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静脉曲张,中医称为“筋瘤”,看似是血管问题,实则与体内痰湿密切相关。《外科正宗》记载:“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大家好,我是你的中医朋友赵健樵,
静脉曲张,中医称为“筋瘤”,看似是血管问题,实则与体内痰湿密切相关。《外科正宗》记载:“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其形成多因久站伤骨、久行伤筋,导致气血瘀滞,而根本原因在于脾虚生痰湿。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若脾胃虚弱,水液代谢失常,湿气便会乘虚而入,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性重浊趋下,易聚于下肢,形成痰湿瘀阻。时间一长,静脉瓣膜功能受损,血液倒流,便可见小腿青筋凸起、酸胀沉重,甚至皮肤瘙痒、溃烂。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被誉为“利水治痰之神品”,其功效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利水渗湿
茯苓能像“清道夫”一样,将体内多余的水湿通过小便排出。《伤寒论》中的五苓散便以茯苓为主药,治疗“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之症。
脾虚则湿生,茯苓通过健脾益气,从根源杜绝痰湿产生。《本草求真》载:“白茯苓入四君子汤,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搭配黄芪、白术等,可增强脾胃功能,让水湿无处可藏。
痰湿上扰心神,易致心悸失眠。茯苓抱松根而生者称“茯神”,《药性论》称其“善安心神”,常与酸枣仁、远志配伍,治疗痰扰心窍之症。
32岁的李女士是一名直播带货主播,每日站立直播7-8小时。近半年来,她的小腿逐渐出现青筋凸起如“蚯蚓”,伴随酸胀、皮肤瘙痒,夜间甚至因腿抽筋痛醒。
这时候我主要就以“补气利水、活血通脉”为主帮她改善静脉曲张,拟方如下: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化痰;黄芪大补元气,助血上行;当归养血活血,濡养筋脉;丹参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赤芍凉血散瘀,缓解疼痛;菟丝子温补肾阳,固本培元;牛膝引药下行,强健筋骨。服药1周后,李女士腿胀减轻,青筋稍平;2周后,瘙痒消失,可连续直播4小时无不适;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说:“医者,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从医近50载,我始终以“对待患者如亲人”为准则!
来源:中医内科赵健樵主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