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省区划变迁的一串旧账:从建国时的10个专区,到现在的11个地级市,还真不是一笔一划就定死的事。咱河北人总爱问:区划怎么改来改去,这十一市到底是咋蹚出来的?有些事说起来热闹,其实里头还真有不少拧巴和讲究。
河北省区划变迁的一串旧账:从建国时的10个专区,到现在的11个地级市,还真不是一笔一划就定死的事。咱河北人总爱问:区划怎么改来改去,这十一市到底是咋蹚出来的?有些事说起来热闹,其实里头还真有不少拧巴和讲究。
拿河北来说,谁家亲戚不是“粮食大省”“人口大省”这一套挂嘴边?其实,光有这些标签,咱们还是得琢磨琢磨,这块地儿的命运是随着国家的风向变紧变松的。7400万人的省份,可别小瞧了一个小县,一块土,一时的格局变动都可能让某个家庭的命运跟着拧两圈——谁家祖坟在保定,谁家后代跑唐山,大城小县的分合,真跟每家饭桌上都少不了点瓜葛。
河北这地方,从地形到风俗,都有点“两头倚山中间散开”的意思。你说张家口是大山环绕,真有点“易守难攻”的派头,而保定、邯郸、石家庄这一片,中原大平原铺开,看麦田都能看得心畅快。有意思的是,哪怕到了今天,咱河北的大县、老区改几遍,背后总有点“兵家必争”的影子——毕竟,历史上的燕云十六州,安住了多少动荡,也养出了不少“尚武”的脾气。
其实你要真论河北人的日常,也离不开一碗小米粥和“家里种的菠菜”。别慨叹什么统计数据,大豆面积147万亩,蔬菜一大片,这些数字后头,是村里大妈抱着菜篮子从地头回家的路,是孩子们在地头抢着挖土豆的午后。每一亩地,每一个县的分分合合,其实都是许多人真实活过的年代。或许,正是这些琐碎细节,在地图上被划过又擦去,才真让“区划调整”得多点余味。
说到历史上的区划变动,说实话,比现在的人事变动还复杂。元明清三朝拖拖拉拉,到清中期差不多才定了个“直隶省”,十二个府六个直隶州,看起来井井有条,可惜没过几年“军阀乱斗”又给搅浑了。顺天府、保定府、天津府,名字说起来威风,实际上哪一年归了谁,都没准。
清末一倒,民国刚立,地盘变得跟算盘珠子一样,随人拨拉。谁家掌权谁说了算,今天你属这个专区,明天可能彻底归地方行政。那些年,也就是个分分合合,但要真说清楚哪家县头的地界到底咋了,按图索骥都有点绕弯。大乱之后的抗战,河北成了抵抗日寇的“根据地集中营”——晋察冀、晋冀鲁豫,前线后方一茬一茬划着圈。许多河北人家,就是那几年“根据地”里,祖辈写信都绕不上圈。
到了建国,日子总算定了点,河北划下了10个专区,有点像城市“管片”,天津专区、通县专区、衡水专区……但你可别以为这就是一成不变了。五十年代直辖市也只盯着主城管,城外县区都归专区,说句玩笑话,谁要家在北京五环外,祖辈那会儿还是河北人呢。天津也差不多,滨海新区那一大片,地界变过不止一回。
专区这套划分,也就捱了不几年。1952年,察哈尔省一撤,河北多了张家口一带。衡水专区没撑两年,被三家瓜分。那会行政区划调整,感觉像过年分糖,每家多几颗。邯郸市一拔高,成了地级市,还不忘留个专区;峰峰矿区一下升格,结果一年就撤,风头一过两手空。
你要真看热河省撤销那段,还挺有故事。承德这地儿,从前是满族皇家的避暑山庄,地名听上去就有点野;归了河北后,承德专区一组,这边的大山小县就像走亲归家,一下有了新身份。峰峰地级市这一年撤得干脆,想来也是官帽换得太迅速,让人心里有点不踏实。
到了1958年,通县专区散了,北京外围那些县直接归央管了。有人家那会儿祖籍一夜变成了“北京市民”,估计心里嘀咕,还是地头一亩麦子踏实。邢台专区也撤了,管辖的县扔给了石家庄和邯郸。天津市甚至被撤了直辖地位,差点就变回河北省会,好多人顺势搬“省城”,忙着进企划单位,生怕再掉转头。
但这年头区划调整快得惊人。59年张家口市升格,专区撤了,县级管理全都归市。60年更是一波“剧变”,石家庄、唐山、承德、保定、邯郸这些专区相继拜拜,地级市一波接一波地组建,有人家祖坟地在县界一划又换了东家。这阵子,河北专区算是全撤光了,地级市模式算是“站稳了脚”。
但好景不常,交通不便、通讯让人大喊头疼,管理混乱得市县都磕磕绊绊。61年一转身,又把专区给复建了,九个专区齐上阵,地级市这顶帽子又摔回去。河北人那时都要适应家里县级政府一夜换招牌,谁都说不定明儿去哪个区办事。
62年衡水专区一搞,又是十个专区格局。天津市风头又起,67年恢复直辖,河北丢了几块地。安次、廊坊,这些地名后来飘来飘去,五个县归天津,结果“廊坊地区”算是跟河北牢牢栓上了关系。其实咱廊坊人至今聊天还是说自己是“夹在京津之间,像家里老二”。
八十年代以后,河北经历了最彻底的“拆了重组”。83年秦皇岛市成立,唐山地区散了,县份归唐山和秦皇岛。有六个县级市直接升格地级市,大家伙都说以后自己地头好办事,房产证也换新招牌。但外围的各地区还没撤,地市和地区并立,那会儿体系像穿拉链,拉上拉下都有空隙。
88年廊坊地区撤销,地级市上阵,县区全划进廊坊。再往后,93年、96年、99年,石家庄、邯郸、邢台、承德、沧州、张家口、衡水、保定,拆拆并并,县归市,市归地,最后保定地区一撤,大局才算是定了——河北这十一地级市,终于板上钉钉。
说实话,这么多年的区划动荡,外人看是一张地图的变迁。可咱们河北人家家户户都能讲出点县改市、市拆区的杂事。谁家宅基地是哪个区,谁家后代跟着军队到哪个县,都是张地图之外更柔软的历史。现在去各地旅行,你能感受到,有些街巷还是早年专区的影子,有些地方老街还挂着“专区行署”的旧门牌。河北区划变迁,好像一场不慌不忙的家庭搬家,总有点不舍和新鲜感夹杂其中。
故事说到这儿,谁知道以后河北会不会还要再变一回呢?地图上的线能改,心里的家乡也许一辈子都在。河北的区划,每一代人都在这样的“折腾”里,过日子、打拼。或许这才是区划变迁背后的滋味。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