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满蒙之间的故事,谁说不是你我身边那些家长里短的翻版?两大家族,凑在一块本是为了利益,可偏偏总能闹出一幕幕意外。就像顺治帝——清朝头一位进中原的大皇帝,偏偏两次闹着要休了自己的蒙古皇后,把朝堂、后宫乃至整个满蒙联盟,搅成了一锅麻辣烫。有些事,外人只看热闹,真要细
满蒙之间的故事,谁说不是你我身边那些家长里短的翻版?两大家族,凑在一块本是为了利益,可偏偏总能闹出一幕幕意外。就像顺治帝——清朝头一位进中原的大皇帝,偏偏两次闹着要休了自己的蒙古皇后,把朝堂、后宫乃至整个满蒙联盟,搅成了一锅麻辣烫。有些事,外人只看热闹,真要细品其中的心思纠葛,可比宫斗剧还玄。
说起来,满清和蒙古这两家,一开始还真不像现在常说的“亲上加亲”。努尔哈赤刚开始出头的时候,那是带着女真部落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里蹿腾,身边人马也就是勉强能自保,对外蒙古这些铁骑世家只能小心翼翼地递个笑脸。科尔沁部,蒙古最硬的那一支,据说祖上还是成吉思汗的亲弟哈萨尔,血脉深、身份重。努尔哈赤刚起步时候,去找他们递话、送礼、拉关系,可人家根本不正眼瞧你。不是当时女真太弱吗?连北边叶赫这些本家,都可以联手割他一刀,那会儿的科尔沁,甚至还在叶赫这边出兵助阵,跟努尔哈赤压根不是一路人。
可架不住努尔哈赤有股子硬劲儿,打起仗来比谁都不要命。万历十一年那回古埒山大战,他带的人马少,但死磕到底,硬是把叶赫和九部联军打个稀里哗啦。科尔沁那时才算抬眼看看这位女真头领——不得了,他不是来给咱家做配角的。之后一来二去,双方话也多起来,关上门喝顿酒,嚼嚼那些打了败仗的旧事,彼此的态度也由冷变暖,关系才慢慢密起来。
但说到真正“联姻”,还得等到三十年后。努尔哈赤看准时机,自己主动去提亲,求娶了科尔沁王公明安家的女儿。也算是看懂了天下的麻烦事:一场盟约不如一桩婚姻结得牢。两家人一拍即合,蒙古的姑娘嫁到东北,女真人的儿子又娶了蒙古女子,这种亲上加亲,成了努尔哈赤日后的家规。十六个老婆里,硬是有两个科尔沁的女子,四个儿子,也都和蒙古贵族牵起了姻缘。这场婚姻,把满清的兴隆和蒙古的铁骑,绑在了一条线上,谁也抽不出身。
后来轮到皇太极掌权,这“满蒙联姻”索性玩成了顶配。他自己的一后五妃,全都是蒙古来的姑娘。而且不只是吃瓜群众眼中的政治婚姻,庄妃布木布泰,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孝庄太后。这位蒙古血脉的女人,后来成了顺治和康熙两朝的顶梁柱,真不是简单人物。清朝的宗谱里,联姻串成了两大家族的命根子:几百次,四百多姑娘嫁出去,一百五十几个台吉亲迎娶进门,科尔沁部的混血后代上千。满族皇室和蒙古贵族之间,如同绳结打成一团,再也分不开。
可这种看似牢不可破的家族联盟,还是抵不住“家里人闹矛盾”。顺治帝那会儿,眼前的蒙古姑娘全是自己亲戚。第一任皇后孟古青——说白了,还是表姐妹。这婚里头,亲情和政治利益,满满当当堆在一起。理应是喜事,但顺治却偏偏不买账,两次要废后,把这满蒙姻亲的好局搅了个大冒泡。
顺治本人生得性情急,年少丧父,登基后又被多尔衮压制,等到稍微能作主,心里有火就爱往外撒。成婚也没多久,他就反感起这位蒙古皇后来,嫌她“无能”“奢靡”“难以母仪天下”。大臣们围着劝,他总是铁了心。说起来,这里的“无能”,还真不是老百姓眼中干活不行,实质就是没生出孩子。无子嗣,这在皇室里是原罪。
但顺治的理由,看着有些牵强。两个人婚没结多久,顺治心思全在别处,自己都不理人家,哪里来的机会怀孕?还有一条,顺治总是翻出“多尔衮作主”这根刺,称皇后是继承摄政王安排的婚事,他没做主——其实打心眼里,他恨多尔衮。多尔衮这位叔父,掌大权压过皇帝,把顺治按在傀儡位上,多少年只能低头。等多尔衮死了,顺治马上清算老仇。那些由多尔衮敲定的东西,皇后位置首当其冲,顺治当然要翻牌。
顺治终于把孟古青降为静妃,迁出皇后寝宫。孝庄太后那边自然不好交代——侄女被废,娘家人难消气。好在太后稳得住,马上安排顺治再娶。还是蒙古科尔沁的姑娘,这份面子总算保住了。只是再婚后,顺治帝对这位新皇后也没多少感情。心里头早有了董鄂妃,新人来,只是走个形式。二婚皇后倒运气好点,大臣们死活不让再废,孝庄太后亲自护住封号,这才挡住顺治的第二波雷霆。
其实这些婚姻,外头看着是国家大事,当事人心里却不见得舒服。政治和亲缘,压在头上,就是一场牌局。顺治想要表达权力,不是靠“宠爱”,而是要向天下和蒙古人表态:谁是说了算的皇帝。这种心思,恐怕也只有身在紫禁城的亲历者才懂。
至于被废后的孟古青,清朝官方档案里突然断了记载。所有人嘴里再也不提静妃的下落,就像她从未存在。后世的人去东陵发函查墓,连清宫也说不清她的归宿——历史的迷雾,有时候就是这样故意留白。反倒是在朝鲜人的笔记里,能看到些许蛛丝马迹。京师做使,顺治十三年,朝鲜麟坪大君记下“废皇后随父离京,返回蒙古。”而朝鲜史书还有更奇的传说,说孟古青回家后还生了顺治的孩子,而且蒙古拒绝交孩于清廷——你说这是不是宫斗剧中的番外?
走到这里,其实故事也就是半段。满蒙联姻撑起了清朝初年的天下格局,却架不住个人恩怨夹杂其中。被废的皇后去了哪里?她的子嗣怎么了?清廷和蒙古真有那么多暗流?这些谜团,官书里讳莫如深,后世翻书只剩叹息。我们只知道,血与亲情,在权力和政治的夹缝里,有时连姓名都会被轻轻抹去。
到了今天,也许我们再说这些,只能拿来唠嗑:“你看那时候的帝王之家,脾气比邻居老太太还怪。宫闱冷暖,其实最是人心难测。”究竟是家国大势左右一切,还是个人情感能改天换地?恐怕答案,早葬在沉沉的史册背后。你说下一个真正的答案,要等多久才会有人翻出来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