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大境瑶族乡民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境斋茶与民族地区学校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研究》课题组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调研活动,15名师生前往灵川县绿之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参观大境瑶族乡斋茶制作技艺,深入探寻非遗文化的魅力。
近日,大境瑶族乡民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境斋茶与民族地区学校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研究》课题组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调研活动,15名师生前往灵川县绿之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参观大境瑶族乡斋茶制作技艺,深入探寻非遗文化的魅力。
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斋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卢顺热情地为同学们讲解斋茶的原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品鉴艺术,让同学们对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随后,同学们还参观了斋茶原材料之一的香菇种植基地,目睹食材从源头到成品的过程,体会劳动与传统饮食文化的紧密联系。
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斋茶原材料之一的香菇种植基地
大境瑶族乡斋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于2020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作为瑶族传统饮食烹制技艺的代表,它承载着瑶乡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大境瑶族乡深知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此次学校成立课题组,正是创新传承路径的有力举措,目标是开发特色劳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非遗技艺,增强文化自信,从非遗的“体验者”转变为“传播者”。
斋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卢顺介绍斋茶熬制方法
大境瑶族乡民族学校八年级学生白文萱在活动后难掩自豪地分享:“此次的参观学习让我知道了大境斋茶的制作方法和所蕴含的文化,同时也知道了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今后我出去读书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是大境人,我会煮大境斋茶,也可以给大家讲解我们的大境斋茶的文化。”
据课题组负责人廖晓荣介绍,后续还将组织学生开展上山采茶、煮斋茶、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持续推动非遗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还将制定特色校本课程,确保每个学段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本地非遗文化传承中。
大境瑶族乡通过创新课题研究路径,为非遗民族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增添了独特魅力,让古老的斋茶制作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