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207年,咸阳宫的血色尚未褪去——秦二世胡亥刚被心腹赵高逼死,这位权倾朝野的“中丞相”正欲登基,却在宗庙前被新立的秦王嬴子婴当众斩杀,三族尽灭。从“指鹿为马”操控朝政,到弑君谋逆,赵高为何在权势巅峰突然陨落?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人野心的终结,更是大秦王朝崩
公元前207年,咸阳宫的血色尚未褪去——秦二世胡亥刚被心腹赵高逼死,这位权倾朝野的“中丞相”正欲登基,却在宗庙前被新立的秦王嬴子婴当众斩杀,三族尽灭。从“指鹿为马”操控朝政,到弑君谋逆,赵高为何在权势巅峰突然陨落?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人野心的终结,更是大秦王朝崩塌前的最后一抹血色。
赵高的崛起,始于秦始皇时期的“沙丘之变”。作为秦始皇的近侍宦官(一说为“宦人”,非后世阉宦),他精通律法、擅长书法,深得始皇信任,甚至被任命为少子胡亥的老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临终前留下遗诏,命长子扶苏回京继位。
但赵高深知,扶苏与大将蒙恬关系密切,若扶苏登基,自己必失宠。他随即拉拢丞相李斯,以“扶苏继位后李斯相位难保”为诱饵,两人合谋篡改遗诏:赐死扶苏与蒙恬,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继位后(即秦二世),赵高因“定策之功”被封为郎中令,掌控宫廷禁卫,从此开启专权之路。
为巩固权力,赵高第一步是清除异己。他先诬陷蒙恬之弟蒙毅“曾阻挠胡亥继位”,将其赐死;又借胡亥“沉迷享乐、不愿听逆耳之言”的心理,建议“用重刑震慑群臣”,导致秦朝法令愈发严苛,官吏人人自危。公元前208年,赵高将矛头指向昔日盟友李斯——他设计陷害李斯“通敌谋反”,李斯被腰斩于咸阳街头,家族被灭。此后,赵高升任中丞相,朝中大小事务皆由他决断,连胡亥都被他架空,成了“深居宫中的傀儡”。
最能体现赵高权势的,是“指鹿为马”的典故。一次朝会,赵高牵来一头鹿,却称其为“马”。胡亥笑道:“丞相错了,这是鹿。”赵高却让群臣表态,畏惧他的人纷纷称“马”,敢说“鹿”的人后来都被他以各种罪名处死。经此一事,赵高彻底摸清朝堂动向,也让胡亥意识到自己早已被架空,但此时的他,已无力反抗。
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陈胜吴广起义虽被镇压,但项羽、刘邦率领的反秦义军已逼近关中: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溃秦军主力,刘邦则率军西进,直逼咸阳。面对危局,胡亥终于对赵高产生不满,派人斥责他“平叛不力”。
赵高深知,胡亥一旦醒悟,自己必遭清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他以“宫中不安全,需调兵护卫”为由,派女婿阎乐(时任咸阳令)率千余名士兵包围望夷宫,自己则躲在幕后操控。阎乐闯入胡亥寝宫,历数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的罪状,逼其自尽。胡亥曾哀求“愿为万户侯”“愿为平民”,均被拒绝,最终拔剑自刎,年仅24岁。
胡亥死后,赵高的野心彻底暴露。他取下胡亥的玉玺,佩戴在自己身上,准备登基称帝。然而,当他走上大殿时,却发现“群臣皆低头不语,无人朝拜”——秦朝虽乱,但“君臣名分”的观念仍在,百官不愿承认一个宦官出身、弑君谋逆的人做皇帝。赵高见状,也意识到“天怒人怨,登基必遭反噬”,只能暂时放弃帝王梦,决定立一位嬴氏子弟为秦王,自己继续掌控实权。
他选中的,是秦始皇的孙子、扶苏的儿子嬴子婴。赵高之所以选子婴,一是因为子婴在宗室中声望不高,看似容易控制;二是他想以“立秦王”的名义缓和朝野不满,为后续篡权铺路。不过,赵高为了降低子婴的身份、削弱其合法性,故意违背“天子称皇帝”的制度,只让子婴称“秦王”,理由是“六国复立,秦地缩小,不宜称皇帝”——这一细节,也为子婴的反击埋下了伏笔。
子婴虽看似“柔弱”,却深知赵高的狠毒。他私下与两个儿子和心腹宦官韩谈商议:“赵高杀胡亥,本想自己称帝,只是怕群臣反对,才立我为秦王。他迟早会杀我灭口,不如先下手为强。”
按照秦朝礼制,新王继位前需前往宗庙祭祀祖先,接受传国玉玺。赵高多次派人催促子婴前往宗庙,子婴却以“生病”为由,迟迟不去。赵高起初以为子婴真的胆小懦弱,并未在意,直到祭祀期限临近,他失去耐心,决定亲自去请子婴——他认为,子婴不过是个无实权的傀儡,自己亲自上门,对方绝不敢反抗。
正是这份傲慢,让赵高踏入了死亡陷阱。当赵高来到子婴的斋宫,刚进门便呵斥:“宗庙祭祀是大事,大王为何迟迟不去?”话音未落,早已埋伏在两侧的韩谈等人突然冲出,手持利刃刺向赵高。赵高猝不及防,当场被杀。子婴随即下令,将赵高的尸体拖到咸阳街头示众,并诛灭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曾经权倾朝野的“乱秦之贼”,最终落得身首异处、家族覆灭的下场。
子婴杀赵高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智慧:他利用赵高的“轻视”,以“称病”为诱饵,让赵高放松警惕;又选择在斋宫(而非皇宫)动手,避开赵高掌控的宫廷禁卫;最后以“诛灭三族”的狠辣手段,彻底清除赵高的势力,震慑朝野。这场反击,不仅展现了子婴的冷静与果断,更让濒临崩塌的秦廷暂时恢复了秩序——可惜,此时的秦朝已病入膏肓,子婴虽除了赵高,却挡不住刘邦大军的脚步。
赵高死后仅46天,刘邦便率军抵达咸阳城外。子婴见大势已去,身着白衣,乘坐素车,捧着传国玉玺和兵符,在轵道旁向刘邦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死子婴,纵火焚烧咸阳宫,大秦王朝彻底灭亡。
赵高的死亡,为何没能挽救秦朝?因为他乱秦的伤害早已深入骨髓:他篡改遗诏,让昏庸的胡亥继位,错失了扶苏可能带来的“改革良机”;他滥杀忠臣,导致秦朝朝堂无可用之才,军事上失去蒙恬等名将;他推行苛政,激化了民怨,让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了反秦浪潮的导火索。等到子婴杀赵高时,秦朝的统治基础已完全瓦解,人心尽失,即便没有赵高,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从历史角度看,赵高的死,是“恶有恶报”的必然结果。他一生追逐权力,以阴谋诡计践踏律法、弑杀君主,最终死于自己扶持的“傀儡”之手,堪称讽刺。而他的故事,也成了后世警示“宦官专权”“权臣乱政”的经典案例——从汉朝的“十常侍之乱”,到唐朝的“甘露之变”,历代统治者都以赵高为戒,严防宦官或权臣掌控朝政,影响国运。
赵高的死亡,没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只有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却浓缩了大秦王朝最后的混乱与悲凉。他用阴谋开启了乱秦之路,最终也死于阴谋;他想掌控别人的命运,却没能看清自己的结局。当他的鲜血洒在斋宫的地面上时,不仅终结了自己的野心,也为存在仅15年的秦朝,画上了最后一个血色句号。而“赵高之死”的故事,也跨越千年,提醒着世人:权力可以让人登顶,也可以让人坠落,唯有敬畏规则、心怀底线,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