为贵太妃。
但唐朝没有“太嫔”、“贵太妃”的说法,只有“太仪”、“太妃”。
亲王生母封太妃,公主生母封太仪,不过事实上,公主生母可能封太妃,亲王生母也可能封太仪。
那我们来看武贵妃的情况,她熬走了穆宗,在文宗朝的大和年间去世。
作为文宗的庶母,又有亲生女儿义丰公主,她应该早就当上太妃/仪了,为什么去世后被追赠为贵妃呢?
太妃/仪➡️贵妃 ?
太妃/仪与贵妃,前者的身份是“亲王公主的母亲”,后者的身份是“现任皇帝的妃子”,都不是一个“身份系统”,这种追赠方式就有点奇怪。
滚滚君只想到一种解释:
太妃/仪的封号,是要跟着亲王公主的封号来的。
武贵妃是在大和年间(827~835年)去世的,她的女儿是大和八年(834年)才被册封为义丰公主的:
先是大和八年七月廿三日,封为义丰公主,降於京兆韦氏。
也就是说,武贵妃生前可能没有看到女儿获封公主,所以自己也没有得到太妃/仪的封号;或者说,不管武贵妃的女儿何时获封公主,武贵妃自己的身份一直是穆宗才人。
所以她去世后,才被文宗追赠为贵妃——当然,这个贵妃,表示的是穆宗贵妃。
以上都是滚滚君的猜测,大家听听就好~
郑氏为才人制
敕古者天子设六宫以诏内理,是以关雎乐得淑女,忧在进贤,将听鸡鸣之诗,岂惟鱼贯之序。郑氏山东令族,海内良家,每师班女之文,尝慕樊姬之德,桃姿焜燿,兰行馨香,爰用择才,冀无伤善,勉当选进之重,无忘平和之心,可才人。
——《唐大诏令集》/《全唐文》
这封制书的作者是唐朝中期大臣、文学家元稹,从他的仕途看,他写这篇制书的时候,不是宪宗朝就是穆宗朝。
如果制书撰写发布于穆宗朝,这位郑才人就是穆宗妃嫔。
穆宗朝是否有一位郑才人呢?还真有。
穆宗的第四女金堂公主,就是郑才人所生:
金堂公主,始封晋陵。下嫁郭仲恭。薨乾符时。
——《新唐书·卷八 诸帝公主传》
史书上只记载了金堂公主的封号、驸马和她去世的大致时间,没有记载她的生母是谁。
但金堂公主的墓志铭内容保存下来了,里面明确写到,公主的母亲是“郑才人”。
这位郑才人,和制书里的郑才人是同一个人么?
如果制书里的郑才人确实是穆宗妃嫔,且穆宗朝只有一位姓郑的才人,那就肯定是同一个。
也不排除有一种情况:穆宗朝有两位才人姓郑,一位是制书里的郑才人,另一位是金堂公主的母亲郑才人。
这种情况几率也不大,后宫同时有几位同姓的妃嫔很常见,但两个同姓妃嫔同为五品才人,就不太常见了。
唐故金堂长公主赠凉国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
凉国大长公主,亲宪皇孙,穆宗皇帝第四女也。……凉国以长庆元年初封晋陵公主,开成中改封金堂,母曰郑才人,寻殂。
郑才人也是唐穆宗的“潜邸旧人”,大约在穆宗当太子时,生下了女儿金堂公主,公主在穆宗诸女中排行第四。
穆宗即位后,郑才人被封为才人。
她叫什么名字?在穆宗朝有怎样的经历?有没有其他子女?就不知道了。
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郑才人去世,终年大约四五十岁。
金堂公主的墓志铭里,将母亲称为“郑才人”,说明郑才人不仅在穆宗朝没有晋升,在穆宗驾崩后也一直没得到太妃/仪的封号。
如果说,前面的武贵妃没有封太妃/仪,可能是因为她的女儿还没被册封公主;那么郑才人去世的时候,女儿早已获封公主,为什么她一直没有太妃/仪封号呢?为什么去世后也没有追赠呢?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时局不稳、皇位继承混乱,所以先帝妃嫔的册封一直延后,有的拖到去世才追赠,有的去世后也得不到应有的封号。
我们先看史书。
《旧唐书》说,穆宗第八子李溶的生母,是杨贤妃:
《新唐书》则说,李溶生母的身份不详:
穆宗五子:恭僖皇后生敬宗皇帝,贞献皇后生文宗皇帝,宣懿皇后生武宗皇帝; 余二王(包括安王李溶),亡其母之氏、位。
——《新唐书·列传·卷七 十一宗诸子》
杨贤妃的墓志铭没有被发现,但李溶的墓志铭流传下来了。
墓志里更正了李溶的排行,他不是第八子,是第四子,其母为某太妃:
大唐故安王墓志铭并序
王讳溶,穆宗皇帝之第四子,母曰【字迹模糊】太妃。
——《大唐故安王墓志铭并序》
太妃的姓氏比较模糊,到底是哪个字,不能确定。
把这些综合起来看:
杨贤妃也是唐穆宗的“潜邸旧人”,在穆宗当太子时生下李溶;
穆宗即位后,杨贤妃有了贤妃封号;
穆宗驾崩后,杨贤妃成为太妃。
非常丝滑,晋升、册封也没有延后,那么……争议点在哪呢?
在于——
以上的经历,是李溶生母的经历,但李溶生母是否为杨贤妃,要打个问号。
《旧唐书》说李溶的母亲是杨贤妃,这一点在《新唐书》和墓志铭里都不能确定。
最重要的是,唐穆宗的儿子唐文宗,也有一位杨贤妃,且这位杨贤妃跟李溶的结局,还绑定到一块儿了。
这个渊源,放《文宗卷》里详细说,这里简单提一下:
文宗朝杨贤妃很受宠爱,想让文宗立弟弟李溶为继承人,没成功,文宗死后,杨贤妃和李溶都被杀了。
也就是说,穆宗朝的杨贤妃是李溶的母亲,文宗朝的杨贤妃想推李溶上位。
李溶的母亲与盟友,同姓、同封号,是不是太巧了?
在《贤妃嬖宠:唐代后妃史事考》(作者:陈丽萍)中,作者对李溶生母的身份提出了三种推测:
第一种,她就是杨贤妃,跟文宗朝的杨贤妃只是恰好同姓、同封号。
第二种,她姓杨,但封号不详,只因跟文宗朝的贤妃同姓、文宗朝的贤妃又跟李溶结盟,就被《旧唐书》误称为贤妃。
第三种,她的姓氏封号都不详,被《旧唐书》误写为杨贤妃。
此外,还有一种分析认为,不管李溶的生母有没有封过贤妃,都可能姓杨,与文宗朝杨贤妃同宗同族。
正因为有这一层亲戚关系,杨贤妃和李溶才会结盟。
以上都是推测,说来说去:
穆宗朝,是否存在一位杨贤妃?
不确定。
我们能确定的是:
李溶的生母,是穆宗朝的妃子,熬走了穆宗,获得了太妃封号。
或许她见证了混乱的皇位更迭,目睹自己的儿子卷入其中,事败身死……只是她的悲伤,她的经历,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多少记载。
本期的最后,不升华了,讲点感想。
滚滚君之前陷入过一个误区:
认准某个“规则”之后,完全不考虑具体情况和时间的变化。
比如,面对武贵妃的追赠、还有之前文章里太仪/妃的册封等问题,以前的我肯定开始钻牛角尖了:
规则明明不是这样啊!为什么不符合规则呢?
后来我慢慢意识到:
古代的规则,不是“规则怪谈”,它会根据时间、情况而变化。
如果不考虑“变化”,不考虑时代背景,只盯着某一个“规则”去求答案,是求不到结果的。
滚滚君之所以思维僵化、爱钻牛角尖,明明道理都懂却总是做不到,本质在于水平太低、认知有限和自以为是。
与其纠结答案,不如在努力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多看些史料论文。
了解多一点点,无知少一点点,滚滚君就可以离“答案”更近一点点。
本来想讲点感想,没想到端了一碗鸡汤,滚滚君先干为尽,大家随意~
我们下期见!
来源:吃竹子的滚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