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走在鮀城大地,处处都涌动着文明的气息。多彩活动浸润人心、志愿服务凝聚力量、文明笑脸闪耀幸福……在这片海滨邹鲁,文明实践如古树根脉,深植城乡肌理,滋养百姓心田。
行走在鮀城大地,处处都涌动着文明的气息。多彩活动浸润人心、志愿服务凝聚力量、文明笑脸闪耀幸福……在这片海滨邹鲁,文明实践如古树根脉,深植城乡肌理,滋养百姓心田。
近年来,汕头通过阵地“出新”、队伍“出色”、活动“出彩”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提升宣传教育服务群众质效,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方言俚语 话文明新篇
“南粤古树,见证岁月沧桑;绿美汕头,承载生态未来……”日前,在“汕护古树根植文明”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守护百年古树”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中,现场代表发起“古树认捐·绿美有我”守护认捐倡议。
在历史的岁月里,古树不仅是自然的瑰宝,更是文明的见证。汕头全市现有古树名木1211株,最老的1株古树(秋枫)位于潮阳区文光街道西门社区西岩静境,树龄约1200年。
如今,汕头对于古树名木的保护从“古树下的课堂”发展到全方位巡护。汕头今年将招募千名古树守护卫士,由承担结对守护任务的文明实践所站和学校会同属地自然资源部门相关专家,开展古树课堂、树洞清扫、古树生日会等系列内容。
“发动群众共同守护古树名木,有助于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传递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汕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林业正高级工程师林文欢看来,推动全民参与守护古树名木,将推动绿美汕头生态建设,展现汕头文化底蕴,塑造绿色生态文明的城市形象。
开展古树巡护活动,是汕头打造精神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在小公园,文化讲堂传承文脉;在渔船上,“百千万工程”故事入耳入心;榕树下,潮乐潮曲余韵悠长……在汕头,从城市到乡村,愈来愈丰富的文化活动和高品质的文化供给,让更多幸福照进百姓生活。
在这里,“大道理”“大政策”可以如此接地气——
用大白话、方言俚语与百姓唠家常,是汕头文明实践的一大特色。入渔港、上渔船、进渔村……去年初,汕头市南澳县开展“百千万工程”宣讲活动,志愿者登上渔船,与渔民相对而坐,将“百千万工程”娓娓道来。
汕头持续开展“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听‘百千万工程’故事”活动,宣讲员以家常话、大白话讲理论政策、讲产业发展、讲科技创新、讲乡村振兴,讲好讲活“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的喜人变化,进一步提高群众对“百千万工程”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在这里,文化“大餐”也不时呈上——
汕头文明实践活动有多热闹?且看一组数据:全市2024年共开展活动约5.6万场次,惠及群众超162万人次,打造“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列活动品牌,设置学科学理论、听“百千万工程”故事、体验特色文化、守护百年古树、过佳节过暑假等5个活动场景,用心意新意满满的活动让文明实践为群众所乐所盼。
此外,汕头市文明办还瞄准“一老”“一小”等群众关切领域和重点群体,融合各类文明实践场景创造性培育互惠、特惠、普惠项目,重点打造“同在阳光下”“阳光热线”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带动各区(县)分别培育了“护航心灵逐梦成长”“小候鸟·保优护航计划”等项目,寓教育于服务,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
一个个理论阵地、一节节文化课堂、一桩桩惠民实事……这些年,汕头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彰显出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小阵地”撬动“大文明”
在汕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遍布城市乡村、海岛渔村,以“润物无声”的姿态融入群众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汕头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167个,高标准建设示范中心(所、站)325个,落实“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的14个镇街、51个村居全面按示范标准强化阵地建设,推动文明实践与“百千万工程”双向赋能、同向发力。
怎样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既接地气又有人气的“百姓会客厅”,真正成为街坊邻居离不开的“第二个家”?
“孩子下楼就可以学习到各种文化知识,暑假过得很充实很开心。”汕头嘉顿社区业主林小姐坦言。近年来,嘉顿社区依托文明实践站在暑期开设的公益课堂,让众多孩子在家门口度过缤纷暑假。
类似于嘉顿社区的公益课,每逢暑期到来,汕头各区县积极开展“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活动,通过非遗体验、亲子研学、安全教育等活动,让文明实践阵地化身“加油站”“家空间”“新课堂”。
如今,“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已成为现实。此外,汕头推动各区(县)分别以红色文化、特区精神、文旅融合、华侨文化、乡村振兴、革命老区、生态旅游等为主题拓展建设实践基地(点)118个,串点成线打造主题文明实践带7条。
撬动“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彬园警史馆”等红色文物资源,与小公园片区实践所、实践站密切联动,延展了文明实践服务半径;盘活东里镇永定楼建设“侨批”特色实践基地,聚合统战、侨务力量为文明实践注入动能、丰富内涵。由点成串,由串成链,延伸扩面……汕头正加大力度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点亮精神文明建设“满天星辰”。
日前,汕头迴澜书院举办“妙手匠心”古籍修复体验课,国家图书馆授权的古籍修复领读人为市民揭开这一古老技艺的神秘面纱。在实操环节,大家现场参与互动体验,亲手体验古籍修复过程,在讲师的悉心帮助下,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顺利完成了修复作品,从中感受到古籍修复的细致与匠心。
在迴澜书院,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品牌活动热闹登场。汕头市文明办牢牢把握将岭南书院作为文明实践重要阵地的定位,将迴澜书院打造为全市唯一的市级文明实践基地,以“6+6>12”为目标布局6个实践区域、打造6个活动品牌,每年开展交互式、沉浸式、融合式的多彩实践活动近百场,实现全年12个月大门常开、活动常态、服务常在,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为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作出有益探索、立下示范标杆。
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区到海岛,从线下到线上……汕头正构建全域覆盖、标准规范、布局合理、便利群众的阵地网络,让汕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标配”。
打造“多线作战”文明实践队伍
人人都是文明的因子,人人都是文明实践行动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群众主体、共建共享,如何召唤、支持、激励更多人参与到文明实践当中,这是汕头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为此,汕头联动相关部门组建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等8类常备队伍,并结合属地特点延伸拓展建设特色队伍,建设起一支“1+8+N”文明实践队伍。
在龙湖区,区文明办与卫健局联合打造“文明健康医+益”实践项目,建立由61名优秀医护人员组成的健康科普专家库、健康科普讲师团,设置并公布了18类63个精品医疗健康课程,按群众需求点单已开展服务活动6场,惠及群众1500余名。在潮阳区,区文明办联合消防救援、应急管理等机构建立防溺水救援联动机制,打造“竹仔鱼”暑期学生防溺水实践项目,连续3年在全区24处溺水多发重点区域配备35名专职安全员。
近年来,汕头市文明办更是创新建立“文明播种人”队伍,通过发布“招募令”,募集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及有一技之长的热心群众等1359人按属地原则加入,打造一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志愿队伍,为文明实践注入长效动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汕头这座充满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来说,除了展陈,文化传播的方式少不了为百姓“讲古”。在汕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迴澜书院,“文明播种人”陈树平用潮汕民俗文化“歌册快板+讲古”形式讲述潮汕先辈的奋斗故事,激发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强劲动力。
陈树平说:“我们从革命历史博物馆整理了很多历史资料,在这个基础上,融入一些我们潮汕话的元素,再加上年轻人能够理解、听得懂的词汇和表现形式,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清晰准确地接收到我们传递给他们的关于革命战士的丰功伟绩。”
此外,汕头通过“单位+阵地”结对共建,推动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家宣传文化系统单位、7家全国文明单位的专业人才队伍与文明实践中心互融互通,培育共建品牌,下沉优质资源。
作为百年侨乡,汕头找准侨校、侨乡结合点,在用好暨大马院10位“名师”重点讲好30场“大师课”的同时,为全市培养30名宣讲骨干、打磨30个“百千万工程”宣讲课题,留下一支能讲会讲的宣讲队伍。
社区群众、文化学者、高校专家……在汕头各地,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加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文明实践队伍,汕头市文明办着力构建科学完善、构成多元的文明实践队伍,推动文明实践从“单线作战”到“多线作战”,推动文明之花盛放在粤东海滨。
新闻多一点:
一线实践丨基层社区开设缤纷课堂、
组织志愿服务打造社区治理“金名片”
汕头嘉顿社区是由成熟住宅小区组成的纯居社区,总共有2100多户,向来邻里氛围较好,居民热心社区公共事务。2022年起,嘉顿社区组建“彩虹马甲”志愿服务队,并依托文明实践站打造了“彩虹公益课”,逐渐打造成为汕头社区治理的一张“金名片”。
建立“彩虹马甲”志愿服务队
去年,嘉顿社区居民自发组成了志愿服务队,并与社区“双报到”党员、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其他类型志愿者一同组成了236人的志愿服务大队伍。社区将志愿者进行分类编组管理,形成由党员红、亲子橙、巾帼黄、居民绿、物管蓝、新业态浅蓝、医护白七色组成的“彩虹马甲”志愿服务队,关爱辖区“一老一小一青壮”,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多样化、更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
据介绍,嘉顿社区“彩虹马甲”志愿服务党建品牌坚持民呼我应原则,围绕老人、儿童、妇女、困难群体等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通过建立心愿墙、按照网格分片入户走访、组织召开专题研讨等形式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并常态化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服务。
近年来,嘉顿社区居委会先后获得“汕头市最美志愿社区”“汕头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能够看到社区居民日子越来越好,大家一有问题就及时找到社区反映,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嘉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许凡说。
义医义诊、社区义剪、文化表演、反诈宣传……如今,各式各样的服务活动在嘉顿社区连番上演,身着“彩虹马甲”的志愿者或变身理发师、宣传员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或协助社区干部维持秩序,穿梭在各个活动现场。
依托文明实践阵地打造缤纷课堂
“暑假期间孩子一直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的话也不好,所以当时就想到要开个暑期课堂。”许凡表示,为解决家长看护难题,帮助小朋友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他率先想到发动社区多才多艺的志愿者授课。
在嘉顿社区文明实践站,这里既承担着理论宣讲、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功能,更是社区孩子和青年的缤纷课堂。从2023年暑假开始,嘉顿社区依托文明实践站阵地和“彩虹马甲”志愿服务队,打造“彩虹公益课”品牌项目,举办丰富课程,招募热心家长作为“彩虹公益课”主讲人,暑假期间每天轮流为社区儿童授课,打造让家长放心、儿童开心的“过暑假”公益共享项目。
许凡回忆道,刚开课一周时家长还不太放心,但一周过后暑假公益课堂就场场爆满。课堂举办至今累计开展131节,惠及儿童超3406人次,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样板间”。
如今,“彩虹公益课”从暑假延伸到全年,从“缤纷暑假”课堂到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节气书斋”,从非遗“醒狮教学”到寒假的“寒假乐学坊”,课程内容涉及绘画、音乐、书法、手工制作等等。即使在周末,社区文明实践站依旧“不打烊”,家长们安心托付、孩子们乐在其中。
授课团队也逐步从社区的热心业主,扩展到共建单位的专业老师、非遗传承人等。2024年4月份,嘉顿社区在每周五晚上推出课程,与浮西醒狮协会合作推出十二节课,带领社区孩子到醒狮基地学习醒狮文化。
近期,社区还收到了孩子的一封感谢信,信中孩子写道:“各位嘉顿社区工作的叔叔阿姨,你们想方设法地为我们带来惊喜和欢乐,让我们的假期变得有趣、有意义,谢谢你们!”
“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聚民力、惠民生、暖民心。”许凡表示,这么丰富的课堂设置,肯定是会累点,但能为人民服务、为社区服务感到非常开心,“我们也看到孩子们在积极反哺社区,包括送手工品、参与环境治理等,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建设和谐社区。”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