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朋友圈被一份《中国名茶百强榜》刷屏了。有人拿着榜单比对自家茶柜,有人调侃"喝过前十名才算入门",也有老茶客摇头:"碧潭飘雪排36?我爷爷喝了半辈子都没听过这名儿!"
这几天朋友圈被一份《中国名茶百强榜》刷屏了。有人拿着榜单比对自家茶柜,有人调侃"喝过前十名才算入门",也有老茶客摇头:"碧潭飘雪排36?我爷爷喝了半辈子都没听过这名儿!"
作为在山东茶行业摸爬滚打十二年的老茶人,看着这份榜单就像看见邻居家突然冒出的"成功学导师",忍不住想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这份榜单本质是流量时代的"茶界热搜"。武夷岩茶、西湖龙井这些"顶流"稳居前排,像极了短视频平台上的头部主播。但仔细看会发现,山东本土的日照绿茶从第18名跌到27名,而某网红花果茶三年蹿升了40个位次。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日照茶园碰见的张叔,他摸着自家炒青灶台苦笑:"现在年轻人就爱看排名,我这手工炒了四十年的老味道,倒成了'小众冷门'"。
榜单背后是商业与文化的角力。有位做茶叶包装的朋友透露,某上榜茶企光设计费就砸了七位数,"现在卖茶得像卖奢侈品,得会讲故事"。但真正让我心痛的,是沂蒙山深处那些坚持古法制茶的老师傅。
他们的茶可能一辈子都挤不进百强榜,可那份炭火焙出的松香,是任何商业榜单量不出来的温度。
在济南茶叶市场这些年,我见过太多"榜单焦虑"。有茶商把"前三十强"印成金字贴在店门口,也有客人进门就问"有没有前二十的茶"。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本是雅事,倒喝出几分"内卷"的味道。
其实茶叶本无三六九等,就像淄博烧烤突然爆火,真正打动人的不是米其林评级,而是小马扎上那份烟火气。
上个月去崂山拜访茶农老周,他递给我一杯自种的"崂山野茶"。茶汤浑浊,入口微苦,但三泡之后回甘绵长,像极了老周布满老茧的手掌。"我这茶没名分,可山下王大爷喝了二十年,说比他儿子买的万元饼实在。"
这话让我顿悟:茶的真味不在榜单排名,而在是否暖了某个人深夜加班的胃,是否成了老友相聚时的那句"来,再续一杯"。
现在的茶行业总在追求"破圈",可我们是否忽略了最根本的"入圈"?就像年轻人总说"多喝热水",茶叶真正的生命力,不该是拍卖会上的天价,而是老百姓保温杯里的日常。
在青岛的社区茶室里,我见过退休教师用日照绿配油条当早餐,也见过00后大学生拿冷泡茉莉花茶配炸鸡——这些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才是中国茶文化最生动的排行榜。
榜单终会更新,但土地记得每一片茶叶的来处。下次若有人问"什么茶最好",我依然会说:"你喝着顺口的那杯,就是顶好的茶。"毕竟,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杯中寻常味,方是茶真谛。
茶无高低,适口为珍;人间烟火气,杯中寻常味。
来源:巴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