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玉:三十五年民政路的“硬核”坚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09:54 3

摘要:1990年2月,一辆颠簸的班车把青涩的孙连玉从乡镇送到山东省阳信县民政局上班。彼时他或许想不到,这条路会走成35年的“长征”——从青丝染霜到步履沉稳,从田间地头到讲台案头,他把民政事业过成了“一辈子的事”,更活成了当地民政系统里一个带着“硬核”温度的“传奇符号

1990年2月,一辆颠簸的班车把青涩的孙连玉从乡镇送到山东省阳信县民政局上班。彼时他或许想不到,这条路会走成35年的“长征”——从青丝染霜到步履沉稳,从田间地头到讲台案头,他把民政事业过成了“一辈子的事”,更活成了当地民政系统里一个带着“硬核”温度的“传奇符号”。

是“闯将”,更是“细节控”,把“口头禅”变成“方法论”。刚接触福利企业时,孙连玉就带着股“钻劲”:残疾人就业不仅要“安置”,更要“安心”,他跑遍全县企业,摸透每个岗位的适配性,成了残疾人的“贴心人”。2000年电脑福利彩票诞生,他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主任。面对仅5家站点的“家底”,他凭着“展示要漂亮,推销要巧妙”的口头禅,把生意经念成了“布局图”:哪里人流量大、哪类人群偏好,他带着卷尺量、跟着人流算,两年间让站点暴增至42家,销量硬生生冲到前列。14年福彩生涯,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站点的“生辰八字”——谁家位置好但服务弱,谁家销量稳但宣传差,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一个“细节控”的较真。

用“三看”识真贫,把“办公室”搬到群众炕头上。转任低保核查办主任时,孙连玉给自个儿立了条规矩:“纸上看十遍,不如实地看一眼。”他发明的“三看工作法”——看证件辨真假、看住房知家底、看面貌察实情,看似简单,却是“脚底板走出来的智慧”。有次核查一户“困难户”,对方拿出厚厚的病历,可孙连玉看他家新盖的砖房、院里拴着的牛羊,再看户主面色红润不像长期患病,细查之下果然揪出了“猫腻”。靠着这双“火眼金睛”,他走遍全县村庄,谁家真困难、谁家能脱困,心里一本“活台账”,化解了数不清的低保纠纷,硬是做到了“零投诉”。有人说他“太较真”,他却笑:“低保金是救命钱,一分都不能错。”

啃下“硬骨头”,让854个村记住“殡改老孙”。2015年接掌殡葬改革时,阳信县还是个“后进县”。“改千年习俗,比搬山还难!”孙连玉偏不信这个邪。每年3月宣传月,他带着宣传单扎进集市、挤进庙会,大爷大妈不识字,他就蹲在路边画图讲;村里老人有顾虑,他提着水果上门拉家常。全县854个自然村,他用脚底板量了个遍,鞋磨破了好几双,嘴上起了燎泡,却把“火化入葬”的理讲到了群众心坎里。三年后,阳信县火化率从“拖后腿”飙到100%,成了全市“排头兵”,连邻县都来取经。有人问秘诀,他说:“没别的,就是让群众觉得你是真心为他们好。”

从“实践者”到“播种人”,让移风易俗长出“新样子”。2018年,全省首个县级移风易俗办公室在阳信挂牌,孙连玉成了“掌舵人”。这回,他不满足于“做实事”,更要“传思想”。2017年全市讲师选拔赛上,他凭着“接地气”的讲述脱颖而出,从此成了“移动课堂”:在乡镇讲“红白事简办”,他举村里张大爷办丧事省钱又体面的例子;在全省培训班讲改革,他把“1010试点工程”的实操经验掰开揉碎;甚至被请到湖南、宁夏,他的课里没有空话,全是“阳信做法”的干货。

他还爱“搞创作”,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小刘村移风易俗记》,让村民在笑声里明白“厚养薄葬”的理;写的三句半、小品在村里演出时,台下掌声能掀翻屋顶。《聚焦八大举措助推移风易俗》获省论文奖,参与修订全省《殡葬文明工作指南》,成为市民政局“专家智库”第一人——这些荣誉背后,是他把“土经验”提炼成“方法论”的执着。

28年党龄的“老黄牛”:把“冷嘲热讽”当“加油声”。“拒腐蚀,保初心”,这六个字刻在孙连玉的工作手册首页。在纪念堂、公墓建设项目上,他挡过说情的、拒过送礼的,有人说他“傻”,他却挺直腰杆:“我是党员,不能让公家的事沾半点灰。”办公室里,别人不看的报纸他一张张剪报,档案橱里的笔记堆成了山;疫情期间,他在马路边的帐篷里住了一个月,白天值守,晚上写报道,每年在省以上报纸发30多篇文章,成了“笔杆子”。

面对“都快退休了还折腾啥”的冷嘲热讽,他从不辩解。抽屉里十几本荣誉证书,是他给民政事业的“答卷”;群众见了喊他“老孙”,是给他最高的“勋章”。35年过去,当年的小伙子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孙”,但眼里的光、心里的热,一点没变。

有人说,孙连玉是阳信民政的“活字典”,记下了35年的风雨;他说,他更像一棵老槐树,把根扎在民政的土壤里,枝桠伸向群众的需求,结出的,是“为民”的果实。这颗在民政岗位上坚守了35年的“初心”,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故事。(翟成新)

阳信融媒发布 编辑 翟成新

来源:阳信融媒

相关推荐