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明时间:1834年(第一台实验性电动车由托马斯·达文波特制造),但首款量产纯电车为1996年通用EV1。
一、动力形式分类与技术起源
1. 纯燃油汽车(ICE)
发明时间:19世纪末(卡尔·本茨于1886年推出第一台量产汽车)
原理:完全依赖内燃机(汽油/柴油)燃烧燃料驱动车辆。
优点:技术成熟、补能便捷、高速性能稳定。
缺点:高油耗、尾气污染、热效率低(仅30%-40%)。
2. 纯电动汽车(BEV)
发明时间:1834年(第一台实验性电动车由托马斯·达文波特制造),但首款量产纯电车为1996年通用EV1。
原理:完全依赖电池供电驱动电动机。
优点:零排放、低噪音、使用成本低(电费仅为油费1/3)、结构简单。
缺点:续航焦虑(依赖充电设施)、电池成本高、低温性能衰减。
3. 混合动力汽车(HEV)**
发明时间:
首款混动汽车:1896年阿姆斯壮辉腾(非量产)
首款量产混动:1997年丰田普锐斯(THS系统)
分类:
串联式(增程式):发动机仅发电,电动机驱动(如理想ONE)
并联式:发动机与电动机均可驱动车轮(如本田i-MMD)
混联式:结合串并联优势(如丰田THS)
优点:油耗低(市区工况节能显著)、续航长、无需外接充电。
缺点:结构复杂、成本较高、高速工况能耗优势减弱。
4. 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
发明时间:1900年费迪南德·保时捷为Lohner-Porsche电动车加装燃油发电机
原理:发动机仅作为增程器发电,电动机全程驱动。
优点:
- 纯电驾驶体验(无换挡顿挫)
- 结构简单、故障率低(发动机不参与驱动)
- 可油可电,无续航焦虑
缺点:高速工况能耗较高(能量二次转换损耗)。
二、混动技术细分:单挡、多挡与变速逻辑
1. 单挡DHT(混动专用变速器)
代表技术:丰田E-CVT、比亚迪DM-i
原理:电动机与发动机通过行星齿轮组直连,无物理挡位切换。
优点:
- 平顺性极佳(无换挡顿挫)
- 成本低、结构紧凑
- 市区工况油耗优化显著
缺点:高速加速能力较弱,依赖电机高转速性能。
2. 多挡DHT(2-3挡变速)
代表技术:长城柠檬DHT、吉利雷神Hi·X
原理:通过多挡齿轮组调节发动机与电动机的转速匹配。
优点:
- 全速域动力输出更高效
- 高速工况油耗表现更优
缺点:
- 换挡逻辑复杂,易产生顿挫
- 制造成本高,故障率相对较高
四、未来发展趋势
1. 纯电动
技术突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0%)、超充技术(5分钟充电80%)
市场方向:充电网络普及、换电模式推广(如蔚来)。
2. 混动与增程式
混动:向单挡直驱演进(如比亚迪DM 5.0),通过AI优化能量管理。
增程式:
- 提升增程器热效率(如FF的AI混增系统,热效率目标50%)
- 拓展应用场景(如FF计划覆盖航空、船舶领域)。
3. 燃油车
逐步淘汰:欧洲2035年禁售燃油车政策推动转型。
过渡角色:合成燃料(e-Fuel)或成保留内燃机的环保方案。
五、行业争议与选择建议
争议焦点
增程式是否“多此一举”:反对者认为能量转换效率低,支持者强调结构简化带来的可靠性提升。
单挡 vs 多挡DHT:单挡胜在经济性,多挡强在性能全面性。
用户选择指南
-城市通勤:优先纯电动或增程式(如理想L系列)。
长途高频:混动多挡DHT(如吉利雷神Hi·X)或燃油车。
性价比导向:单挡混动(如比亚迪秦PLUS DM-i)。
结语:技术多元化的必然性
从保时捷的增程雏形到丰田的混动革命,再到FF的AI混增系统,动力形式的演变始终围绕效率与体验的平衡。未来十年,纯电、混动、增程式将长期共存,而选择权终将回归用户的实际需求——无论是追求“零焦虑”的增程式拥趸,还是青睐“极致能效”的混动用户,技术进步终将让每一类驾驶者找到最优解。
来源:时代汽车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