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回忆同乡阎锡山:自己离家革命12年,阎锡山竟没伤害他家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0:52 1

摘要:大军阀阎锡山,和共和国那位性子硬朗的元帅徐向前,其实都是地道的山西五台人,这事儿,知道的并不多。一个人称“山西王”,一个带兵打仗把家乡翻了个底朝天,按说老乡见老乡,事情总该有点转机。但偏偏他们俩,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最后,徐向前亲手给了阎锡山“坟墓”——

大军阀阎锡山,和共和国那位性子硬朗的元帅徐向前,其实都是地道的山西五台人,这事儿,知道的并不多。一个人称“山西王”,一个带兵打仗把家乡翻了个底朝天,按说老乡见老乡,事情总该有点转机。但偏偏他们俩,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最后,徐向前亲手给了阎锡山“坟墓”——这就离奇了。更有意思的是,革命12年,徐向前在外打天下,阎锡山却没动过他家人的一根头发。你说阎是个坏人,坏到骨子里,可对老乡家人偏偏留了口情?这事儿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说起这两个山西老汉的恩怨,多少还带点老家人特有的复杂和纠结。阎锡山有句老话:“会说五台话,才把洋刀挂”,山西那帮子土生土长的兵和官,都是他一层层挑出来的。实际上,带徐向前走出家门的机会,还真是阎锡山给的。师范学校,就是阎自己点头创办的,当初也破天荒搞了点新鲜事,比如上政治课、讲点世界大势,这才让少年徐向前见了些世面。

但人啊,说到底,其实都是有不服的。“有恩”那一头没完,徐向前“有仇”那头却早埋下了。别说是一回两回的开除,徐向前在教书那几年,好几次因为“思想太活泛”,被阎掌权下的官员收拾。你说他在课堂上就喜欢念英雄好汉、讲世界变局,学生都听得眼睛闪闪的,可在阎看来,那就是种“闹思想”,保不齐将来闹起乱子,自己地盘不太平——这种怕事儿的心,山西人懂。

最气人的那次,还不是被小学校长段宝芳撵出去,而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制。阎锡山像土皇帝一样揽权,山西这块地方,谁跳天,谁就挨揍。徐向前两次被踢出校门后,硬气地跟家里说:“我就不信,这世界找不到一支真正为老百姓做事的队伍!”年轻人咬了牙,把教鞭丢了,去考黄埔军校,那年头,这一走,就是天南地北。

播下革命的种子,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黄埔的日子,不算好过。班里将来出头的多是“能言会道”的人,徐向前性子直,成绩杠杠的,蒋介石眼里却觉得他“木讷”,心里不免犯嘀咕。毕业安排去当教官,本想着能发光发热,却发现部队里更像是一锅浑水。刚入营不到一年就散了烟,和北洋军乱战一通,灰溜溜回了家乡。

这时候,他和阎锡山说不上“见面三分情”,反正谁也不搭理谁。徐向前家里静悄悄,老父亲摇头问他打算啥,他只说“总归得为人做点事情”。阎锡山对“小子”瞧不上眼,不用,不杀,也不拉拢。其实谁都没想到,这个脾气倔的后生以后能翻天。

一到抗战,世道又变了样。徐向前带兵打仗,名声越来越响,尤其是在长征、晋中战役,蒋介石的部下都说“他一个人比国民党一百号将军还顶用”。阎锡山后悔没早看中这小子,只能摇头感慨:“要是徐向前归我,定能建大功。”但山西人清楚,徐向前这趟道,早不是他们能请来的。

说来玩笑,晋中一仗,阎锡山号称十来万的精锐,死命守太原,徐向前手下不过五六万,还都是一路打仗打出来的。阎锡山架起铁桶阵,满以为稳如泰山,没想到徐向前反倒“以少胜多”,把阎的“老窝”打穿了。这仗的门道,其实是徐向前对老乡军队最了解——太原一响,他就明白山西兵软肋在哪儿。调虎离山,诱敌深入,一个兜圈子就把阎的主力引进“口袋阵”,那边几千士兵还没反应过来,就成了俘虏。

打一仗,让人服气。山西这块地方,阎锡山和徐向前其实都知道里面水有多深。军阀盘踞的好处就是地头熟,坏处也是这帮人常年只想着自保,对“新世界”没什么兴趣。徐向前不是不想谈——太原在解放前,他尝试过让城里老人进去劝阎出城。不成想,人家阎锡山丝毫不动心,连八十岁高龄的老老师都能一枪打死。讲起来寒心,有时候,一个人坏到了骨子里,是没法指望他醒悟的。

很多细节,其实只能留在深夜和家里人唠嗑的时候才说得出口。阎锡山自夸讲义气,可是一到要命关头,什么“宁死不降”都成了笑话。美国记者去采访,他端出五百个瓶子,说是“自杀药水”,跟人演一出苦情戏。真到了最后,他早就收拾好了金银细软,电报腾腾发,自己跑得比谁都快,把手下和妹妹扔在城里——逃跑这事儿,连山西老乡都摇头。

讲到这里,很多人就纳闷了,阎锡山打仗不讲情面,可对徐向前家人,为啥又有一份“体面”?可能是怕名声不好,也可能是对“同乡情分”总归有点顾忌。世道乱了三十年,太多人死于“连坐”,像杨开慧那样,宁死不屈,全家都栽在革命这条路上。徐向前不是没担心过家里的安危,但阎锡山做了那么多坏事,偏偏这事没动手。不见得是心善,倒像是为了留个名声。

说穿了,阎锡山的“管理秘诀”其实就是搞小圈子。晋军也好,山西官场也罢,到头来都是些亲戚朋友,“用人唯亲”。政治上不讲章法,从割据自守,到最后“剑拔弩张”,谁还真把他当成大人物?中原大战后,干脆自暴自弃,抗战也就那么回事。收编日伪、和我党摩擦、暗中故事一堆,嘴里却还总挂着“气节”,自己人都嫌烦。

经济上也是扳不过手。山西农民日子苦,地主和军阀一个鸡蛋掰成俩吃。阎锡山修铁路办工厂,说得天花乱坠,可底下百姓没几个分到好处。有一年灾荒,地主宁可看粮食烂在仓里,也不肯拿出来分。军队缺钱,阎锡山就直接把村庄抢了做地盘,为了养兵什么招都上,老百姓的命根子成了一堆废铜烂铁。这种“打铁还要自身硬”,徐向前最懂。

逃亡那会儿,更见人品。传说阎锡山从太原逃到台湾,飞机上黄金塞得满满,不肯带下属,却死活要把家财一起“迁移”,讲到底还是“自己人”摆第一。等他落了脚,山西早已不是他的天下。

至于徐向前,卷起卷子、投身革命时,谁都劝不住。他骨子里是真想为穷苦人做点事,和那些只想着权力和金钱的人,天生就是对不上路。后来历史转了大弯,多少人叹惜:阎锡山要是当年用好了徐向前,结局是否不同?可世道就是这样,“道不同”,再怎么错过,也不会有交集。

这世上,总有人吹嘘阎锡山“统治有道”。可细想下,那些吃饱穿暖的花絮下,是数不清的饥饿、压榨、孤苦,还有积攒了三十年的愤怒。到了关键时刻,谁打下山西,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无数山西百姓给新军队端水送饭,弹冠相庆,就是不想回到“军阀坐庄”的日子。

所谓“义气”,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徐向前和阎锡山,命运像是被一根乡土细线缠着,一直拧到撕裂的那一刻。一个看清了权力的黑暗,扛起了天下的重担;一个从出生到老,始终纠结于“人情世故”,却始终没脱出那个小小的家乡、那点小打小闹。

倘若你问,这样的故事该怎么看?我只能说,人的心,都是走出来才知宽广。也许在阎锡山和徐向前的故事里,真正的大道与小路,早就分野了。如今我们讲他们的恩怨纠葛,更像是在提醒自己:你愿意走哪条路,决定了你最后会留下什么痕迹。而余下的那些,只有风会记得。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